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父母不該做的一件事-200個教育孩子的禁忌行為
定價:19.80元
作者:金小格
齣版社:武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4304293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父母不該說的一句話》姊妹篇,傢庭教育必讀書,*符閤孩子的心理!*貼近父母的立場!*、細緻、可行的指導!傢長是天然的,教育傢是需要學習的!
高爾基說:“愛孩子,母雞也會”。教育孩子,則需要技巧。19.8元,買一個玩具還是買一個改變孩子一生的機會?
上一代教育我們的方式,不一定對;成為習慣的對待孩子的行為,也可能錯;關心,不小心變成枷鎖;愛,有時卻成瞭傷害;一件事,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為什麼父母總是強迫孩子錶演呢?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思想和意誌。我們應該尊重他們,而不是強迫他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者對待孩子像對待自己的皮包一樣隨時隨地的拿來炫耀!
——《媽媽,我不是你的玩具娃娃》
父母對孩子陰晴不定、忽冷忽熱會使得孩子在跟父母的交流過程中變得誠惶誠恐、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父母的寶貝,什麼時候是父母的“眼中釘”。
——《媽陰晴臉》
在你想對孩子發火之前,堅定一個信念:我是在養孩子,不是在養“花”。在你爆發不愉陝之前,告訴自己:我是愛孩子的,我是想讓他成長,而不是想追究已逝的過錯!
——《請問,您是在養孩子還是在養花》
孩子是因為信任你,所以纔找你談他的心事。他希望從你這裏得到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嘲笑。
——《爸爸,請不要嘲笑我》
內容提要
你會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孩子嗎?你經常拿孩子跟彆人的孩子作比較嗎?因為愛孩子,所以像保姆一樣替孩子包辦一切嗎……你曾經想過這些行為對孩子意味著什麼嗎?
生養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教育孩子,卻不是天生會行的。父輩們傳習下來的經驗,可能是錯的;習慣的方法,卻不一定能達到目的……
金小格老師結閤她多年在傢長谘詢和兒童教育指導方麵的實踐經驗,匯集瞭200件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禁忌行為,從貼近孩子心理、符閤眾多父母教育的角度,做齣、細緻可行的指導!讓你不齣傢門,坐在傢裏就能獲得200堂生動的兒童教育指導,把對孩子自發的教育,變成自覺的教育。
目錄
作者介紹
金小格,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兒童教育講師。自從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兒童教育方麵的心理谘詢以及兒童教育指導工作,對傢庭教育以及兒童心理學有著獨到的研究,被眾多傢長和孩子親切地稱為“小格老師”。
文摘
序言
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半信半疑的心態的。畢竟市麵上關於育兒的書籍多如牛毛,各種“秘籍”“寶典”層齣不窮,很多都是空泛的理論,讀完後感覺像是聽瞭一場無用的講座。但是,這本《父母不該做的一件事》——盡管書名帶著一絲強烈的煽動性——卻在翻開第一頁後,就給我帶來瞭一種踏實的閱讀體驗。它沒有大張旗鼓地宣揚什麼驚天動地的育兒哲學,反而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坐在你對麵,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一點點地剖析那些我們自以為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卻在無形中傷害孩子自信心和獨立性的日常行為。比如,關於“過度贊美”那一節,作者的分析就非常到位,不是簡單地說“不要誇奬”,而是深入探討瞭贊美背後的動機,以及如何將贊美的焦點從“結果”轉移到“努力過程”上,這對於我們這些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綫”的傢長來說,無疑是一記警鍾。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引導,而非一味的灌輸或錶演。我特彆欣賞其中穿插的那些小案例,每一個都像是從我身邊真實的傢庭場景中截取齣來的片段,讓人讀著讀著就不由自主地代入進去,然後猛地一拍大腿,心想:“天哪,我最近是不是也對孩子做過類似的事情?”這種共鳴感,是很多高高在上的理論書籍所不具備的。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促使我們停止外求,真正地“嚮內看”,審視我們自己的教育慣性。
评分說實話,我看完這本書後,最大的感受是“解脫”而非“壓力”。很多育兒書讀完後,會讓人産生一種“我做得還不夠好”的焦慮感,仿佛自己是一個隨時可能犯錯的“新手父母”。但《父母不該做的一件事》卻帶來瞭一種“原來我可以做得更簡單、更有效”的豁然開朗。它挑戰瞭我們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完美父母”的刻闆印象。作者並非要求父母成為全知全能的聖人,而是倡導一種更具人性的、允許犯錯的育兒哲學。例如,在處理親子衝突和情緒管理的部分,它著重強調瞭父母自身情緒穩定性的重要性,並提供瞭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暫停和重啓”策略。這些策略不是什麼高難度的技巧,而是基於正念和自我覺察的簡單練習。我開始明白,我們試圖糾正孩子的所有問題,很多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不安全感和焦慮的投射。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們看清瞭自己作為“教育者”的局限性,然後溫柔地引導我們先處理好自己,自然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種“先成人,後教子”的理念,在這個充滿內捲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文字風格,給我一種非常沉穩、可靠的感覺,就像是讀一本由資深教育傢撰寫的臨床報告,而非輕飄飄的雞湯文。它沒有使用花哨的排版或者大量的圖錶來分散讀者的注意力,而是依靠紮實的邏輯和對人性深層次的洞察力來抓住讀者的心。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論述每一個“不該做”的行為時,總是會從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需求齣發進行解釋。這使得即便是那些看似微小的習慣差異,也能被放在一個宏大的發展心理學框架下去理解。舉個例子,書中關於“打斷孩子錶達”這一點,作者詳細描述瞭這種行為如何影響瞭孩子大腦中負責邏輯組織和語言流暢性的區域發展,這種基於科學依據的論證,極大地增強瞭觀點的說服力。我不再僅僅覺得“哦,我不該打斷他”,而是深刻理解瞭“為什麼不該打斷他,以及這種不打斷對他未來溝通能力的影響”。對於那些喜歡追根溯源、注重理論支撐的傢長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讓他們在執行層麵更有底氣,不至於在麵對孩子的反抗或自己的猶豫時,輕易地放棄正確的做法。它不是教你如何“應付”孩子,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孩子。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印象,可以用“犀利而不失溫度”來概括。初讀時,某些章節的論述方式,尤其是在批判那些常見的“教育誤區”時,簡直是毫不留情,力度之大,讓我這個自詡為開明父母的人都感到一絲心虛。它不像其他一些書籍那樣,總是小心翼翼地維護父母的自尊心,而是直擊痛點。比如,對於“控製欲”和“過度保護”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用溫和的詞匯來粉飾太平,而是直接指齣瞭這些行為對孩子未來抗挫摺能力的潛在扼殺。然而,這種犀利並非冷酷。在每一條“禁忌”的分析之後,作者總是能及時地提供齣富有建設性的替代方案和思考方嚮。這種結構處理得非常好,它不是單純地“指責”,而是“診斷”與“開方”並重。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抽象的心理學理論轉化成瞭具體可操作的傢庭情境劇。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參加一個高質量的傢庭工作坊,那位無形的“導師”一直在引導我思考:“你這麼做,背後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這種深度的自我反思,遠比簡單地記住幾條規則來得更有意義。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愛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多做一點”,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有時候“少做一點”的智慧,纔是真正的教育藝術。
评分這本書的行文結構非常清晰,每一章都聚焦於一個核心的“禁忌行為”,這種聚焦性使得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當前的睏惑,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和反思。我個人最喜歡它對“完美主義陷阱”的揭示。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彆人傢的孩子”和“彆人傢的父母”的標準所裹挾,導緻在教育中過度追求零失誤。而這本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告訴我:教育是一個動態、充滿變數的過程,允許孩子犯錯,更是賦予他們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它提供的視角是宏觀而長遠的,不糾結於一次考試的分數,而是著眼於孩子未來麵對社會時的適應能力和內在驅動力。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這本書與其說是教父母怎麼做,不如說是提醒父母應該“停止做什麼”。這種“減法教育”的思路,極大地減輕瞭我的負擔,讓我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與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上,而不是焦慮地執行那些我並不真正理解的“標準流程”。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每次都能讀齣新體會的實用指南,它提供的是一種心態上的調整,遠比具體的技巧更有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