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博弈心理学
定价:29.80元
作者:内藤谊人 ,赵萍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502152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同类好书推荐: ★微表情心理学:读心识人准到骨子里(揭露*隐蔽的心理秘密,洞悉*微妙的情绪真相!“西方阅人术之神”哈里·巴尔肯力作!只需一本书,俘获所有人,让你比FBI更专业!) ★逆袭心理学:《博弈心理学》 《微表情心理学》日本人和美国人都在用的上位术,让你赢得狡猾而不失风度! ★人气心理学:无往不利的高效能关系术(聚财先聚人气,挣钱先挣关系! 日本首席人脉构筑师、搭讪教父公开传授*受欢迎的沟通课。日本堂吉诃德、优衣库、松下电器、光通信、H.I.S等各大龙头企业送给员工的**本关系书。) 一本关于心理操控的百科全书,一本让你在职场、商场、情场无往不利的制胜宝典! 日本狡猾心理学家为你全方位揭秘心理博弈的秘密!用有趣的方式讲述高端的心理学,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拿来就用的博弈技巧! 是给别人洗脑,还是被别人洗脑?主导权在你手里!
内容提要
只用一句话如何有效说服别人?
笑容背后掩藏着怎样的陷阱?
怎样巧用错觉,使你的产品迅速被消费者认可?
如何瞬间提高决断力?
怎样引导并利用他人的情绪,把胜利导向自己?
如何扭转对方的思维,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如何瞬间提高决断力?
怎样引导并利用他人的情绪,把胜利导向自己?
如何扭转对方的思维,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金钱、物质,抑或权力,在这里都不是必要条件!只有读懂人心、攻克人心,才能操控整场心理博弈,把胜利导向自己!全书共分八章,从自身到他人,从理论到实践,全视角分析了心理博弈在不同场合的特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博弈心理学》,助你在打赢每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
目录
导 读 当博弈遇上心理学
前 言 抢占全“心”时代的博弈制高点
章 心理博弈,无处不在的思辨之战
1 情感冲动快于大脑思考
2 磨炼心理博弈技巧刻不容缓
3 错觉,隐藏的“杀手锏”
4 人的外在形象占九成比重
5 恐惧,一招制胜的说服力
6 留意笑容背后的意图
7 话题如何出卖一个人的内心
8 捧杀,强大的武器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2章 打赢与自己对阵的心理战
9 挑战,成功者永恒的坚持
10 对令你讨厌的人产生好感
11 巧用别人的羞耻心
12 别相信自己的估计
13 记忆的自我筛选功能
14 给大脑捏造记忆
15 瞬间和他人搞好关系的秘诀
16 好心情助你跨越障碍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3章 胜利者不说却在用的博弈法则
17 塑造强大的自己
18 扮演“有能力的人”
19 示弱,而后强大
20 反对者的自信与存在感
21 感到痛苦就想“钱”
22 炫耀,强者不需要的手段
23 寂寞者会买什么
24 如何瞬间提高决策力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4章 心理操控术之将对方掌握于股掌之间
25 恭维,安全高效的心理武器
26 告诉他“你行”,哪怕只是谎言
27 碰触,消除距离感
28 限制时间,让对方甘冒风险
29 “关键词”攻心术
30 显示稀缺性来吸引对方
31 使用人们没听惯的词语
32 找对求助对象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5章 化敌为友的“人术”
33 执行力比任何语言都有效
34 褒扬在人前,批评在人后
35 向你的敌人求助
36 扮演笨拙的自己
37 越是热络的人越会被厌烦
38 眼睛是心灵之窗
39 把笑“传染”给别人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6章 无往不利的高效交涉术
40 道歉务必附上理由
41 亮出心中的思量
42 吹嘘,用得好就是利器
43 黑色,威信与力量的象征
44 改一个有魅力的名字
45 “意料之外”带来的胜利
46 香气,无声无形的动人诱惑
47 让你的外国同伴代替你交涉
48 制造恐惧心理,迫使对方答应要求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7章 先读心,后攻心
49 不可轻信别人的拒绝
50 喧哗是为了掩饰失败
51 识破逢迎性笑容
52 迫使对方“伪善”
53 手和口一样善于“表达”
54 自如操控对话过程的恶劣招术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8章 扭转对方思维的进退策略
55 用“赠品”收买人心
56 小恩惠带来大便利
57 不可以过度相信判断力
58 用与众不同的事物引人注意
59 防止思维被某些语言绑架
60 拿出撤退的勇气
61 不要相信面前的人
62 欲望会扭曲判断
拿来就用心理学
结 语
作者介绍
内藤谊人,日本心理学家、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博士、安捷鲁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以说服交流为主的社会心理学和以精神分析为主的临床心理学方面成就显著,被称为“日本狡猾的心理学家”“心理学之神”。他著书几十种,几乎本本畅销,在日本引起了狂热的心理学浪潮。
目前已引进出版的作品主要有《“蒙混”心理术》《说服力》《攻心说话术》《攻心说服力》《不会被人怠慢的技巧》《排队的收银台:哪一队走得快?》《黑礼仪,潜规则》等。
文摘
序言
“博弈心理学”,光听名字就觉得是一本能让你脑袋“噌”一下就亮堂起来的书。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那些需要双方或多方协调、协商的场合,简直就像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棋局。你出一步,我应一步,每一步都可能影响全局的走向。这本书,我猜一定能帮我理清楚这其中的门道。 我想这本书里一定会有很多关于“策略”的内容,而且是那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策略。不是那种阴谋诡计,而是更偏向于理解对方的心理,然后投其所好,或者说,找到那个最能让双方都满意、或者至少是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和同事讨论项目方案时,我经常会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如果这本书能给我一些方法,让我知道怎么在尊重对方想法的同时,又能把我的提议顺利推出去,那可就太棒了。 而且,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非理性”行为的解释。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划算,但就是会忍不住去做。比如,在购物时明明已经够了,但看到打折就挪不动步子;或者在争吵时,明明意识到自己有点冲动,却仍然不想先服软。这本书会不会告诉我,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突然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看到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潜在的算计。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理性选择”,其实是被各种心理因素悄悄地影响着。书中对“沉没成本效应”的讲解,让我对之前一些让自己吃亏的决定有了新的认识,也教会了我如何在未来的决策中避免重蹈覆辙。 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既讲理论又贴实践”的风格。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解释,而是用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我读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书里的某个场景,就像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某个时刻,这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也更容易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博弈心理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那些在互动和竞争中展现出来的微妙之处,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我敢说,绝对是那种能让你边读边点头,边思考边恍然大悟的类型。 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心理锚定”和“损失规避”这些概念的详细解释。我常常觉得,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因素的影响,比如第一个接触到的信息,或者对失去的恐惧。这本书会不会揭示这些我们隐藏的心理偏好,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左右我们的决定的呢?这对我来说,绝对是解锁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还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的区别,以及在不同类型的博弈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把一场潜在的合作机会,错当成了必须你死我活的竞争。如果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识别和利用“双赢”的机会,避免不必要的冲突,那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人与人之间互动中那些看不见的“规则”。书里对“承诺和一致性”原理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旦我们做出某个承诺,就会倾向于继续遵守,即使这并不总是最有利的选择。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洞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更能警惕自己被操纵。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世界的书。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理论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会了在与人交往中,更加审慎地思考,更加理性地决策,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寻找那些能够实现共赢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博弈心理学”,让人联想到那些充满策略、算计和人性较量的场景。我一直对人类在复杂互动中的行为模式感到好奇,尤其是当涉及到选择、决策以及如何影响他人的时候。这本书似乎触及了这些核心问题,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互动,无论是工作中的项目合作,还是家庭中的沟通,甚至是在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某种“博弈”。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更深层的心理机制的。比如,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在谈判中占得先机?又是什么让某些意见领袖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这些“秘密武器”,不只是理论上的阐述,更能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博弈原理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作的。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着一场场或大或小的博弈,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作者巧妙地将一些原本枯燥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场景展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着各种心理博弈的魅力。 书中对“囚徒困境”的解读尤为深刻,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即使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个体却常常选择背叛。这种理论上的分析,结合现实中政治、经济乃至人际关系中的种种案例,让我对“信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开始反思,在某些情境下,所谓的“最优选择”并非总是对个人最有利,而合作与互信才是长远发展的基石。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赢”,更重要的是关于如何“理解”。它教会我,在与人打交道时,不能只看表面行为,更要尝试去洞察对方的动机、预期以及可能的反应。这种洞察力,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预测他人的行为,更能让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在各种“博弈”中,无论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都能更加从容地应对。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博弈心理学”,让我瞬间就想到了那些充满智慧的策略和巧妙的心理博弈。我一直对人类在互动中的复杂心理活动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当涉及到利益、决策和人际关系时,我们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这本书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现象的读物。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他人意图的工具和方法。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预测他们的下一步行动,这对于做出正确的决策至关重要。这本书能否教会我如何通过一些细微的迹象,或者通过分析局势,来更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理呢?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非对称信息”和“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情境很感兴趣。在很多现实的博弈中,参与者掌握的信息并不均衡,这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决策和最终的结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最优的选择,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利用信息优势的对手。 读完这本书,我的大脑仿佛被一股清流洗涤了一般,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人际互动和决策难题,似乎都有了新的解释。书里对“群体思维”的剖析,让我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集体做出的决定可能并不比个体更明智,甚至会因为从众心理而犯下严重的错误。这让我开始警惕在群体中盲目跟风的倾向,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既不夸大博弈的残酷性,也不回避其中的挑战。他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向我展示了博弈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我不再觉得它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理论,而是成为了我理解世界、改善人际关系的一大利器。
评分“博弈心理学”,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书中内容的无限遐想。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类行为的深层动机感到着迷,尤其是在面临选择、竞争和合作时,人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决策的。这本书,恰恰点燃了我探索这些未知领域的兴趣。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信息不对称”在各种博弈情境下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而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往往占据优势。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在信息劣势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甚至扭转局面?这对我来说,是在复杂世界中生存的必备技能。 另外,我对于书中关于“讨价还价”和“谈判策略”的讲解也充满了期待。在职场和生活中,谈判无处不在,而有效的谈判技巧能够为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谈判对方的心理,从而达成更有利的协议。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维的革命。书中对“囚徒困境”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合作与背叛的内在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揭示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个体的理性选择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这对我理解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将博弈心理学塑造成一种冰冷、功利的学问,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阐释了这些原理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我学会了在面对冲突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共同点,而不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这种新的视角,让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让我对未来的每一次互动都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