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3—2016)
定价:150.00元
作者:农业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092347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3-2016)》内容简介:近年来,农业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批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涵盖了农业建设项目所涉及的主要工程技术领域,为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更好地推动标准的宣贯和实施,方便广大农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与使用,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委托农业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汇总编辑了《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3-2016)》,以期指导并规范农业部农业建设项目的管理实践活动。
目录
NY/T 2442—2013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标准
NY/T 2443—2013种畜禽性能测定中心建设标准奶牛
NY/T 2710—2015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
NY/T 2711—2015草原监测站建设标准
NY/T 2712—2015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总则
NY/T 2771—2015农村秸秆青贮氢化设施建设标准
NY/T 2772—2015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
NY/T 2773—2015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装备建设标准
NY/T 2774—2015种兔场建设标准
NY/T 2775—2015农作物生产基地建设标准糖料甘蔗
NY/T 2776—2015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标准
NY/T 2777—2015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
NY/T 2967—2016种牛场建设标准
NY/T 2968—2016种猪场建设标准
NY/T 2969—2016集约化养鸡场建设标准
NY/T 2970—2016连栋温室建设标准
NY/T 2971—2016家畜资源保护区建设标准
NY/T 2972—2016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NY/T 3023—2016畜禽粪污处理场建设标准
NY/T 3024—2016日光温室建设标准
NY/T 3069—2016农业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
NY/T 3070—2016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
NY/T 3071—2016家禽性能测定中心建设标准鸡
NY/T 2081—2011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规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感觉它像是一本“说明书”,但又比任何我用过的说明书都要来得厚重和有分量。我一直觉得,农业工程,这个看似古老却又充满活力的领域,离我们普通人似乎有些距离。但实际上,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口菜,都可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抱着一种探究的心理,想看看这本书究竟是如何“描绘”出农业工程项目的建设蓝图的。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定义“标准”的。在我看来,“标准”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它更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经验、一种科学的智慧,以及一种对品质的追求。我想知道,在“2013—2016”这个时间段里,中国的农业工程建设,在哪些方面就已经有了非常明确、非常细致的指导方针?是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关于现代农业园区的设计,抑或是关于农产品加工储存设施的建造?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怎么办”的答案。 从我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标准,应该能够帮助从业者避免走弯路,能够提高工程的效率和质量。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提供了一些关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内容。毕竟,农业工程项目往往会受到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果能够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无疑能够大大降低项目的风险,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这对于国家投资的重大农业工程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同时,我也会留意书中是否体现了“智慧农业”的理念。虽然时间是“2013—2016”,但那个时候,信息技术、物联网等概念已经在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我很好奇,这本书在制定标准时,是否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将这些新技术融入农业工程的建设中?例如,在灌溉系统的设计中,是否已经有了智能化的要求?在设施农业的建设中,是否已经考虑了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未来农业工程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农业工程项目建设的“幕后故事”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应该是一部凝结了无数专家智慧和实践经验的著作,能够指引着农业工程朝着更科学、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评分收到这本《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3—2016)》,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背后一定凝聚了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在我的印象中,农业工程是一个非常庞杂且涉及面极广的领域,它不仅关乎土地的利用,也关乎水资源的调配,甚至还包括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建设。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如此多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标准化处理的,它提供的是一个宏观的框架,还是具体的细节指导? 我比较关注的是,在“2013—2016”这几年间,国家在农业工程领域,可能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和政策倾斜?这本书的“标准”是否紧密地契合了当时的国家战略,比如,是否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我希望它能像一个“指南针”,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清晰的方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项目建设。 从读者的角度,我更希望了解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在修建一座水库或者一个灌溉渠系时,需要考虑哪些地质条件?如何进行水文观测和数据分析?在设计一个现代化养殖场时,又有哪些关于通风、采光、排污等方面的标准?这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往往是衡量一本标准是否实用的重要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语言,配以必要的图示或表格,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技术要求。 我也很好奇,在“2013—2016”这个相对较早的时期,这本书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是否有体现出前瞻性的考量?比如,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是否考虑了生态流量的保障?在农田建设中,是否鼓励了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在农产品加工设施建设中,是否对节能减排有要求?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工程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有所体现。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标准”能够为我揭示中国农业工程在那个特定时期内的发展轨迹和技术要求,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记录,展现了国家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这几个字,听上去就充满了学术性和专业性,我担心自己能否读懂,能否从中获得我想要的知识。我是一个对农业抱有极大热情,但并非科班出身的普通读者,我更希望了解的是,农业工程项目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落地”的,它背后有哪些科学的逻辑和严谨的程序。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步地给我讲解。 我关注的重点,在于那些具体的操作层面。比如,一个农田水利项目的选址,需要考虑哪些自然条件?如何进行土壤普查和地形测量?在进行渠道开挖时,有哪些土方工程的计算方法和安全规定?在修建大坝或水库时,又需要遵循哪些严格的验收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图表、详细的计算公式,以及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工程流程。我曾经在一些农村地区看到过一些因设计不当或施工马虎而造成的工程问题,这让我深感标准的重要性。 而且,农业工程项目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息息相关。我很好奇,这本书在制定标准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地域的差异性?比如,在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在山区和平原,在不同土质的地区,其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是否会有所不同?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原则,也能够包含一些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的细化规定。毕竟,一个好的工程,既要符合科学规律,也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服务于当地民众。 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工程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13—2016”,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我想知道,在那个阶段,国家在推广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方面有哪些政策导向,这些导向又如何体现在了农业工程的建设标准中?比如,关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要求,是否有所体现?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农业工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努力。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开农业工程项目的神秘面纱,让我了解到它是如何从一张图纸变成现实中的一项项工程,最终造福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理解农业工程、学习相关知识的一扇窗户,让我对这个领域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我得说,我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期待拿到手的。毕竟,农业工程,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尤其是在我们国家大力发展农业、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翻开它,我首先被那厚实的装帧和严谨的版式所吸引,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一直觉得,无论是哪个行业,规范和标准都是基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农业工程更是如此,它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甚至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在为这个庞大的体系添砖加瓦,提供了一个清晰、有序的框架。 我尤其关注的是它提到的“项目建设标准”这一核心内容。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这本手册,我猜想,一定涵盖了从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到竣工验收等一系列关键环节。我期望它能提供详细的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引。要知道,农业工程的项目往往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而且 often 伴随着复杂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统一的标准来指导,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工程质量不达标,资源浪费,甚至安全隐患。这本书,或许就能成为解决这些痛点的“金钥匙”。 更进一步来说,我一直对如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充满兴趣。现在,无人机植保、精准灌溉、智能温室、大数据分析……这些词汇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中。我很好奇,这本书在“2013—2016”这个时间段里,是如何体现这些新兴技术在农业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和标准的。有没有关于这些高新技术在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无人机植保的作业半径、喷洒精度、安全操作规范;精准灌溉系统的水肥一体化设计、传感器布设、数据采集和分析等等。我相信,科学的标准能够推动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让农业工程更高效、更环保、更具竞争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农业工程建设也承载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任。这不仅仅是建几栋房子、修几条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甚至农村社区的宜居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的关注。例如,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农田建设中,如何推广有机耕作、保护土壤;在畜禽养殖工程中,如何进行废弃物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这些都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而统一的标准,无疑能够引导行业朝着更绿色、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然,任何一本标准类的书籍,其最终价值都体现在实践中。我更关注的是,这本“2013—2016”的标准,在出版后的几年里,在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工程项目中是如何被应用的,效果如何,又在哪些方面得到了修订和完善。虽然这本书本身可能只记录了某个时间节点上的规范,但它所承载的理念和方法,一定会在实践中不断沉淀和发展。我期待它能成为许多农业工程从业者手中的“圣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更高水平。也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前中国农业工程建设的脉络和发展方向。
评分我拿到这本《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3—2016)》,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扎实、严谨的专业气息。作为一名对农业发展趋势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农业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幕后英雄”,它支撑着我们能否吃饱、吃好,也关系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抽象的“标准”具体化,并服务于实际的农业工程项目的。 我比较关注的是,这本书在“2013—2016”这个时间段,是如何体现国家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投入和要求的。那个时期,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对于农业来说,意味着技术的革新和管理的提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体现出,在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设施等领域,有哪些具体的技术规范和建设要点。比如,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排系统建设等方面,究竟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和标准? 从实践的角度,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的“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以及是否能够帮助项目建设者避免一些常见的“坑”。例如,在农业项目投资越来越大的今天,如何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如何提高工程质量,如何保障工程的长期效益?一本好的标准,应该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导,帮助从业者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能够遵循科学的流程,做出明智的决策。 另外,我对书中是否涉及“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感兴趣。在2013-2016年间,环保意识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我希望这本书在制定标准时,能够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水生态;在农田建设中,如何推广节水节肥技术;在畜禽养殖工程中,如何进行污染治理。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工程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业工程在那个特定时期内的发展状况和技术要求,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体现了国家对农业重视程度的“行动指南”,能够为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