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心理学(胡塞尔著作集 第5卷) 9787300216546

现象学心理学(胡塞尔著作集 第5卷) 978730021654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幼蒸 著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心理学
  • 胡塞尔
  • 哲学
  • 思想史
  • 存在主义
  • 意识
  • 经验
  • 著作集
  • 德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6546
商品编码:295945302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现象学心理学(胡塞尔著作集 第5卷) 作者 李幼蒸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216546 出版日期 2015-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由胡塞尔1925年夏季研究班有关“现象学心理学”基本讲稿和他于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所作的同样题为“现象学心理学”的讲稿组成。两部讲稿的内容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胡塞尔有关实验心理学、描述心理学(布伦塔诺学派和狄尔泰学派)、本质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诸不同“心理研究”类型的看法。
本书内容由于集中于心理学领域本身的分析,极其有助于读者了解:胡塞尔从早期逻辑心理主义及《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克服,中经1907年大幅度偏转向心理学和主体性并将其先验现象学观念凝结于《通论》,其后一直到《笛卡尔沉思》与《危机》全过程中,他有关“心理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中的观点变化以及不同的分析重点。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胡塞尔(1858-1938),德国犹太裔哲学家,20世纪欧陆影响卓著的哲学思潮“现象学”的奠基人,现当代西方思想界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曾先后任教于哈雷、哥廷根、弗莱堡大学。《全集》出版已逾40卷。胡塞尔现象学以数学和逻辑学的理性主义为模型,强调在心理、精神、文化、思想领域内的思维严格理性化实践,以期为主体性范畴奠定坚实的理性基础,故可被视为“西方心学”传统内的宗师。

关于译者
李幼蒸,1936年生,旅美学人,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2004-2014),主要研究方向:现象学、符号学、解释学、仁学伦理学。著有《结构与意义》、《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理论符号学导论》等十余部专著,另有《野性的思维》、《哲学和自然之镜》、《小说的准备》等十余部译著。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现象学心理学:探索意识的结构与生命世界 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种深刻反思人类经验本质的学术取向,其核心在于对意识活动本身的细致描绘与严谨分析。它不满足于将心理现象视为物质世界的附属品,而是致力于揭示意识如何主动地构建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意识体验来确证自身与周遭的联系。本书,作为“胡塞尔著作集”第五卷,正是这一宏大探索的集结与呈现,它汇聚了胡塞尔晚期关于心理学问题的重要论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现象学心理学起源、发展及其核心概念的宝贵窗口。 一、 溯源与奠基:现象学的视界 现象学心理学并非空中楼阁,其根基深植于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创立的现象学方法之中。胡塞尔的现象学,最初的旨趣在于为哲学提供一种严格的科学基础,通过“回到事物本身”来克服传统哲学中形而上的思辨与实证科学的还原主义。他提出的“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或称“悬置”(epoché),并非要否定外在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暂时搁置关于世界实在性的假设,转而专注于意识活动本身所呈现出的“现象”。通过这种方法,胡塞尔旨在揭示意识的先天结构,即意识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 意向性是现象学理解意识的关键。它意味着任何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总是“关于”某物的。看见一棵树,意识就指向这棵树;思考一个问题,意识就指向这个问题。这种指向性并非一种被动的映射,而是意识主动的建构过程。正是意向性,使得我们的经验并非零散的感知碎片,而是被组织、被赋予意义的整体。 在《现象学心理学》这卷著作中,胡塞尔将现象学的这一方法论,特别是关于意向性、意识结构以及“生命世界”(Lebenswelt)的洞见,深入地应用于对心理现象的考察。他并非要取代传统的经验心理学,而是要为其提供一个更为根本的哲学基础,澄清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根本问题。 二、 核心概念:意识的结构与生命世界 本书集中探讨了几个核心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现象学心理学的基石: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如前所述,意向性是意识的根本属性。在心理学语境下,胡塞尔强调,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无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判断还是情感,都具有意向性。例如,恐惧总是指向某个令人生畏的对象,爱总是指向被爱的对象。这种指向性不仅塑造了我们对客体的认识,也塑造了我们与客体的情感联系。现象学心理学旨在分析不同类型意向性活动的具体方式,例如如何通过“意向把握”(intentional apprehension)来感知一个对象,如何通过“意向联结”(intentional synthesis)来构成一个连续的经验流。 生活世界(Lebenswelt): 这是胡塞尔晚期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生活世界是指我们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地体验到的、预设的、充满意义的世界。它是我们行动、感知、理解的背景,是我们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它不是一个经过科学抽象或理论建构的客观世界,而是由我们的主观体验、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所构成的一个“先验的”背景。胡塞尔认为,科学,包括心理学,虽然看似追求客观性,但其根基仍然在于生活世界。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最终要回溯到生活世界中的直观经验。现象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揭示科学心理学是如何从生活世界中抽象出来,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和理解我们真实的生活经验。 意向的分析(Intentional Analysis): 这是现象学研究心理现象的主要方法。它不是进行实验室实验,也不是进行统计分析,而是通过细致的内省,运用“意向还原”的方法,来描绘和理解意识活动本身的结构。例如,当分析“看见”这一心理活动时,意向的分析会关注:看见的对象是什么?我们是如何“看见”它的?看见的活动有哪些层面(例如,感觉材料、知觉的整体化、意义的赋予)?看见的活动与其他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是如何联系的?这种分析力求捕捉到经验的最细微之处,揭示意识活动如何主动地组织和意义化我们的经验。 意识的被动综合(Passive Synthesis): 胡塞尔区分了意识的主动综合与被动综合。主动综合是指我们自觉的、有意识的联结活动,例如主动思考或选择。而被动综合则指那些我们不自觉地发生的意识联结,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时,我们同时会联想到它的颜色、香味,甚至它所处的季节。这种联结并非我们主动为之,而是意识内在的组织倾向。现象学心理学认为,被动综合在我们的日常心理体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构成了我们感知世界的连贯性和意义性。 三、 理论的挑战与意义 《现象学心理学》卷的出版,对于理解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心理学的潜在影响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仅是对早期现象学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更是胡塞尔晚期哲学转向,特别是对“生命世界”关注的重要体现。 挑战实证心理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对过度依赖还原论和纯粹客观化研究方法的实证心理学提出了深刻的挑战。他认为,尽管实证心理学能够揭示行为的规律性,但却往往忽视了心理经验的内在结构和主观意义。例如,一个实验可以测量出人们对特定刺激的反应时间,却难以触及“恐惧”这一经验本身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现象学心理学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 构建“先验心理学”: 胡塞尔试图构建一种“先验心理学”(transcendental psychology),它研究的不是经验个体心理的实际发生,而是构成一切经验性心理活动的先验结构。这种先验结构并非脱离经验而存在,而是所有经验性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理解了这些先验结构,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心理经验的本质。 连接哲学与心理学: 本书是哲学与心理学之间一次深刻的对话。它展示了哲学如何能够为心理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而心理学研究的丰富素材,也为哲学思考提供了生动的例证。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为理解主观经验、意识生成以及人类的生命世界,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四、 阅读指引与本书价值 阅读《现象学心理学》卷,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耐心与细致的观察力。书中涉及的术语和分析方法可能初读时显得晦涩,但随着深入阅读,胡塞尔清晰的逻辑和对经验的精微捕捉会逐渐显现。 本书的价值在于: 追溯现象学心理学的源头: 对于任何对现象学心理学感兴趣的研究者而言,本书是理解其思想脉络和核心概念的不可或缺的起点。 深化对意识的理解: 通过胡塞尔对意向性、意识结构和生命世界的细致分析,读者将能够获得对自身意识运作的深刻洞察,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人类的经验世界。 反思科学研究的方法: 本书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科学研究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主观经验和意义的理解。它提醒我们,科学的进步不应以牺牲对人类丰富经验的理解为代价。 激活跨学科研究: 现象学心理学的思想,不仅对心理学有启发,也对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产生着重要影响。本书为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总而言之,《现象学心理学》卷,是埃德蒙德·胡塞尔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以其独到的现象学方法,深入剖析了意识的本质结构,揭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世界”,并为理解人类经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深刻的视角。本书不仅是现象学研究者案头的珍贵文献,更是任何渴望深入认识自我与世界、反思知识生成根源的读者的必读之作。它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意识奥秘、理解生命世界真相的知性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深刻旅程。我常常会在某个段落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含义,并尝试将其与我自身的经验进行对照。作者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经验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由我们的感知、意图、情感和记忆所共同塑造的、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里。这种对生活世界的主观性和被赋予意义的强调,让我明白了为何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解释和理解周围的一切。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并非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在意义的网络中穿梭,赋予事物以价值和联系。书中所描绘的,从最基础的感知体验到更复杂的社会文化互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概念展开,展现了现象学如何能够渗透到人类经验的每一个层面。这种对“前反思”状态的深入挖掘,即那些在我们进行理性思考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非概念化的意识活动,更是让我体会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一种直观的、预先存在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评分

对于那些寻求超越简单心理描述,深入探究意识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新领域的大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他并非随性地提出观点,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逐步揭示意识现象的深层结构。例如,他对“视域”概念的阐述,让我对时间性在意识体验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并非是孤立的瞬间,而是被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所包裹,形成一个动态的、流动的视域。这种对时间性的考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对“现在”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了过去与未来的复杂体验。这本书所提供的分析工具,不仅有助于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通过对意识结构和运作方式的洞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思维的偏见、情感的根源,以及我们如何主动地构建和解读自己的生活。这种自我认识的深度,是任何 superficial 的心理学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上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开始倾向于用一种更加细致、更加审慎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作者所倡导的“悬置”方法,即暂时搁置对事物真实性或客观性的判断,转而专注于对其现象本身的描述和分析,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又极其有益的练习。它迫使我暂时放下固有的观念和预设,去倾听和观察那些“就在那里”的经验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微妙之处,那些构成我们经验的丰富细节。例如,在阅读关于“情感”的章节时,我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给某种情绪贴标签,而是开始去探究这种情感是如何在我的意识中显现的,它指向什么,它与我的身体感受、我的记忆、我的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这种对现象本身的关注,让我体会到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智识冒险。它挑战了我许多固有的认知模式,并为我打开了通往理解人类经验新维度的大门。书中对意识的细致入微的探索,以及对“意向性”、“生活世界”、“视域”等核心概念的深入阐述,都为我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哲学工具,用以分析和理解我自己以及他人的经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哲学思辨的严谨性与对人类经验的深刻关怀之间的平衡。他并没有将现象学变成一门晦涩难懂的学问,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理解人类主体性的有力途径。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自我反思的启迪。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主动的意义建构者,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自身的意识所塑造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引导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我”以及“我所经验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哲学思辨与人类经验之间的联系着迷,特别是那些试图深入剖析意识本身运作机制的思想流派。现象学,作为一种强调“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论,在我看来,为理解个体如何感知、体验和构建现实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揭示的意识结构的精妙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经验的简单描述,而是进一步探究了经验的构成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在意识中编织成我们所理解的世界。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感知过程,原来我们看似理所当然的经验,背后有着如此复杂而深刻的意识活动在支撑。书中所探讨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的特性,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更是我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根本方式。通过对意向性的细致分析,我开始理解为何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背后是意识活动主动性的体现,是意义建构的直接证据。这种对意识主体性的强调,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哲学力量,仿佛触及到了认识论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