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马远-春游赋诗图溪山无尽图 | 作者 | 马远 |
| 定价 | 86.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65535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春游赋诗图》描绘乡间春景:枝头萌绿,万象更新,柳条飘拂,新竹摇曳,溪水潺湲,小桥连岸。路上有驮物的驴马,水中有渔归的小舟,但在廊前溪边,已有三三两两的踏青者。古松下的案桌前,更是围满了人,文人学子即兴赋诗,一人执笔而书,周旁还有妇人幼童嬉戏。山间泉源,几个小童在洗杯煮茶,一派平和融乐的场景。 《溪山无尽图》全卷以水墨浅绛写江南四季景色,布局多取近景,突出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山峰林立,峭壁悬崖间有流泉飞瀑,松柏蓊郁、云雾弥漫、长桥石栏、渔舟帆客、楼观村庄,清幽秀俊的江南景色成为一个整体,有着诗意般的意境。 |
| 作者简介 | |
| 马远(约1140-约1225后),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 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取法李唐,能出新意,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山石以带水笔做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树叶有夹笔,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又工画水,兼精人物、花鸟。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1、中国元素、中国图像、中国美学的源代码你能想象吗?我国唐代车轿的雍容华贵可甩十八世纪法国贵族的马车几条街、宋代女装的款式设计可让今日时装周的潮流设计师们相形见绌、文人学士们使用的餐具之精美堪比英国皇家御用品……这些图像与元素,在千余年的中国绘画经典中尽皆流传了下来。2、高清完整的复制呈现博物馆藏的原作我们无法随手把玩、窥其全貌;印刷品中的图片往往小而不精,无法展现细节。本丛书采用完整大图高清呈现:手端展开、纤毫毕现,连绵数米,一睹长卷全貌。3、时尚现代的设计语言丛书的设计借鉴了古代“经折装”简明直白的表现形式,每卷的封面设计,只选用一种中国画颜料,专一单色呈现。4、以美术史为体系的出版规划从中国绘画史有名有姓的*人顾恺之(东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到齐白石等民国大家,以时间为线串成一条大师脉谱,规划出版60卷以上。5、*亲民的价格坊间类似的复制画定价动辄几百上千,使人望而却步。本丛书均为高清复制的精装册页,每卷定价不过数十元。6、名家的推荐作家、画家陈丹青先生看到这套书,不由感慨:“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啊,正是这些东西,让人拥有文化自信。”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机先生则说:“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先生推荐道:“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关于马远的画作,尤其是《春游图》和《溪山无尽图》的解读,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认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这些画作在构图上有一种程式化的严谨,虽然美轮美奂,但总少了几分“气”的流动。然而,当翻开这本书,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仿佛能亲身走入马远笔下的世界。他不仅仅在描绘景物,更是在捕捉瞬间的情绪与氛围。比如《春游图》中的人物,寥寥几笔,却勾勒出文人雅士闲适自得的神态,他们的身影融入山水之间,不是被动的点缀,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者对光影的解读尤为精彩,如何利用留白来营造朦胧的雾气,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远近层次,这些细节的剖析,让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回到画作本身,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角落。特别是关于《溪山无尽图》的论述,更是层层深入,他将这幅画视为一个动态的叙事,每一个峰峦,每一处溪流,都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天地之大,人生渺小又充满希望的故事。书中的论证严谨,引用的史料和画论也恰到好处,使得解读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春游”,在马远的山水中,得到了久违的宁静与启迪。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于马远画作细节的挖掘和解读。我一直觉得,《春游赋诗图》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其中蕴含的生动细节。《溪山无尽图》的宏大格局固然令人震撼,但真正打动我的,往往是画中的点睛之笔。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这些细节,比如人物的衣着、神态,景物中的一草一木,甚至是那些被忽略的亭台楼阁。他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解读,勾勒出当时社会的生活百态,以及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溪山无尽图》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明明是静态的山水,却在马远笔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潺潺的流水,飘渺的云雾,甚至是远山的回响,都被他巧妙地捕捉并呈现在画面之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画论和诗文,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充满了人文情怀。读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与马远一同置身于那幅画中,感受着山间的微风,聆听着溪流的低语。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带领”读者走进马远艺术世界的书。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马远的画册,但总觉得缺乏一种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地解构马远的作品。《春游赋诗图》中的人物,在他笔下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拥有生命和情感的个体。他分析了人物的姿态、眼神,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是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我尤其被他对画面构图的分析所吸引,如何利用“边角”取景,如何营造“留白”的意境,这些技巧的讲解,让我对构图有了全新的认识。而《溪山无尽图》的解读,更是让我领略到了马远“写意”的精髓。他并非仅仅在描绘山水的形,而是在捕捉山水的“神”。那些蜿蜒的山路,层叠的山峦,仿佛都拥有自己的生命力,在向观者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作者的论述,充满了个人见解,但又不失严谨的学术性,很多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马远画作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评分我一直对宋代绘画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马远那“马一角”的独特构图风格,总让我觉得意犹未尽。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马远艺术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作者在解读《春游赋诗图》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画面描绘,而是深入探讨了画作背后的文化语境和社会背景。他分析了当时文人阶层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诗歌与绘画的紧密联系,是如何共同促成了这幅画的诞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诗与画之间“神似”的阐释,以及马远如何在画面中融入“诗意”。他不仅仅是画匠,更是一位善于用画笔“写诗”的艺术家。而《溪山无尽图》更是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幅展现壮丽山河的图卷,而是将其解读为一种“无尽”的哲学思考——关于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广阔,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他对画中景物的细致剖析,例如不同种类的树木如何表现季节的变化,不同形态的山石如何体现地质的演变,都让我叹为观止。这本书的结构清晰,论证逻辑性强,语言流畅,即使是对于不熟悉中国画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马远的世界,感受这位伟大画家的艺术魅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艺术抱有深厚的感情,而马远的作品,在我心中一直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这种情感的一次升华。《春游赋诗图》在我看来,是马远描绘人间至美的典范,而作者的解读,更是将这种至美,延伸到了更深的哲学层面。他不仅仅在欣赏画面的美,更是在探寻马远创作这幅画时所蕴含的理想与追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诗情画意”的探讨,以及马远是如何将瞬间的情感,凝固在永恒的画面之中。他对于《溪山无尽图》的解读,更是让我看到了马远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一面。那“无尽”的山水,不仅仅是自然的壮阔,更是对人生、宇宙的无限遐想。作者通过对画作中笔墨痕迹的细致考量,对画面构图的独到分析,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马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通俗,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典艺术感兴趣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