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王匡一, 宋歌, 郭跃飞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18026166 |
| 出版年份: | 2018年7月1日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251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96.5元 |
| 实际重量: | 49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王匡一,华南理工人学艺术学院长号、大号教师,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副团长,中国长号大号联合会理事,广东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管乐协会理事。1997年毕业予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白教授。同年10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罗斯下诺夫格罗德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先后师从于俄罗斯长号演奏家亚历山犬·尼卡拉伊维奇教授,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B·BATASROV教授,俄罗斯国家功勋级演员、长号演奏家、教育家萨米乐·阿赫米得伊维奇教授,并于2003年6月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学位评审委员会颁发的演员、教师专家证书。在俄罗斯学习期间任下诺夫格罗德州州立交响乐团长号客座酋席,下诺夫格罗德州州立管乐团长号首席。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多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内外多所音乐学府,并有多名学生在国内外的比赛中多次获奖;现有许多毕业学生在国内各大演出团体和各大高校从事演奏与教学工作。
宋歌,女,河南洛阳人,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2009年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获得长笛演奏硕士与室内乐硕士学位,并以室内乐成绩满分毕业。2010年至今担任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长笛教师。2010年获得首届河南省音乐金钟奖器乐类青年教师组金奖。2012年获得第五届河南省声乐器乐大赛“文华奖”器乐高校组三等奖。2014年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长笛比赛河南选拔赛二等奖。2014年辅导学生获得中国长笛联合会长笛比赛重奏组二等奖。2015年获得第六届河南省声乐器乐大赛“文华奖”器乐高校组二等奖。在刊物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并参与多项科研学术项目。
郭跃飞,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高校讲师。2005年以第壹的成绩考入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在校期间曾与指挥家胡炳旭及姜金一、张烈、张跃等国内外知名指挥家同台合作演出,得到一致好评;2005年至2008年参与陕西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演出场次高达数百场。2009年毕业后受聘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教师和西亚斯交响乐团副首席。2010年7月在湖南音乐厅参演了《黄安伦作品专场音乐会》,得到当地演奏家的一致好评。2013年获省文化厅器乐比赛“指导教师”奖。2014年3月成功举办《郭跃飞老师师生音乐会》,受到学校高层领导一致好评。2015年3月参加河南省文化厅举办的第十二届“群星奖”音乐舞蹈火赛,荣获“表演二等奖”。数年来培养的小提琴学生不计其数,分别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海南师范等高等院校或去意大利留学等。
章交响乐和交响乐队
节交响乐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交响乐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交响乐队的乐器组成与编制
第二章交响乐旋律与声部的编配
节交响乐单旋律音乐的编配
第二节交响乐二声部音乐的编配
第三节交响乐多声部音乐的编配
第三章交响乐色彩的强化与全奏
节交响乐织体因素的强调
第二节色彩性装饰手法的运用
第三节不同类型力度变化的处理
第四节音响的呼应、回声及转接
第五节交响乐队全奏的安排处理
第四章交响乐作品的整体音色布局
节音色的横向对比变化
第二节音色对比变化的不同类型
第三节局部结构的音色布局
第四节整体结构的音色布局
第五章交响乐序曲及作品赏析
节序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经典交响戏剧序曲赏析
第三节经典交响音乐会序曲赏析
第六章交响乐组曲及作品赏析
节组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经典交响组曲作品赏析
第七章交响乐协奏曲及作品赏析
节协奏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经典交响协奏曲作品赏析
第八章交响诗及作品赏析
节交响诗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经典交响诗作品赏析
第九章交响曲及作品赏析
节交响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经典交响曲作品赏析
参考文献
《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对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涉及交响乐的历史发展、艺术特征,交响乐队的乐器组成与编制,以及交响乐旋律与声部的编配、交响乐色彩的强化及全奏安排、交响乐作品的整体音色布局,并从交响乐的早期作品人手,由浅入深、由简而繁地分析序曲、组曲、协奏曲、交响诗和交响曲等作品的体裁特征,每种体裁分别介绍了几首经典名曲,并附有音乐主题和包含重要曲式结构的五线谱谱例,以**读者欣赏领会纯音乐的表现形式——交响音乐的博大精深、恢宏深邃的艺术魅力。《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重视人文修养,具有性和全面性等特点,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实践指导性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它既能满足音乐学院学生对深度理论的需求,又能让热衷于音乐鉴赏的普通读者从中获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平衡”这个核心议题时所展现出的细腻洞察力。在交响乐中,如何让低音提琴的拨弦不被圆号完全掩盖,或者如何在四个声部都处于高音区时,依然保证旋律线条的清晰可辨,这些都是配器编配中的核心难题。书中通过对动态标记、音域选择以及乐器组合的特定范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处理这些平衡问题的“艺术性”。这种处理不是一刀切的规则,而是基于声音物理特性和听觉心理学的精妙平衡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任何交响乐片段时,都会不自觉地去分析:“啊,这里使用了双簧管来承载原本该属于小提琴的旋律,是为了获得一种更具穿透力但又带着一丝哀愁的音色。”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音乐细节的捕捉能力,可以说,它是我音乐欣赏工具箱里最得力的一件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章节递进,而是将“编配技巧”与“作品赏析”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分析特定乐章时,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某个配器手法历史演变的小插曲。比如,在讲解如何处理弦乐组的高声部时,作者会追溯到巴洛克时期弦乐团规模的限制,再对比到浪漫主义时期德彪西对柔音踏板的运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让理论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有血有肉的音乐发展史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我对一些经典作品的理解都有了质的飞跃。过去听理查·施特劳斯,常常被其铜管的辉煌所震慑,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留意到他如何在弱奏时,用极少量的木管乐器来烘托微妙的室内乐效果,那种轻描淡写却极具画面感的处理,真的是大师手笔。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是绝妙的”,这种对创作意图的深入挖掘,对于提升个人的音乐鉴赏层次是极为关键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典雅的封面设计吸引了。作为一名长期接触古典音乐,但总感觉自己在“乐理”和“配器”层面缺乏系统性训练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殿堂的窗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所采取的平易近人的方式。比如,书中对不同乐器组声音特性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性的音域划分,而是结合了大量生动的实例和听觉上的类比,让人仿佛真的能“看到”不同乐器在乐队布局中的位置和作用。我记得有一章节详细对比了布拉姆斯和马勒在运用铜管乐器时的区别,那段分析极其精妙,点出了前者注重结构严谨,后者偏爱色彩渲染的内在逻辑。这种深入浅出的阐述,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交响音乐织体复杂性的理解,不再是单纯地被宏大场面震撼,而是能体会到每一个声部线条是如何精密地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起作曲家的意图。对于希望从“听众”进阶到“欣赏者”的朋友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入门阶梯,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解构”一场交响音乐会,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
评分从一位资深乐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对“交响乐队语汇”的梳理和提炼。我们知道,交响乐队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历史悠久的乐器集合体,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曲家对它的运用都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将这些“语汇”分类归纳的魔力。他不仅讲解了标准管弦乐队的配置,更着重分析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作曲家对表现力要求的提高,乐队编制是如何被不断“异化”和“拓展”的。书中对比了瓦格纳的巨大编制与斯特拉文斯基对乐器原始音色的追求,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帮助我更好地定位了我在欣赏不同时期作品时应持有的“聆听视角”。它提供了一种工具,让听众能够更精确地判断某部作品的配器在当时的创新意义和历史地位,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堆优美的声音的集合。这使得我对音乐史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入了。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功不可没。考虑到交响乐的复杂性,如果只是单纯的文字描述,很多概念是难以清晰传达的。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乐谱片段被清晰地摘录出来,并配以注释,标明了具体的配器处理和声部进行。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到复杂对位和声部转移的部分,书中提供的可视化图表,比我以往查阅的任何在线资料都要直观有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打击乐器组编配的那一章,通常这部分内容在很多配器书籍中都被一笔带过,但作者却花了相当的篇幅,细致地分析了不同音色的定音鼓、小军鼓以及各种槌头选择对整体动态范围和色彩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看似简单的“敲击”,在专业的编配中也是一个充满了深思熟虑的选择。对于想尝试自己进行小型管弦乐改编的朋友来说,这些详尽的实操指导,简直是无价之宝,它能有效避免新手常犯的“声部拥堵”或“音色不协调”的错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