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5
基本信息
书名:两代人的成长
定价:28.0元
作者:马瑞祥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5329307
字数:17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世界上有一种平行线可以相交,那就是父亲和儿子。从同宗同源出发,父亲和儿子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以不同的方式行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终融合,变成了一个人。
父亲初中留校当教师,走上了中学教师工作岗位,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当选了人民代表,著书立说获大奖。
儿子初中学习成绩年级倒数,高三毕业学校理科考**。
父亲要做西天的如来佛、儿子要做西天取经的孙行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四十余年教育实践和成功经验的总结。记录了两代人共同成长的思想轨迹,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烦恼、坎坷和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马瑞祥,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著有《中学生生存意识ABC》(荣获第六届全国青年读物二等奖,在青少年读书工程中列为北京市青少年’96阅读书目)《中学生家教意识ABC》《中学生教师意识ABC》。其中,《中学生教师意识ABC》一书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销售排行榜位居第三名,中央电视台教育新闻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和地方2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这三本书刊登了书讯、书评文章,进行了新闻广播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文摘
儿子长大啦,在不知不觉中小学毕业啦,该上中学啦!当时家里有三种意见:
种意见是在家门口上中学,这样生活方便,不用担心接送。学校就在家旁边,下楼就是学校,中午回家吃饭还不远,符合姥姥的意见。
第二种意见是上55中,去我的母校。55中是1975年根据总理建议专门招收外交使团的社会主义窗口校,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年轻的市重点中学。照顾孩子的生活,指导他的学习也方便,这是他母亲的意见。由于我爱人是在外交人员服务局工作,属于外交部系统。外交部和北京二中、55中是共建校,可以提前参加内部考试,两所学校根据成绩和家庭住址选一所学校。
第三种是我的意见上北京二中。原因有四个,一个原因是北京二中是老牌重点中学,对儿子学习指导上肯定会好一些。第二个原因是儿子跟着我一起学习,对他成长不好。他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学习没有动力。第三个原因是我看到本校的许多老师的孩子在身边学习,学习的结果非常不理想。第四个原因是男孩子应当有独立性,有一种闯劲儿,北京二中离家远点,正好锻炼他。我儿子报名参加了考试,并考上了二中。
但是,我的意见没有获得多数,后按照他母亲的意见来到55中学报到。成了55中外交部子弟的学生被学校录取。我心里非常不舒服,儿子来到我的母校来读书,会是个什么样子。心里忐忑不安,家里没有矛盾争吵了,我的心理压力大了,试试看吧。
因为我看到很多教师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包括学校一些干部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要求,而不能来本校读书。学校教代会为此而专门通过了一个决议:教师直系子女只照顾一个,在录取分数20分以内可以直升本校高中。
在这种情况下,不够分的学生只能考技校、考、考职高。学校有的干部为孩子能上高中也是哭哭啼啼地求人,甚至于错误地指导孩子学习,在考试前偷看试卷在辅导孩子。中考仍然考300多分(满分630分)一错再错,终没有办法只能含泪上职高。
我的老师孙继民为教师子女上学问题还搞过调查,写过文章发表在有关刊物上。孩子在身边也未必是好事。以《触龙说太后》为参考建议孩子到远离父母的地方学习,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儿子中学没有报到前,李淑萍老师知道马立考上了55中以后,她找到我,希望把马立放在她的教学班。
李淑萍曾经是我校的学生,1972年我校初中十个班选送两个班学生读高中,她是其中之一,并且在班里担任团干部,因为那时候我担任团委书记,所以接触比较多,相互比较了解。
她是在高中毕业以后在农村插队时考上大学。那是1978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上大学的青年是凤毛麟角。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海淀工作。
为了上班近,她的父亲找到我哥哥,希望把女儿调到55中工作。她父亲是我哥公司的厂长,和我说了许多回。不久我校一个数学老师调走啦,有了一个工作岗位,我就向校长推荐了她。由于这一层原因,李淑萍老师找到我说:“主任,把马立放我们班吧,我好好培养培养他。你工作那么忙,帮你减轻点工作负担吧。”
我想,把儿子放哪个班都一样,不能搞特殊化,看学校安排吧。李淑萍找了学校有关老师,把儿子放在了初一年级五班。儿子上中学一路并不平坦,果不其然开始步入一些老师孩子的后尘,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甚至于有不及格科目。
虽然儿子在初一一入学就被李淑萍老师认定为班干部。后来因为在几次考试中都是班级倒数后两名,李淑萍老师心直口快,说:“学习这么差还能当班干部”
出于对马立关心的考虑,建议他好好抓抓学习,不再当班干部,也许这样成绩会有提高。不在班里当班干部啦,是不是学习好一些呢?结果儿子在期末考试中考了个年级287名。在班里,在年级,仍然是学习成绩差的。
当我去教师办公室处理工作问题时,一个同事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我,主任看看你儿子的成绩太差了,拉年级后腿啊,你那么会教育学生,这回看你的啦。听到这个消息,看到这个成绩时如五雷轰顶,年级一共才不到300人,儿子考了287名,实在是太差啦。
这一年,情况还比较特殊,一个不到300人的年级,教师子女和教师子孙有21人之多。大家在看着我们干部的孩子究竟怎样。
一些老师也许因为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认为这不是个什么事,一些老师还在开玩笑说:“马主任有办法,天天慷慨激昂地教育学生,看马主任这次说什么。”还有的老师说,回家以后打臭小子,不打不成才,回家以后棍棒伺候,棍棒教育出英雄。办公室里教师们的玩笑声,谈论声,议论声……声声刺骨、句句挖心。
大家正说着,李淑萍老师进来了。她接上了话茬说:“马瑞祥,不是说你,你天天忙什么呐,你还是大主任呐,你看马立这成绩……”对我直呼其名,这是李淑萍老师次叫我名字。
这些话如同冬天的西北风一样刮得我骨头疼,
如同一场暴风吹得我站不住脚跟,
如同一场雷雨让我来了个透心凉。
至今我都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离开年级办公室的,只记得走时手脚冰凉,脑袋一片空白。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遇到孟校长。他说:“小马,听说马立学习特别差啊,你可得重视啊。将来中考不够分数可别找我啊,你找我也没用,教师子第照顾20分,这是学校教代会通过的。你也不例外……”后来孟校长再说什么,我都记不得了。
但我知道,孟校长的孩子学习特别,他有资格说这样的话。打铁先是自身硬,儿子今天这个学习成绩让我哑口无言。
不管老师们说了什么话,开了什么玩笑。不管校长当时怎么要求,怎么教导。我想:埋怨他们和他们争吵都是愚蠢的表现,斥责批评孩子都是没有理智的做法。重要的是怎么改变孩子,帮助孩子走出学习的误区。重要的是理清思路,想想应该怎么办才能引导他走出学习意识的误区。
后来个别老师认为马立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于是拿儿子寻开心。那时候,物质不是很丰富,学校通过社会关系给老师搞福利,学校每年给老师发一百斤大米。
这个老师说,反正马立也不是学习的材料,这节课就别让他上啦,叫马立扛大米去,结果将近两千斤大米,儿子从食堂扛到二楼年级办公室。儿子才十三岁啊,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是把儿子腰闪了那是一辈子的事啊。
有时下了课以后,儿子到办公室向老师问功课,有的老师就说,马立、臭小子,先去锅炉房打两暖壶水去。打完热水回来儿子再问老师功课。这个老师说,上课干吗去啦,也不听讲,不听讲怎么会啊,回去好好预习预习,明天再说。
由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一些老师放弃了对马立的教育和要求。有时下课以后,有的老师就让马立擦黑板啊,这小子爱劳动,是个劳动的材料啊。
儿子因为学习成绩差,这样的事发生过好多次。为老师做点事,为集体做点事都是应当的。
但是老师把儿子看做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把为老师、为集体做事当成了一种惩罚式劳动应该说是妥的。
习惯成自然,后来年级一有劳动的事,这几个老师就想起马立,这显然是拿儿子开心。这两三个老师这样做不见得是恶意,但是对儿子内心的伤害很大。
几个老师说的许多话、做的许多事虽然带有开玩笑的性质。但是对儿子成长的打击,对他心灵的影响是烙印式的。特别是对他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是很有影响的。
这些话我听到了,这些事我看到啦。能去和老师吵架吗?能去找老师理论吗?我想,去找老师吵架、去找老师理论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
采取任何方式找老师吵架,任何找老师理论的做法,只能产生负面影响,只能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因为我看到有的老师,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同样被叫到办公室遭到班主任训斥。班主任说话一点情面不留,弄得同事下不了台。
这位老师在学校受了窝囊气,回家就用粗鲁的方式教育孩子,弄得全家鸡犬不宁、吵个不停。孩子成绩没上去,还影响了同事之间的关系。追根寻源,学校要向班主任要成绩,要升学指标,班主任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我理解班主任的心情。
在儿子失败的成绩面前,任何解释都是徒劳无益的,任何辩解都是多余的。解释能唤起儿子学习的悟性吗?辩解能改变一些老师的思想认识吗?不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对解决问题带来负面作用。
只有反思,只有做父亲自我的深刻反思才会有智慧的火花。
只有解决儿子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他才会千方百计想办法不断进步。
只有和老师们科学地分析和理智的理解,儿子才会产生有效的方法,
只有和儿子有效地沟通他才会聪明地面对学习的未来。
不反思是愚蠢的。只有反思过去的失误才能走出误区,乐观地面对明天。
可在看到儿子学习成绩的一瞬间,此时此刻的想法在当时是鼠目寸光的,是站在自我的立场来进行有情绪的思考的。是小“我”的思考,是顾及面子想问题,没有跳出自我的小圈子,那只能够自寻烦恼。
毕竟孩子的学习成绩让我无话可说,毕竟他是我的儿子,毕竟现在是应试教育,毕竟升学要以成绩说话。同时,我是他学校的主任,我的自尊,我的脸面放在哪儿?
我如何面对学校的老师?如何面对学校的学生?如何面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如何面对儿子的妈妈和姥姥?
她们把儿子的前途交给了我,一年过去了,却只有这样糟糕的成绩。不敢想象如果把一个知识不完整、文化底蕴不高的孩子交给社会、交给国家,他将怎样承担工作的责任,怎样在21世纪“四个现代化”的征途上生存与发展。
我们必须站在未来的社会发展空间来塑造孩子,个人的面子没有价值,孩子有成长的空间才是有价值的。
我是一个极有自尊心、极为要强的人。我在这所学校生活、学习、工作了几十年。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留校做学生工作。我的求学精神、工作态度、为人品格,曾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中学毕业以后成了职业岗位的骨干,国家的栋梁。许多学生以马老师为荣,我以他们为亲密的朋友。我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有目共睹的。
我爱学生胜过爱自己,许多人也许不信,上世纪70年代,我当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家庭极为困难,交不起学费,买不起课本。我工资虽然不高只有33元钱,但我仍拿出钱来,替他们交学费,帮他们买课本。
班长陈学军陪着我去学生家家访,我把课本放在他们身旁,和他们说:“老师替你们买了书,交了学费,你们就去上课吧。”
至今,刘玉芝同学还非常感谢地对我说:“是马老师让我上了高中啊,没有马老师送来课本,我初中毕业就插队去了,结果又上了两年高中。”她经常来到学校看望我,年年端午节包了粽子送到我办公室,去农村挖了野菜包了包子给我,让我尝尝健康食品。
在我生病住院做化疗期间,她和陈学军一次又一次到医院陪伴我,帮我解决生活问题,着实让我感动不已。虽然事情只是一个表象,但是几十年的师生情谊,却永恒地存在心中。
躺在病床上,人在无助的时候,几十年前毕业的学生放下家里的事,放下手里的工作,来关心照顾一个躺在病床上的人,泪水,感动的泪水,却在我心中永远流淌。
1981年8月10日是我结婚的日子,而我在8月7日还带领学生在房山十渡地区搞夏令营。1981年4月是我献血的日子,我9点钟献完血,10点钟赶到学校上班。
30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韩建平、尹世庆等学生们在我办公室里说的话,“马老师,看到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我们好好学习,为您争光。您就回去休息吧,班里不会有问题的。”班长韩建平同学承担起班里事务工作,不让心。陈瑶同学的妈妈还送来营养品,着实让我感动。
1981年献血是非常不易的,章瑞安书记在党的会议上动员,我在团的会议上动员,结果党、团书记动员,党、团书记报名,后党、团书记献血。
人们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献了血伤身,补不回来。那时候献血,国家给半斤红糖、五个鸡蛋,仅此而己。人们找理由都不报名,别说是献血啦,连名都不报。而我认为:当国家需要的时候,献血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不仅献了血,而且放弃休假,主动上班。
当年的多数学生考入了全国重点大学。想起他们的成长,想起他们善解人意,自觉学习的求学态度和精神,美好的回忆在心中穿梭,美好的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我多次和儿子讲,你爸爸是你爷爷的骄傲,从一上学就往家带奖状,奖状贴满墙,“三好学生”、“五好战士”、“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团干部”、“新长征突击手”……荣誉证书装满书包。
而我今天面对的马立,成长的如此失败,学习成绩的分数,在年级倒着排,排的看不到未来的希望。2000年是跨世纪的一年,是马立长大成人的日子,因为这一年他十八岁。
记得八十年代初,我校调来一个团干部,叫董秋,活泼开朗、充满朝气,办公室每天有她的笑声、有她的歌声。她兴奋无比地组织大家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看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元旦组织化妆迎新晚会,师生化妆成各种人物:工人、农民、军人、科学家、大学生等一起畅谈未来、憧憬明天、感受幸福。
那一段时光,学校的政治工作达到了极好的效果,这些活动影响了一大批学生的成长。北京模范共青团员刘玲就是在那个时期产生的。这些活动在我心中打下了牢牢的思想烙印。
我想:到2000年那时候,我们青年教师早己做了父母,儿女应该是17岁、18岁,他们要成为有知识的一代面对21世纪。我们不仅要享受天伦之乐,更有责任帮助他们成为“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人。
我按捺不住对理想的追求。未来、明天,有“四个现代化”,有我们的青春在流淌,有我们的汗水和智慧的力量,有祖祖辈辈所期望的理想。
马立理解我们对时代情感的追求与梦想吗?到了2000年,马立有立足之地吗?他能够有理想的翅膀去飞翔吗?
这一段时间下班后我不知道怎么回的家,有一天晚上我失眠了,坐在沙发上,又站在阳台上,进进出出,坐下又站起来,站起来又坐下,坐立不安羞愧不已,焦虑万分,徘徊在家中屋子和阳台上。抽了烟又喝酒,喝了酒又抽烟,烟雾伴随着我思考的不眠之夜到天亮。
急得我爱人直说:“马瑞祥,你不要想不开呀,站在阳台上也不睡觉,进进出出的你疯了,你要怕马立给你丢脸,就让马立到家门口来上学省得你着急。”说这话时已经是深夜三点钟。我站在阳台上,又想了许多许多……
我首先想,孩子是社会的,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他的未来就是国家某一个工作的未来,基础是重要的,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是重要的。
我们青春的理想,我们对未来追求的梦想是需要他理解的,是需要他慢慢读懂的。我想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一段话:“你们生养和教育儿女,不是仅仅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从这个意义说,社会的责任就是家庭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就是创建和谐的成长土壤,家长就要做辛勤的园丁,没有辛勤的培养,说什么都是一句空话。
我想,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学习成绩落伍是智力因素,还是学习能力差,或者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态度有问题。
应该说孩子虽然不聪明但不笨。只要努力是能学好的。作为家长重要的应该是解冻他的学习态度问题,关注他的学习兴趣问题,解决他的学习心态,培养他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问题,帮助他营造好的学习氛围。
告诉他,只要有学习的信心,只要努力做,只要在困难面前奋力拼搏,就会不断进步的,就会天天向上的。成绩差是暂时的,认真分析失误的原因,心思放在学习上才是要做的。
我想孩子今天的失败是谁的责任,他为什么有失败的今天。原因应该说是我这个做父亲的没有尽到责任。
记得孩子小时候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儿子写到:我有一个看不见的爸爸。他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我上班走时,他还没有起床,我回家时他已经睡着觉了。
班主任老师找过我,说:“你作为家长应该关心一下你的孩子,你看看你孩子的作文,你看看你孩子的学习成绩总在中间,你是中学老师啊,你应该多抽点时间管管孩子。”
当时我没有时间多想这个问题。因为我总认为,孩子小,幼儿成长定方向,有明确的是非观,有学习的兴趣,有班主任管就够了,不要给孩子太多条条框框,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
孩子应该自然成长,只要不干坏事就成了。孩子是天生的,该是什么材料就是什么材料。不要过多的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要过多的束缚孩子个性的张扬,具体到孩子在学校表现,如果说孩子差他能差到哪里去,具体到学习,别让孩子太累,差不多就可以了。
我想儿子读初中时,刚入学,又当了班干部,功课不难、孩子不笨,应该不会差。
因为小学老师还推荐他参加过北京市数学“迎春杯”比赛,儿子并没有参加过数学方面的课外学习和训练。
但没有想到的是,来到中学,朝阳、东城两区有地区差异。儿子的小学是我们住宅区新建校,一切是刚刚开始,应该说小学的基础没有打好。正应了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应该输在起跑线上。不然为什么许多街坊四邻的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想办法到东城、西城、海淀区的学校读书。
再一点是孩子的天性是玩,只要有时间,就迷恋游戏机,贪看日本出的漫画书,在操场无休止的打篮球,回家以后吃完饭下楼和一些成年人下象棋。
对于这些,限制的不够及时,他太快乐了,没有接受教训,老师不让你做班干部是让你有精力读书学习,不是去自由自在的玩啊,要按捺住这颗躁动的心啊。
因为工作忙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和他交谈过。没有平等对话交流,没有沟通和理解怎么会有学习的转变呢?
用个人成长历程来认识和教育孩子显然是考虑不周全的,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我们成长的孩童时代。
我们那时候,虽然父母没有过多的要求我们什么,但生活的氛围提出了成长的要求。社会要求我们有一个主题灵魂,就是要做的好孩子。因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成了我们的思想规范。而今天的社会,是多元文化、多层面的人生价值观涌然而来,新生事物、新的时代“术语”应运而生。
信息社会,中西文化充满诱惑、充满竞争、充满挑战,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完全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败下阵来。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迷失了生命的方向,有多少人在人生前途上痛苦徘徊而迷失自我。
经过慎重思考,作为父亲,首先应该有自我批评精神,应该和儿子平等对话,摆事实、讲道理,不能情绪化的讲话。
一周后我和儿子坐在一起谈了一次话。
我说:“马立,爸爸对不起你,因为工作忙平时对你关心太少了。你初一年级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你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学习结果,为什么把业余时间用在玩上,玩过头了那是浪费生命,应当合理地安排娱乐生活,把玩的智慧更多地用在学习上。用大脑好好想一想,如果你的学习态度不转变,中学不能毕业,以后走上社会怎么生存?你今年14岁,不会永远停留在14岁。年龄不会等待你的岁月,只是给了你空间看你怎么安排,是否有效率有意义来度过。
假如倒过来想你今年40岁,你是中年人,没有知识
两代人的成长 马瑞祥 9787515329307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两代人的成长 马瑞祥 9787515329307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两代人的成长 马瑞祥 9787515329307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两代人的成长 马瑞祥 9787515329307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