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改变孩子一生的8种教育智慧
定价:28.00元
售价:20.4元,便宜7.6元,折扣72
作者:孙宏艳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63719990
字数: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父母的教育智慧决定孩子的成长高度。浓缩家教专家实战经验;传授聪明父母教育法则。
儿童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有人或许会说是成功,成功自然是需要的,可是成功又是为了什么呢?显然是为了幸福。所以,让儿童获得幸福是儿童教育的根本目标。以我个人的阅读心得来看,孙宏艳的新著《改变孩子一生的8种教育智慧》,有价值的内容就是探讨如何让孩子获得幸福。
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及少年儿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少年儿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青联委员。
先后主持了“多元文化与青少年的成长”、“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适应性”、“中国未成年人权益状况”、“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独二代饮食习惯”等多项研究课题。
作为主编、副主编,编辑出版了《体验成长——青少年民宿地球村》《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培养幼儿好习惯》《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中学生习惯养成策略》《孩子健康生活的6个要领》《孩子有了新朋友》《儿童的名字是今天》《尊重从心开始》《中国未成年人权益状况研究报告》等多部重要科研成果。并作为主要作者,撰写、发表文字逾百万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曾说:“习惯之间不能机械地用年龄划分开,如几岁到几岁培养学习习惯,几岁到几岁培养做人习惯,只能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在内容、水平、层次上要有差异。比如,对于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就要求他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四年级至六年级,同样是对于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我们就要求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和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的推理能力;在初中年龄阶段,要求学生收集、选择、处理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猜测。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同一个习惯,在内容、水平、要求上都有不同,从到第三阶段越来越高。”
·循环说、阶段说、中心扩散说
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则建议家庭在培养孩子习惯时,要用好“循环说”、“阶段说”、“中心扩散说”三种理论。①他认为这三种理论共同作用,才能使习惯养成真正达到序列化。希望这三种理论能对父母们有所启发。
“循环说”理论: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反复,是螺旋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很难巩固。因此,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已经培养过某些习惯,父母依然不要放弃,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循环,每过一段时间就有意识地强化一下。
“阶段说”理论:习惯形成各有不同的关键期,小学低中高年级有各自的训练重点,父母可以抓住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进行教育。父母要分析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本年龄阶段的习惯进行培养,不能心急。
“中心扩散说”理论:行为习惯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要把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在短时间内培养好是不可能的。
让儿童获得幸福是儿童教育的根本目标。这8种教育智慧都是让孩子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法宝。可以说,父母如果具备这样8种教育智慧。就是孩子获得幸福的根本保证。
——教育专家 孙云晓
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着孩子。
——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
如果孩子在儿时错过了学习数学和英语,以后再学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若10岁之前不能学会做人,之后再学也很难成为一种习惯,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韩国前教育部长、首尔大学教授 文龙鳞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像很多育儿书那样零散,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框架。它似乎将“智慧”拆解成了八个彼此关联但又独立成章的模块,每个模块都像是一块坚实的基石,共同支撑起一个更宏大的教育蓝图。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阐述每个“智慧”时,都会引用跨学科的知识,比如从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神经科学的角度来佐证其观点,这使得整本书的论据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科学性,完全不是空泛的经验之谈。例如,当讨论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时,书中不仅描述了场景,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镜像神经元在情感认知中的作用,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处理方式,让读者在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获得了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对于那些喜欢刨根问底、追求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严谨性无疑是一大亮点。它不是让你囫囵吞枣地接受结论,而是引导你通过严密的逻辑链条,自己得出最有价值的领悟。
评分这部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反倒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跟你掏心窝子,聊起那些我们为人父母者在日常生活中摸爬滚打中遇到的真实困境。作者似乎洞察了当代教育中一个非常微妙的矛盾:我们渴望孩子“成功”,却常常忘了成功本身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书中对于“成功”的定义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解构,它没有执着于分数或者名校,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内在驱动力和适应性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如何培养孩子“韧性”的那一章,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没有使用任何生硬的教育学术语,而是通过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孩子在运动场上跌倒后如何选择重新站起来,或者面对一次小小的挫折后情绪的波动与自我调节。这让我在阅读时,不再感觉自己是在接受“教育”,而更像是参与了一场深层次的自我对话,反思自己作为引导者,是否无意中给孩子设置了太多不必要的外部评价体系的枷锁。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教育哲学,教我们如何真正地看见孩子正在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望他们成为的样子。这种细腻的情感铺陈和对人性深层次的理解,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值得反复回味。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出乎意料的“轻盈”,尽管它探讨的主题相当严肃和宏大。作者的语言风格极为幽默风趣,充满了自嘲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感到沉重的教育话题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穿插讲述自己年轻父母犯下的那些“可爱”错误时的笔调,那种坦诚和不做作,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觉得“原来大家都一样”,极大地缓解了为人父母常有的那种焦虑和负罪感。书中很多篇章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相声演员在娓娓道来生活中的趣事,但在笑声背后,却蕴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处理孩子与电子设备的冲突时,作者没有直接下达“禁止”的命令,而是用一个关于“魔法棒与时间旅行”的比喻,巧妙地将规则的建立变成了一场双方协商的游戏。这种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沟通方式,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最大魅力所在。它告诉我,最好的教育,也许就是带着幽默感和爱,去面对那些不完美。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本以为它会是那种堆砌了大量国内外成功教育案例的“成功学”读物,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它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批判性,但这种批判并非是针对现行教育体制的盲目抨击,而是一种基于审慎观察的深度反思。作者对“效率至上”的现代育儿观进行了强有力的挑战,尤其是在谈及“专注力培养”的那一部分,它没有提供任何快速见效的“秘诀”,反而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却又无比真实的观点:过度的信息轰炸正在从根本上削弱我们给予孩子深度思考空间的能力。书中对于“游戏化学习”的反思尤其深刻,它区分了真正的自由探索和被过度设计的“寓教于乐”,指出了后者如何常常沦为一种新型的、隐蔽的知识灌输。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对平日里自认为正确的许多教育行为产生了质疑。我喜欢它那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深度,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琐碎,去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读完后,我感到一种醍醐灌顶的清醒,仿佛被轻轻推离了那个嘈杂的、追逐热点的教育战场,重新找回了对教育本质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教育的非线性”这一概念的强调。我们活在一个追求快速回报的社会里,教育也被迫进入了“即时反馈”的模式,但这恰恰违背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等待的艺术”,指出很多关键性的能力——比如价值观的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成熟——是无法被加速的,它们需要时间的浸润和环境的滋养。书中对于“兴趣”的阐释,颠覆了我过去对“培养兴趣”的理解。它认为兴趣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允许”生长的,强调家长需要提供一个足够安全、不被评判的土壤,让好奇心自然萌发。这种对“慢教育”的坚守,在当今这个“抢跑”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宝贵和大胆。它像是一剂清凉的药方,缓解了我们不断催促孩子向前冲的焦虑,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这本书,与其说是教育指南,不如说是一剂对抗时代焦虑的良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