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碧泠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2321373
字数: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同学们读读吧!知恩施爱从你做起吧!学生怎样度过青少年时代,这将决定他们未来人生的品质。学生们抢先阅读,你行动了吗?青少年人手一册,你还在等什么?
当今社会积极倡导的爱心大行动,培养学生如何施爱和爱别人,造就全新三好学生的道德准则和行动指南。“阅读提升心境,购书奉献爱心”期待您与我们携手“一角钱关爱行动”。我们承诺从每本书中帮您捐出一角钱用于我国慈善事业。
我奉献,我快乐,真诚邀您共献爱心。《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首印10000册的1000元爱心款已捐至“傅艳工作室贫困儿童专项救助账号”
爱心培养课堂,公益活动纪实,道德规范有价值课外读物,学校必修课,学生书,务类院校的教育。
对学生的爱心培育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施爱的过程。《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向大家讲述了我们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同时也向每个人阐述了我们如何爱别人。所以说,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它能让这个世界充满感动,充满温情,充满和谐。
堂课:向英雄学习
雷锋的故事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不满7岁时雷锋就成了孤儿。
1950年夏,乡保送雷锋免费读书,后加入少先队。小学毕业后在乡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要求参军。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
1960年11月8日,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严党。
1961年,雷锋担任汽车班班长。从这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做报告。人群中也开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辛勤培养下一代茁壮成长。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不少同学十分困惑,询问雷锋,为什么做好事这么难?雷锋说:“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
入伍不到三年的时间,雷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荣获了“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因为雷锋突出的表现,沈阳军区《前线报》专门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
1962年8月15日上午八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时,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向左,向左……倒!倒!”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木杆子砸在头部,当场倒地,昏过去……
1963年3月5日,毛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雷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貌,教育影响了几代人。
几十年来,每逢3月,人们就以学雷锋的具体行动纪念他。在极“左”时期。有人将雷锋神化;商品经济时期,又有人竭力将他贬低。但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美好的事物,雷锋不仅仅属于一代人,他的精神已穿越了时空。
专家点评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虽说那些曾经给我们心灵带来感动的人和事已逐渐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驻在我们心间,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一如雷锋。
雷锋只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在他的一生里,没有战火硝烟中的壮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所遇到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他所做出的业绩,我们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因此,雷锋像英雄人物一样让人感到可敬,也像常人一样感到可亲。我们怀念和崇敬这位年轻的士兵,不是因为他有的发明、不朽的著作或辉煌的功勛,而是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珍贵的美好存在,体会到一种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吸取的可贵的精神力量。
正因为如此,雷锋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和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习惯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富裕起来的人们依旧从雷锋那里得到了启示,雷锋让人们知道如何生活,怎样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还是让我们永远铭记雷锋这些金子般的话语吧!“……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生活的岗位?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是否力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
让我们响应江同志的号召——“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将英雄的行为进行到底。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克制而充满力量”。它避开了教育类读物中常见的煽情和夸张,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仿佛带着某种哲学的沉淀。我特别喜欢它在结构上的布局,每堂“课”的收尾部分,都会设置一个“反思的锚点”,它不是作业,更像一个开放性的提问,要求家长跳出自我的视角。有一次,书中描述了一个孩子因为不理解为什么邻居要耗费大量时间去照顾一只受伤的鸟而感到不耐烦,作者引导家长思考:“我们教给孩子的‘效率’和‘价值’标准,是否正在悄悄扼杀他们对生命本身的敬畏?”这种提问的尖锐性,迫使我必须停下来,审视自己日常言谈中的价值预设。而且,这本书在处理“失败”时表现出的宽容度极高,它承认教育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非线性的过程,与其追求完美的“爱心模板”,不如享受每一次尝试和纠错的过程。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极大地缓解了当代家长普遍存在的“完美育儿焦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它提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同理心”的视角。它不仅仅关注孩子对身边人的善意,更着眼于他们未来如何面对一个日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世界。书中对“文化差异中的共情难度”的分析,尤其具有前瞻性。作者提出,真正的爱心教育,必须包含对“不可理解性”的尊重,即接受世界上存在着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沟通的桥梁,而非急于评判或同化。这种教育理念,在我看来,远超出了传统家庭教育的范畴,它是在培养未来的“全球公民”。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数字化同理心鸿沟”的讨论,它探讨了当面对屏幕上的灾难报道时,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将远程的抽象痛苦,转化为可以行动的关怀,避免那种短暂的、不负责任的情感消费。总而言之,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孩子的成长路径,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理念的边界和潜力所在。
评分读完前三分之一,我深感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对一本“养成课”的预期。它并没有停留在教孩子如何说“请”和“谢谢”这种表层礼仪,而是深入到了心理动力学的层面。作者对儿童“共情障碍”的分析,结合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显得尤为扎实和前沿。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现代电子设备对儿童“情绪镜像神经元”的潜在影响,指出过度沉浸在虚拟反馈中,可能会削弱他们对真实世界中细微表情和语调变化的捕捉能力。这简直是为我敲响了警钟,我意识到我们对屏幕时间的限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视力,更是为了维护他们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此外,书中对“被剥夺感”和“利他行为”的辩证分析,也令人耳目一新。它承认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自身的安全感和需求,是发展更高层次道德感的前提,避免了那种空洞的、要求孩子牺牲自我的道德说教。这种务实且科学的态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的厚重感,又不失操作的有效性,让身为家长的我,感觉自己获取的不是一套说辞,而是一套升级版的“人际关系操作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第一眼没抓住我的注意力。那种标准的教育类书籍的排版,带着一种熟悉的、略显严肃的学术气息,让我一度想把它放回书架。我真正拿起它,是因为封底的那段引言,它没有过多地谈论“爱心”这个宏大且抽象的词汇,反而聚焦于“日常的微小观察”。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桥梁,连接理论与家庭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引导孩子去关注一只迷路的小昆虫的“处境”,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救助”的指令性教育。这种叙事方式非常新颖,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列举一堆必须做的清单,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通过分享他人在特定场景下的处理方式,让我们自行去体会其中的微妙平衡。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个案例,关于孩子对乞讨者的“无视”与“好奇”之间的挣扎,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应该给钱”或“不该给钱”的答案,而是引导家长去探讨“尊重”和“界限感”的边界,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处理类似情况时那种草率的二元对立思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提供一个万能公式,而是一套思考的框架,一个观察孩子内心世界的显微镜。
评分从阅读的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巧妙。它不像那些恨不得在每一页都塞满干货的工具书那样令人窒息,而是像一壶慢火熬制的清茶,需要静下心来细品。它的论证过程非常注重铺垫,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儿童行为观察数据之上,而不是空泛的道德倡议。例如,在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正义感”时,作者没有直接谈论宏大的政治概念,而是从孩子在游戏中对“规则破坏者”的排斥心理入手,逐步引导到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推演,让复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的探讨,非常坦诚。它没有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或教材,而是严厉地指出了家长自身情绪管理和对待服务行业人员的态度,对孩子价值观的隐性塑造作用。这种深刻的自我剖析,让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一场与自身成长的对话,而非单纯的育儿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