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200个教育孩子的禁忌行为
定价:19.80元
作者:金小格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430429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父母不该说的一句话》姊妹篇,家庭教育必读书,*符合孩子的心理!*贴近父母的立场!*、细致、可行的指导!家长是天然的,教育家是需要学习的!
高尔基说:“爱孩子,母鸡也会”。教育孩子,则需要技巧。19.8元,买一个玩具还是买一个改变孩子一生的机会?
上一代教育我们的方式,不一定对;成为习惯的对待孩子的行为,也可能错;关心,不小心变成枷锁;爱,有时却成了伤害;一件事,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父母总是强迫孩子表演呢?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而不是强迫他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者对待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皮包一样随时随地的拿来炫耀!
——《妈妈,我不是你的玩具娃娃》
父母对孩子阴晴不定、忽冷忽热会使得孩子在跟父母的交流过程中变得诚惶诚恐、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父母的宝贝,什么时候是父母的“眼中钉”。
——《妈阴晴脸》
在你想对孩子发火之前,坚定一个信念:我是在养孩子,不是在养“花”。在你爆发不愉陕之前,告诉自己:我是爱孩子的,我是想让他成长,而不是想追究已逝的过错!
——《请问,您是在养孩子还是在养花》
孩子是因为信任你,所以才找你谈他的心事。他希望从你这里得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嘲笑。
——《爸爸,请不要嘲笑我》
内容提要
你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吗?你经常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吗?因为爱孩子,所以像保姆一样替孩子包办一切吗……你曾经想过这些行为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
生养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教育孩子,却不是天生会行的。父辈们传习下来的经验,可能是错的;习惯的方法,却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金小格老师结合她多年在家长咨询和儿童教育指导方面的实践经验,汇集了200件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禁忌行为,从贴近孩子心理、符合众多父母教育的角度,做出、细致可行的指导!让你不出家门,坐在家里就能获得200堂生动的儿童教育指导,把对孩子自发的教育,变成自觉的教育。
目录
作者介绍
金小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教育讲师。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儿童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以及儿童教育指导工作,对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学有着独到的研究,被众多家长和孩子亲切地称为“小格老师”。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可以用“犀利而不失温度”来概括。初读时,某些章节的论述方式,尤其是在批判那些常见的“教育误区”时,简直是毫不留情,力度之大,让我这个自诩为开明父母的人都感到一丝心虚。它不像其他一些书籍那样,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父母的自尊心,而是直击痛点。比如,对于“控制欲”和“过度保护”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用温和的词汇来粉饰太平,而是直接指出了这些行为对孩子未来抗挫折能力的潜在扼杀。然而,这种犀利并非冷酷。在每一条“禁忌”的分析之后,作者总是能及时地提供出富有建设性的替代方案和思考方向。这种结构处理得非常好,它不是单纯地“指责”,而是“诊断”与“开方”并重。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转化成了具体可操作的家庭情境剧。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个高质量的家庭工作坊,那位无形的“导师”一直在引导我思考:“你这么做,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种深度的自我反思,远比简单地记住几条规则来得更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爱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多做一点”,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有时候“少做一点”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教育艺术。
评分说实话,我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解脱”而非“压力”。很多育儿书读完后,会让人产生一种“我做得还不够好”的焦虑感,仿佛自己是一个随时可能犯错的“新手父母”。但《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却带来了一种“原来我可以做得更简单、更有效”的豁然开朗。它挑战了我们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完美父母”的刻板印象。作者并非要求父母成为全知全能的圣人,而是倡导一种更具人性的、允许犯错的育儿哲学。例如,在处理亲子冲突和情绪管理的部分,它着重强调了父母自身情绪稳定性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暂停和重启”策略。这些策略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巧,而是基于正念和自我觉察的简单练习。我开始明白,我们试图纠正孩子的所有问题,很多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不安全感和焦虑的投射。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局限性,然后温柔地引导我们先处理好自己,自然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先成人,后教子”的理念,在这个充满内卷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文字风格,给我一种非常沉稳、可靠的感觉,就像是读一本由资深教育家撰写的临床报告,而非轻飘飘的鸡汤文。它没有使用花哨的排版或者大量的图表来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而是依靠扎实的逻辑和对人性深层次的洞察力来抓住读者的心。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论述每一个“不该做”的行为时,总是会从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解释。这使得即便是那些看似微小的习惯差异,也能被放在一个宏大的发展心理学框架下去理解。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打断孩子表达”这一点,作者详细描述了这种行为如何影响了孩子大脑中负责逻辑组织和语言流畅性的区域发展,这种基于科学依据的论证,极大地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我不再仅仅觉得“哦,我不该打断他”,而是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不该打断他,以及这种不打断对他未来沟通能力的影响”。对于那些喜欢追根溯源、注重理论支撑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他们在执行层面更有底气,不至于在面对孩子的反抗或自己的犹豫时,轻易地放弃正确的做法。它不是教你如何“应付”孩子,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孩子。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核心的“禁忌行为”,这种聚焦性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和反思。我个人最喜欢它对“完美主义陷阱”的揭示。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父母”的标准所裹挟,导致在教育中过度追求零失误。而这本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告诉我:教育是一个动态、充满变数的过程,允许孩子犯错,更是赋予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它提供的视角是宏观而长远的,不纠结于一次考试的分数,而是着眼于孩子未来面对社会时的适应能力和内在驱动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这本书与其说是教父母怎么做,不如说是提醒父母应该“停止做什么”。这种“减法教育”的思路,极大地减轻了我的负担,让我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上,而不是焦虑地执行那些我并不真正理解的“标准流程”。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读出新体会的实用指南,它提供的是一种心态上的调整,远比具体的技巧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态的。毕竟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多如牛毛,各种“秘籍”“宝典”层出不穷,很多都是空泛的理论,读完后感觉像是听了一场无用的讲座。但是,这本《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尽管书名带着一丝强烈的煽动性——却在翻开第一页后,就给我带来了一种踏实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什么惊天动地的育儿哲学,反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你对面,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一点点地剖析那些我们自以为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却在无形中伤害孩子自信心和独立性的日常行为。比如,关于“过度赞美”那一节,作者的分析就非常到位,不是简单地说“不要夸奖”,而是深入探讨了赞美背后的动机,以及如何将赞美的焦点从“结果”转移到“努力过程”上,这对于我们这些总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而非一味的灌输或表演。我特别欣赏其中穿插的那些小案例,每一个都像是从我身边真实的家庭场景中截取出来的片段,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代入进去,然后猛地一拍大腿,心想:“天哪,我最近是不是也对孩子做过类似的事情?”这种共鸣感,是很多高高在上的理论书籍所不具备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促使我们停止外求,真正地“向内看”,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惯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