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古琴曲分析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王震亚 |
| 出版社: | 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1219 |
| 出版年份: | 2005年1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58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2元 |
| 实际重量: | 222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序
小型琴曲分析
一、良宵引(夏一峰传谱)
二、韦编三绝(乐瑛传谱)
三、春晓吟(管平湖传谱)
四、四大景(管平湖传谱)
中型琴曲分析
一、忆故人(吴景略传谱)
二、平沙落雁(管平湖、张子谦、郭同甫、沈草农、向笙阶、俞伯荪传谱)
三、流水(管平湖、顾梅羹、詹澄秋传谱)
四、渔樵问答(吴景略传谱)
五、梅花三弄(张子谦、吴景略传谱)
大型琴曲分析
一、欸乃(管平湖传谱)
二、潇湘水云(吴景略传谱)
三、广陵散(管平湖传谱)
后序
一、不对称的意念
二、琴曲的调与试调式
三、琴曲的曲调
四、琴曲的多声因素
五、临界与瓶颈
结语
参考书目
琴家对琴曲大小的界限原无明确划分。现将12首琴曲分为大中小三类,便于依次研究。由三个分段组成的琴曲小,数量较多,省其每一个组成部分只含一个分段,琴曲的种种构成要素都在萌芽状态,是结构简单的小曲。由六个分段组成的琴曲,琴曲体制已较完备,乐曲规模大了一些。其组成部分组成的琴曲,琴曲体制已较完备,乐曲规模大了一些。其组成部分中已包含多个分段,各部分的功能更清晰,整体结构较复杂,全曲中常包含不同的意念。具有此种特点的琴曲数目较多。由18个分段组成的琴曲,开始进入大型曲的范畴。组成乐曲的各个部分中的乐思有较多开展,包含的分段较多。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沉稳的气息。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触感细腻光滑,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严丝合缝,体现了出版社对出版质量的重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深知书籍的“形”往往是解读其“神”的第一步。这本书的整体质感,完美地烘托了其内容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翻开扉页,那排版布局的疏朗有致,也让人在进入复杂理论之前,先享受了一份视觉上的宁静。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拿起它的瞬间,就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敬意。我非常欣赏这种对物理载体如此用心的出版方,因为对于艺术类书籍,尤其是音乐理论,实体书的质感往往是数字化阅读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过去阅读过不少关于传统器乐的分析著作,但很多往往过于侧重于记谱法或五线谱的转写,而忽略了演奏者在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选择。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始终将读者的身份设定为一位潜在的演奏者或一位专注的聆听者。它深入探讨了指法、力度控制以及气息(如果适用)与音色之间的微妙关联。当我们分析到那些复杂的指序变化时,书中提供的图示和文字说明,非常直观地展示了不同指法对声音产生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提高演奏的细腻度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基于实践的理论分析,使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落地生根的指导。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如何去实现它”,这种对“做中学”的深刻理解,是衡量一本实用性学术著作价值的关键标尺。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而富有张力,这对于一本专业的音乐理论著作而言,是极其难得的平衡。它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也没有因为追求通俗而牺牲学术的准确性。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仿佛是高超的演奏家在娓娓道来,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精心推敲过的音符排列,既准确传达了信息,又富有节奏感。读到那些关于“意境”和“气韵”的论述时,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提笔时,内心所感受到的那种对音乐的澎湃激情。比如,在解析某个乐句的转折时,作者所使用的比喻,往往能瞬间点亮读者原先模糊的理解。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热情,是任何刻意为之的“科普”都无法比拟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学术探讨,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文的温度。
评分从整体的学术贡献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用以系统地解构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它似乎是历经多年一线教学和舞台实践的经验结晶,它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具备了极强的可复制性和延展性。我能预见到,对于后来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在此之上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流派和个案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更是一种富有前瞻性的理论构建。这种深层次的学术投入,体现了作者极大的责任心,旨在为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的学术语境中,奠定一个坚实、全面且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基石。读罢全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知识的充盈,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豁然开朗的激动。
评分初读目录,我便被其章节的逻辑推进所折服。作者显然是站在一个非常宏大且精深的视角来构建这本研究的框架的。从基础的音高结构分析,到复杂的复调织体拆解,再到特定历史时期演奏技法的演变,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完全符合一个学习者从入门到精深的认知规律。更难得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技巧或谱例,而是将理论分析与实际的听觉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讨论某个特定曲牌的“韵味”时,作者引用的分析工具既有现代音乐学的严谨性,又不失对东方审美情趣的深刻理解。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阅读过程变得极为生动。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演奏风格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尊重和审慎的态度,没有武断地去“现代化”或“简化”传统,而是忠实地呈现了其复杂性和多面性。对于渴望深入了解这门古老乐器精髓的同道中人来说,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是极其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