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魏氏乐谱》解析:凌云阁六卷本全译谱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漆明镜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6185 |
| 出版年份: | 2011年4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50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5元 |
| 实际重量: | 68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魏氏乐谱>解析:凌云阁六卷本全译谱》中明末海商魏之琰将明代的一些乐曲传到日本后,由其四世孙魏皓对外传授并编辑出版的诗词乐谱,在日本有“魏氏乐”或“明乐”之称。
四川省攀枝花市人。少年时期随何福琼、李忠勇教授学习作曲,1997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作曲,2000年就读川音音乐学。200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陈应时教授门下攻读并获得乐律学硕士学位,2009年继续跟随陈先生攻读乐律学博士学位。
引言
章《魏氏乐谱》之历史源流及性质解析
节《魏氏乐谱》研究中疑而未决的问题
(一)魏之琰生平
(二)《魏氏乐谱》之翻译
(三)关于调的争论
(四)音乐性质四说
第二节《魏氏乐谱》与明代学校教育
第二章《魏氏乐谱》翻译中的若干问题解析
节《魏氏乐谱》的歌词
(一)歌词内容
(二)歌词版本
(三)歌词标注
第二节工尺谱字与节奏
第三节乐器与器乐记谱法
(一)管乐器
1.笛、箫
2.臂栗
3.笙
(二)弦乐器
1.瑟
2.琵琶
3.月琴
(三)打击乐器
第四节其他记谱法
第三章《魏氏乐谱》之宫调解析
节理论上的明乐八调原貌
第二节乐曲的实际用调
第三节此“调”非彼“调”
(一)相同的“瑟调”在不同“宫调”中的运用
(二)相异的“瑟调”在相同“宫调”中的运用
结语
凌云阁六卷本全译谱
附录一:魏之琰与朱舜水、隐元禅师的书信往来
附录二:《君山先生传》
附录三:明和五年版《魏氏乐谱》(50曲)跋文
参考文献
凌云阁六卷本曲目索引
后记
《魏氏乐谱解析:凌云阁六卷本全译谱》是明末海商魏之琰将明代的一些乐曲传到日本后,由其四世孙魏皓对外传授并编辑出版的诗词乐谱,在日本有“魏氏乐”或“明乐”之称。漆明镜编写的本书解决了《魏氏乐谱》的音乐属性定位、所附日本和笙谱字的“比”与“工”之疑、曲前所标注调名与乐曲实际运用宫调不相符合之疑等问题。另还重新考证、更新了一些关于乐谱本身的细节信息,诸如其实际的乐曲数量、歌词所运用的音韵、外曲中准确的曲目来源等等。
说实话,最初我对这套书的期望值是“不错”,但实际体验下来,已经远远超出了“不错”的范畴,简直是“惊艳”。从书籍的物理设计上来看,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均匀度都体现了出版社对品质的坚持。但更核心的价值,还是内容本身的深度。我发现它在处理传统乐曲中那些惯用的、但往往被忽略的“套路”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例如,对于一个重复出现的变奏,它会从“形式美学”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作曲家选择在这里进行细微的改动,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为了避免单调”。这种对音乐结构深层含义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整部作品的宏观把握能力。读完其中一卷,我感觉自己的音乐“词汇量”都增加了不少,看新的乐谱时,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都变得清晰起来,真是一次知识体系的全面升级。
评分我接触过许多不同领域的专业书籍,深知要将复杂的高深学问用清晰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是何等困难。但这一套解析,做到了高雅与通俗的完美平衡。它面向专业人士时,保证了足够的学术深度和严谨性,不会因为追求流畅性而牺牲关键信息;同时,对于那些刚刚接触这些作品的音乐学生而言,它的引导性又非常强,避免了初学者常犯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节奏处理的阐述,它没有停留在“节拍器速度”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律动感”和“内在时间感”的区分,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只有常年沉浸在演奏实践中的人才能总结出来。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教会了我多少演奏技巧,更体现在它重塑了我对音乐的理解框架,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立体、更具历史感和文化纵深的方式去倾听和再现这些不朽的旋律。
评分这套乐谱解析,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钻研传统音乐多年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挖掘古典作品精髓的工具书,而这套书无疑是近年来我遇到的最令人振奋的宝藏。它的排版清晰考究,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标记都仿佛经过了匠人的精心雕琢,让人在学习之余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复杂技巧的分解和阐释,绝非简单的表面化描述,而是融入了演奏者的切身经验和深刻理解,真正做到了将“乐理知识”转化为“演奏实践”的桥梁。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关键段落的“意境描绘”,那种文字力量直击人心的感觉,让我在理解作品情感脉络时,不再是孤立地看待音符的组合,而是能感受到作曲家想要传达的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对于那些被认为是“难以上手”的篇章,这套书提供了不同层次的解读路径,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找到切入点,而资深演奏者也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可以说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典范之作。
评分简直是为像我这样常年与“二手资料”打交道的乐者带来了一股清流。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权威解读”,要么是照搬教材术语,枯燥乏味,要么就是东拼西凑,逻辑混乱。但这套书完全没有这些毛病,它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打磨上。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调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微妙音色差异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挖掘。我记得有一段落,详细对比了早期手抄本与后来印刷本在某个装饰音处理上的细微差别,这种对文献溯源的执着,让我对创作者的学术态度肃然起敬。读它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在你身边耳提面命,随时解答你心中的疑惑。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弹奏”,更是在“教你如何思考音乐的结构和背景”,这种由内而外的提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体验。我已经把旧的一些参考资料束之高阁,全心投入到对这套全新解析的研习中去了。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给我的感觉,那就是“通透”。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乐器,总是在一个技术瓶颈上徘徊,明知某些地方弹得不对劲,却说不出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这套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用极其精准的语言帮你“定位”问题所在。它不仅仅是给出技术指引,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技术背后的“逻辑链条”。比如,关于指法与气息配合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给出“A指要用力”这样的指令,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指法如何影响到下一乐句的连贯性和情感张力,让你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尤其欣赏它对“呼吸点”的强调,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僵硬阅读五线谱的演奏者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它将乐谱从二维的平面符号,瞬间还原成了三维的、充满生命力的音乐流体,让我的演奏立刻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