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人的音乐性 |
| 丛书名: | 外国音乐学术经典译著文库 |
| 作者/主编: | 约翰布莱金 马英珺 陈铭道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31711 |
| 出版年份: | 2001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10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28.00元 |
| 实际重量: | 2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人的音乐性》并非对人类音乐能力的学术性研究,它至多是尝试着去协调笔者在不同文化中的音乐经历。笔者提供了对非洲音乐进行调查而得来的新资料,以及在欧洲“艺术”音乐传统中成长的任何人都熟知的一些事实;不过所得出的只是探索性的结论和建议。这些结论叙述了一个已然是人类学家的尴尬,也正是由此,笔者将此书献给梅耶·福兹(Meyer F0rtes)先生。1952年,当我花大量的时间去钻研音乐而不是人类学课程时,福兹便在那年暑假,把我送到巴黎跟安德鲁·舍费尔教授学习民族音乐学。然而,当我自己开始意识到有可能去研究音乐人类学时,时间又过了五年。直到又经历了一年的紧张田野工作。我才开始认为非洲音乐有些“与众不同”;而且,每当我在自己的帐篷中听《沃采克》或威伯恩的录音,或者一旦在什么地方刚好有钢琴,使自己沉浸于巴赫、肖邦或莫扎特的音乐时,我的这种想法就会不断得到加强。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巧妙地平衡了科学的客观性与人文的温度。作者成功地将冰冷的声波数据和复杂的脑科学发现,融入到对人类共通情感体验的深情描述之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共情”与音乐节奏同步性时的那几段文字,那种描述仿佛能直接穿透读者的皮肤,让你切实感受到身体与旋律在物理层面上发生的和谐共振。它没有把我们塑造成被动接受声音的容器,而是强调了我们作为主动的、充满创造力的参与者。这种对主体性的强调,对于那些在现代快餐文化中迷失了聆听本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读完此书,我不再仅仅是“听”音乐,而是开始“参与”音乐的创造过程,即使只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完成对声波的解码和重构,那种体验也是无比充实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和专业性是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精力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份深入的智力探险地图,指引我们穿越声音的迷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声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清晰度。他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术语,而是通过精妙的类比和案例分析,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阐述“心智模型”如何指导我们预测下一个音符出现的位置,这种对“预期”在音乐体验中作用的剖析,简直是洞察人心。然而,我也必须承认,有些章节的论证链条非常长,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这对于只求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是一个不小的门槛。但对于那些真正渴望理解音乐现象背后深层机制的人来说,这种深度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它提供的不是肤浅的结论,而是构建完整认知框架的工具。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行文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的、近乎朴素的文字风格,这种风格与他探讨的主题——人类最富激情和自由的表达形式——形成了迷人的张力。全书结构安排得极其考究,从最基础的声音感知单位,逐步推导出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文化意义,逻辑的递进如同精密的乐章,层层推进,却绝不显得生硬。每当我觉得某个论点已经足够圆满时,作者总能引出一个新的维度进行反思,比如对“即兴创作”中无意识决策过程的分析,就展示了人类心智运作的惊人效率。这种不断自我超越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即便是作为一本理论著作,也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它没有给人一种“一切皆已定论”的僵硬感,反而鼓励读者带着疑问继续探索,去发现音乐世界中那些尚未被命名的角落。
评分这本关于音乐和人类感知之间关系的著作,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细致入微,去解构“音乐性”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感知和组织声音的描述。比如,书中对比了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中对和声与对位法的严苛要求,与某些部落音乐中,节奏和集体律动如何占据绝对核心地位的差异。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好听”或“对”的音乐结构,并非是宇宙的必然法则,而仅仅是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更妙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结构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人类的认知模式和情感表达。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听觉经验的论述,它们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音乐的刻板印象,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每一次聆听的瞬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严谨如学术论文,时而又流淌着对人类创造力深深的敬意与好奇,让人读来既有智力上的挑战,又不失精神上的愉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音乐在人类生存意义上的探讨。它超越了单纯的艺术鉴赏范畴,将音乐提升到了社会黏合剂、情感调节器甚至认知演化驱动力的地位。作者援引了大量人类学和进化生物学的证据,构建了一个有力的论点:音乐可能并非是进化路上的一个“副产品”,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那些无意识中哼唱的旋律、集体劳动时的号子,乃至婴儿对母亲摇篮曲的反应,都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它不再仅仅是背景噪音或娱乐消遣,而是一个嵌入我们基因深处的、用于沟通和维系群体的古老语言。读完后,我开始以一种近乎“生物学必要性”的眼光去聆听周围的一切声响,感觉整个世界的声音景观都变得立体和厚重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