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现象学心理学(胡塞尔著作集 第5卷) | 作者 | 李幼蒸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216546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由胡塞尔1925年夏季研究班有关“现象学心理学”基本讲稿和他于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所作的同样题为“现象学心理学”的讲稿组成。两部讲稿的内容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胡塞尔有关实验心理学、描述心理学(布伦塔诺学派和狄尔泰学派)、本质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诸不同“心理研究”类型的看法。 本书内容由于集中于心理学领域本身的分析,极其有助于读者了解:胡塞尔从早期逻辑心理主义及《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克服,中经1907年大幅度偏转向心理学和主体性并将其先验现象学观念凝结于《通论》,其后一直到《笛卡尔沉思》与《危机》全过程中,他有关“心理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中的观点变化以及不同的分析重点。 |
| 作者简介 | |
| 关于作者 胡塞尔(1858-1938),德国犹太裔哲学家,20世纪欧陆影响卓著的哲学思潮“现象学”的奠基人,现当代西方思想界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曾先后任教于哈雷、哥廷根、弗莱堡大学。《全集》出版已逾40卷。胡塞尔现象学以数学和逻辑学的理性主义为模型,强调在心理、精神、文化、思想领域内的思维严格理性化实践,以期为主体性范畴奠定坚实的理性基础,故可被视为“西方心学”传统内的宗师。 关于译者 李幼蒸,1936年生,旅美学人,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2004-2014),主要研究方向:现象学、符号学、解释学、仁学伦理学。著有《结构与意义》、《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理论符号学导论》等十余部专著,另有《野性的思维》、《哲学和自然之镜》、《小说的准备》等十余部译著。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深刻旅程。我常常会在某个段落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含义,并尝试将其与我自身的经验进行对照。作者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经验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由我们的感知、意图、情感和记忆所共同塑造的、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里。这种对生活世界的主观性和被赋予意义的强调,让我明白了为何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解释和理解周围的一切。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并非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在意义的网络中穿梭,赋予事物以价值和联系。书中所描绘的,从最基础的感知体验到更复杂的社会文化互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概念展开,展现了现象学如何能够渗透到人类经验的每一个层面。这种对“前反思”状态的深入挖掘,即那些在我们进行理性思考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非概念化的意识活动,更是让我体会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一种直观的、预先存在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评分对于那些寻求超越简单心理描述,深入探究意识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新领域的大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他并非随性地提出观点,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逐步揭示意识现象的深层结构。例如,他对“视域”概念的阐述,让我对时间性在意识体验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并非是孤立的瞬间,而是被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所包裹,形成一个动态的、流动的视域。这种对时间性的考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对“现在”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了过去与未来的复杂体验。这本书所提供的分析工具,不仅有助于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通过对意识结构和运作方式的洞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思维的偏见、情感的根源,以及我们如何主动地构建和解读自己的生活。这种自我认识的深度,是任何 superficial 的心理学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上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开始倾向于用一种更加细致、更加审慎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作者所倡导的“悬置”方法,即暂时搁置对事物真实性或客观性的判断,转而专注于对其现象本身的描述和分析,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又极其有益的练习。它迫使我暂时放下固有的观念和预设,去倾听和观察那些“就在那里”的经验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微妙之处,那些构成我们经验的丰富细节。例如,在阅读关于“情感”的章节时,我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给某种情绪贴标签,而是开始去探究这种情感是如何在我的意识中显现的,它指向什么,它与我的身体感受、我的记忆、我的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这种对现象本身的关注,让我体会到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智识冒险。它挑战了我许多固有的认知模式,并为我打开了通往理解人类经验新维度的大门。书中对意识的细致入微的探索,以及对“意向性”、“生活世界”、“视域”等核心概念的深入阐述,都为我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哲学工具,用以分析和理解我自己以及他人的经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哲学思辨的严谨性与对人类经验的深刻关怀之间的平衡。他并没有将现象学变成一门晦涩难懂的学问,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理解人类主体性的有力途径。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自我反思的启迪。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主动的意义建构者,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自身的意识所塑造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引导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我”以及“我所经验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哲学思辨与人类经验之间的联系着迷,特别是那些试图深入剖析意识本身运作机制的思想流派。现象学,作为一种强调“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论,在我看来,为理解个体如何感知、体验和构建现实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揭示的意识结构的精妙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经验的简单描述,而是进一步探究了经验的构成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在意识中编织成我们所理解的世界。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感知过程,原来我们看似理所当然的经验,背后有着如此复杂而深刻的意识活动在支撑。书中所探讨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的特性,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更是我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根本方式。通过对意向性的细致分析,我开始理解为何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背后是意识活动主动性的体现,是意义建构的直接证据。这种对意识主体性的强调,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哲学力量,仿佛触及到了认识论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