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董钻作物科学文选
定价:80.00元
售价:54.4元,便宜25.6元,折扣68
作者:董钻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109124530
字数:
页码:34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81kg
作物生理学作为作物学的理论基础,它不同于作物栽培学或作物育种学,但在作物学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使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董钻作物科学文选》包含了董教授的主要论著,内容涉及作物科学泛论、大豆产量生理研究、大豆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以高产的光能利用生理基础为核心。其中,“人口、营养、粮食、土地”、“试论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和农艺传统”、“试论作物栽培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豆的器官平衡与产量”、“大豆株型育种的若干生理问题”、“试论大豆超高产的生理基础”等是董教授的代表作,在不同领域都有他独到的见地。相信读者仔细阅读后会有许多启发和回味。
董钻简历,
1935年11月19日生于山东省莱州市。
1954-1955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
1955-1960年在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第聂泊尔彼得洛夫斯克农学院留学。
1960-1995年在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0-1985年任沈阳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室主任。
1981-2005年任第二至第七届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
1982- 任《大豆科学》编委。
1985-任辽宁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1985-2006年任辽宁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
1985-1989年任沈阳衣学院教务长(兼)。
1989-1995年任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兼)。
1988-1995年任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物学科组作物栽培学组组长。
1993-1997年任中国作物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1993-2005年任《大豆通报》编委。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了,那种复古的色调和略带磨损的质感,让人联想到泛黄的旧书,仿佛里面珍藏着一段段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好像它本来就该躺在我的书架上。我特别喜欢书脊的设计,简洁而有力,上面烫金的“董钻作物科学文选”几个字,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让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摩挲。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光滑得有点滑腻的现代纸,而是带有一点点细微纹理的,读起来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文字本身的温度。这本书的装帧细节,真的做得非常用心,从封面到内页,都透露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我甚至觉得,仅仅是拥有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件能够承载思想和情感的媒介,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的书架上已经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但总觉得还缺少一些什么,一些能够点亮我思想火花的、能够让我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理解的读物。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它的名字,有一种朴实而厚重的美感,仿佛蕴含着大地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静下心来,去感悟生活,去理解自然的书籍,而“董钻作物科学文选”这个名字,就让我觉得它可能具备这样的特质。我脑海中自动地将“董钻”这个名字和一种专注、一种钻研的精神联系起来,而“作物科学”则让我联想到那些关于生长、关于收获、关于自然的奇妙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让我看到那些我平时不太会注意到的细节,让我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活的美好启示。
评分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广,取决于他读过的书有多少。而我,一直努力地想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一些。尤其是在选择书籍的时候,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拓展我思维边界,让我看到不同领域之间联系的书籍。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不寻常的深度。我试着去想象,那些关于“作物科学”的知识,是如何被“文选”这种形式呈现出来的。是精选的论文,是深入的访谈,还是那些充满智慧的随笔?我不知道,但正是这份未知,让我感到无比的好奇。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可能,也许是关于不同作物生长习性的细致分析,也许是关于农业发展历史的梳理,又或者,是关于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探讨。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可能是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世界的窗口。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关于“根”的问题,不只是植物的根,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根基,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否都能成为我们坚实的根基。所以,当这本书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立刻被它所吸引。“董钻作物科学文选”,这几个字,在我看来,就代表着一种深耕和积累。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土地里默默生长的作物,它们吸取养分,经历风雨,最终长成丰硕的果实。这不正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讲述那些关于作物如何扎根,如何生长,如何适应环境的故事,从而给我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找到那份“扎根”的力量,找到那份“科学”的智慧,让我的人生也能够像那些作物一样,经历风雨,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评分我最近对那些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书籍特别着迷,总觉得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从最根本的生命现象中,反而能找到最深刻的答案。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就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和枯燥的理论,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理解,以及对如何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处的探索。这本书的名字,就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作物科学”,更像是关于“作物”的“科学”,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的视角。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看到那些隐藏在作物生长背后的故事,了解到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更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启迪,去思考我们与农业、与食物、与地球的关系。我脑海中已经构想出无数个场景,比如清晨的露珠在叶片上闪烁,比如辛勤的农夫在田间耕作,这些画面都在这本书的名字的引导下,变得更加鲜活和充满诗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