發表於2024-11-04
基本信息
書名:正確認識親情友情愛情
定價:21.0元
作者:徐玉蘭,孫紅剛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0085574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集科學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為一體,淺顯易懂,可為中小師學生提供課餘閱讀,也可滿足一般社會讀者需要。
內容提要
人類基本的情感是親情、友情和愛情,這三種情感之間有其內在的聯係和發展過程。親情是友情發展的避風港,友情是愛情的基礎和顧問,愛情又是親情的源泉。而通過交往人與人之間可以聯結情感,跨越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的無數溝壑。本書從心理學角度齣發,通過案例與實踐相結閤,啓發青少年讀者如何正確麵對和處理復雜的情感世界。
目錄
作者介紹
孫紅剛,男,山東樂陵人,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係。近年來,參編《心理商點》《人格發展心理學》等書籍多部。現為上海海洋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徐玉蘭,山東青島人,華東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專業碩士,現為華東理工大學專職心理谘詢師。從事一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工作十年,接觸並幫助瞭許多陷入心理睏境的學生,積纍瞭較為豐富的心理谘詢經驗。
文摘
青春期是個體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各個方麵都進入迅速變化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個體對父母的認同感大大降低,同齡夥伴或朋友對他們的影響增強,他們強烈追求自尊和獨立。雖然如此,在遇到復雜問題時,子女還是會選擇與父母商量,他們希望把父母看成是朋友和參謀,在關鍵時刻充當自己重要、強大的支持和後盾。如果父母認識到這一點,理解、尊重孩子發展需求,為孩子創造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則易於形成和諧的親子關係;反之,父母對此認識不清, 往往導緻親子關係緊張,産生所謂的'代溝'。
當前大部分中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問題多多,親子關係的狀況令人擔憂。中學生劉啓升等曾進行瞭一次《中學生與父母溝通情況》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有50%以上的學生與父母很少溝通,20%左右學生與父母溝通較多,溝通方式主要以談話、聊天為主。溝通內容主要以孩子學習為主,很少有父母會談及自身(僅16%左右),但也隻是輕微帶過;如果問題涉及瞭個人隱私,幾乎93%的父母都會下意識地采取迴避,使得子女很難瞭解父母心裏的一些想法。可見,大多數學生與父母溝通少、無話可說、沒什麼共同語言、吵吵鬧鬧、父母嘮叨或瞎操心;隻有少數學生感到父母開明、讓自己做主、與父母相處愉快、和父母是朋友。
那些自認為與父母關係很好的中學生在與其父母的溝通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65%的中學生覺得與父母聊天'對自己幫助不大,沒什麼感覺',被調查的多數學生認為,造成中學生與父母之間溝通障礙的三大原因分彆是'代溝問題'、'父母對子女學科成績過度關心'、'傢長頭腦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而父母認為大的睏擾是不知如何與子女進行溝通,溝通技能的貧乏與無力是造成親子隔閡的根本原因,如果子女沒有滿足父母的期望,父母除瞭批評、說教、嘮叨,似乎再也想不齣其他有效的溝通方式。《知心姐姐》雜誌曾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父母與子女在很多問題的認識上相去甚遠。父母對子女常說的三句話是:聽話、好好學習、沒齣息;而孩子們對'沒齣息'的反應為強烈,有相當多的孩子說父母經常貶損自己,還特彆愛用'笨蛋'、'廢物'之類的詞語來刺激人。31.09%的孩子不喜歡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與自己講話,18.05%的孩子對父母否定、貶低、侮辱自己不滿,或許,父母的這些話可能是隨口說說,但這些貶損性的詞語,對孩子的心靈傷害卻很大。在這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對他人、對社會産生終生難以改變的畸形心理,小到自暴自棄,大到危害社會。另外,56.82%的孩子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肯定自己,54.67%的孩子希望父母彆老說其他孩子比自己強,42.44%的孩子希望考試成績不好時,不挨打挨罵, 23.54%的孩子希望玩的時間多一些,11.11%的孩子希望多一些零花錢。總之,親子關係由小學時的完全依賴父母,轉變為逐漸擺脫父母,是中學生時期親子關係的明顯特點。傳統的傢庭模式中,孩子和傢長之間很少有溝通,現如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與他們的父母一起逛街、騎車郊遊、教父母使用電腦、還有與媽媽一起到美容院等這樣的景象……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觀念的發展,傢庭民主、平等的觀念會越來越強,親子關係像朋友般融洽緊密的也會越來越多。孩子有什麼想法會跟傢長來溝通,聽聽他們的一些建議,畢竟父母的經驗閱曆比自己多,有父母在身邊幫助、鼓勵和支持著,會更加自信,也更懂事、更成熟,走上社會以後,更容易適應人際關係的調整。
序言
人有七情六欲,對於青年人來說這一點讓他們體會得更加明顯。心理學傢也說:'青春期是我們從童年嚮青年過渡的時期,是成熟和幼稚更替的時期, 是獨立性和依存性並存交錯的時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和學習活動的變化使我們的心理齣現瞭一次質的飛躍。'青春期是青少年的體格、學識、品質和心理等方麵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構築生命的基礎,是奮發嚮上、實現理想的黃金時代。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中學生麵臨著中考和高考兩個學業發展的關鍵點,同時也是人際關係和情感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完全依賴父母,到發展獨立的同伴關係,再到發展異性情感。
的馬斯洛需要層次論認為,交往是人類需要中的較高層次。人,不能沒有交往,人際交往是聯結的紐帶,是情感的流露。在人際交往中,人會不斷發現他人的優點,並從中受到啓發,繼而學習他人的長處。同時,也會在比較中認識自我,正確評價自我,從而增強自信心和自控力等等。一個不會交往的人,猶如陸地上的船,永遠不會漂流到人生的大海中去。'雖然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但是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無數的溝壑,怎樣跨越這些溝壑呢?那就是交往。以交往聯結情感,以情感促進交往。
良好的社會關係對個體身心健康有積極意義,一般而言,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和師生關係是青少年基本的人際關係。從發生的時間來看,親子關係是個體初的人際關係,同伴關係和師生關係是隨著其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有關研究顯示,個體早期親子關係狀況與其之後的同伴關係、異關係發展狀況、同伴關係處理策略等有密切的聯係。中學階段是兒童社會交往狀況發生重要轉變的時期,Wright關於兒童交往行為與其年齡關係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與父母、教師的交往次數減少,而與同伴的交往次數增加。
'在人的一生中,沒有哪個時期,會比青春期更加強烈的渴望被理解……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那樣沉陷於孤獨之中'。德國斯普蘭格的這番話,道齣瞭青春期孩子的心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對人際交往的需求往往會更加強烈。他們需要進一步認識自我、認識社會,需要獲得理解與尊重,渴望同伴之間的關愛和認可。
通過與同伴的交往,進行友情交流,使自己能夠被彆人接納、理解、關心、喜愛,尤其是與知心朋友之間的親密交往,能夠使人得到心靈上的慰藉。而缺乏與同伴之間的交往,喜怒哀樂等情感無處交流,會導緻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孤獨、落落寡歡,會有更多的煩惱和難以排解的苦悶。
因此,進入青春期之後,同伴關係對他們的影響可能超過父母和老師的影響,因為同伴關係是一種平等地位的關係。而追求獨立、平等是青春期孩子的一個重要心理特徵。在這種交往中,他們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從中積纍社會經驗,逐步擺脫在傢庭中自我中心的傾嚮,意識到自我在生活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學會與人平等相處和競爭。這樣纔能夠取得社會認可和成功,成為一個成熟社會化的人。
正確認識親情友情愛情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正確認識親情友情愛情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正確認識親情友情愛情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