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做懂孩子的父母(于丹等10位名家谈亲子教育之道)
定价:28.00元
作者:和谐家族基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407518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收入了于丹、李子勋、叶曼、金韵蓉、张颐武、王元五、程凯、舒乙、宋少卫、杨凤池等10位文化学者、国学大师、中医和心理专家的亲子访谈。内容主要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在亲子伦理、早教、亲子沟通、家长角色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为广大父母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很强的性和实用性。
目录
序:如何更好地认识亲子关系
于丹:中国人的孝道
如何正确理解“孝”?
别伤了亲的人——父母和孩子
独生子女和隔代抚养的问题
如何教孩子懂得孝道?
父亲传给我的育儿智慧
李子勋:孩子的性别教育
性别教育从两岁开始
男孩不像男孩怎么办?
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
现代女性为何缺乏温柔?
我的儿子会不会是同性恋?
父亲为何不可以打女儿?
性别教育出现问题如何矫正?
父母请用平常心看待孩子
叶曼:中国经典的亲子文化
家的由来及夫妻关系的形成
从胎儿到长大成人的教育精髓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
为了孩子请不要离婚
孝顺的真正含义
金韵蓉:孩子说谎如何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如何让孩子实话实说?
怎么跟孩子有良好的沟通?
如何对待说谎的孩子?
管教说谎孩子的三个原则
张颐武:80后的生存困境和养老前景
为什么说80后、90后爱抱怨?
富二代应该传承父辈什么?
穷二代如何改变命运?
富二代如何减少传承财富的负面作用?
80后90后如何开创自己的人生?
独一代如何面对赡养老人的压力?
王元五:孩子的病从父母得
一个好女孩将来就是一位好母亲
母亲的心态影响孩子的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
程凯:中医里的育儿之道
从中医角度看生命发展的规律
……
舒乙:书香门第的家教之道
宋少卫:孩子厌学怎么办?
杨凤池:走出亲子情感表达的误区
作者介绍
于丹、李子勋、杨凤池等10位文化学者、国学大师、中医和心理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于丹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 心理专家 李子勋
国学大师 叶曼
心理专家 金韵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现代民间教育家 王凤仪先生的曾孙女 王元五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副教授 程凯
老舍之子 舒乙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宋少卫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凤池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第一眼抓住我的并不是那些熟悉的专家名字,而是一种朴素的、带着温度的色彩搭配,仿佛能让人立刻联想到温馨的家庭氛围。我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翻开了它,毕竟现在市面上谈论亲子教育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理论化,让人读来味同嚼蜡。然而,这本书的序言部分,那种直击人心的真诚感,一下子就拉住了我。它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家常,分享他们在教育路上踩过的坑和收获的小确幸。尤其是一位教育家的那段开场白,提到“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瞬间点亮了我对后续内容的期待。我感觉作者们似乎都明白,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需要的不是一套可以套用的“标准化流程”,而是一种面对孩子独特性的智慧和耐心。那种感觉就像在迷雾中摸索,突然有人递过来一张手绘的简易地图,虽然不完美,但至少指明了大致的方向,让人心中踏实了许多。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是“教育方法”的堆砌,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鲜少能体味到的宝贵特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避开了当下流行的“焦虑贩卖”模式,没有一味渲染“不教育就会落后”的恐慌。相反,它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其中有一位教育家分享了他关于“挫折教育”的看法,他并没有鼓吹让孩子去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如何将每一次失败转化为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基石。我记得他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孩子的成长比作“一株植物在风雨中扎根”,强调了环境的支持和微小的鼓励才是关键,而不是刻意制造狂风暴雨。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恰如其分的引导,让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教育大家,其洞察力是穿透表象直达事物核心的。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教育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陪伴孩子发现自我的漫长旅程。这种理念的传递,对于身处激烈竞争环境中的家长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减压阀”。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的许多教育书籍都在教你如何“管理”孩子,那么这本书更像是在教我们如何“理解”孩子,以及如何重建我们自己的亲子关系模型。我特别欣赏其中几位专家对于“倾听”艺术的阐述,他们不仅谈了听孩子说了什么,更深入探讨了如何捕捉话语背后的需求、恐惧和未被表达的渴望。这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自我觉察。书中的案例分享尤其扎实,它们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而是非常贴近普通家庭的日常场景——比如孩子不写作业的拉锯战,比如青春期对父母权威的反抗。在解析这些场景时,作者们总是能提供多角度的解读路径,让我们明白,孩子的所有“问题行为”,往往只是他们内在困境的一种外化表达。这种“看见”的能力,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重要。它迫使我审视自己,在与孩子沟通时,我是真的在听,还是仅仅在等待我的下一句说辞。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文字的组织方式,透露着一种尊重读者的细致考量。我向来对那些字挤得密密麻麻、让人感到压迫感的书籍敬而远之,但这本书的留白恰到好处,字体大小适中,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连轴转了一天工作后,也能保持阅读的兴致。更令人欣赏的是,那些名家的观点呈现方式,并非是生硬的章节划分,而是更像一场场精心策划的圆桌对谈。你能在不同的论述中捕捉到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比如,当一位心理学家强调“接纳孩子的情绪”时,另一位资深教师可能紧接着补充了如何在接纳情绪的基础上设立清晰的边界,这种辩证性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维度。它不是单方面灌输“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进行深度思考:“我的孩子需要的是什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在书页空白处做些批注,记录下自己产生共鸣的观点或是自己想尝试的小实验。这种沉浸式的、交互式的阅读体验,使得书中的智慧不仅仅是知识,而逐渐内化为自我反思的契机,这对于一本教育类书籍而言,无疑是最高的赞誉。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价值,或许是它为我构建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关于“家庭教育的长期主义”。许多教育方法注重短期效果,比如如何快速提高成绩,但这本书的内容却着眼于未来二三十年,关注的是孩子的人格底色、心理韧性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其中关于“父母自我成长”的篇章尤其发人深省,它清晰地指出,一个不曾停止学习和反思的父母,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榜样。书中几位教育家强调,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被孩子重新塑造的过程,这种双向奔赴的互动,才是亲子关系的精髓。读完最后一页,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需要立即执行的清单,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它像一剂强心针,提醒着我,教育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事业,而我们正走在正确的、充满尊重的道路上,这份从容和定力,是任何速成手册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