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哈佛家训III-一位哈佛博士的教育课本
定价:29.80元
作者:(美)贝纳德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8020382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家庭教育中,应该以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依据?我们衡量孩子是否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确信的期待?父母以自己的好恶、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想当然来考察和判断孩子,以自身任意的习性熏染孩子,这样的教育怎能不令人担忧?
对于孩子,我们知道多少?他们的快乐是什么?他们的渴求是以?他们希望有什么样的童年?面对孩子成长中疑惑的眼神,父母到底读懂了什么?我们只要求孩子从学校拿回一份写着A或100的成绩单,却从没有想过它们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父母要不要学习?对于子女教育,我们的知识和修养是否已经足够?社会阅历中积累的肤浅经验,会让我们很多人盲目自信。可是,真正合格的父母知道,在孩子面前,我们是何等贫乏,何等幼稚,一个两岁孩童的发问,就足以将我们难倒。
这本书蕴涵着双向的教育启示,它不但告诉我们怎样做父母、做老师,也同时给我们的孩子指引了正确的生活方向。细心阅读每一个故事,我们会从中获得很多出乎意料的人生答案。《哈佛家训》是一套系统全面的家教经典,它奉献给我们的其实不仅仅是教子之道。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引人入胜,它完全摒弃了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于平等的、娓娓道来的对话姿态。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特有的严谨和洞察力,又不失一位过来人对年轻人真诚的关怀与鼓励。语言的选择上,既有对深刻哲学思考的精准表达,又不乏生动鲜活的生活化描述,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教育理论,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躬身践行。特别是当作者讲述某些教育案例时,那种情景再现的能力非常出色,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境和当事人的心境波动。这种叙事张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它更像是一场与一位睿智导师的深夜长谈,充满了启发性和共鸣感,让人读完后不只是记住了“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做”。
评分从读者的实践角度出发,这本书提供的指导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它不像一些空泛的理论书籍,停留在美好的愿景层面,而是提供了许多具体、可量化的行动指南和思考工具。书中对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提问、如何构建家庭学习环境、乃至如何应对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带来的挑战,都有着细致入微的建议。这些建议并非一刀切的教条,而是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对“未来”的预判和准备工作,思考的维度远远超出了当下的教育热点,而是着眼于培养未来公民应具备的适应性和创造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手里不再是一堆零散的育儿技巧,而是一套可以伴随孩子成长不同阶段、不断自我迭代的教育哲学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所蕴含的教育哲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如何培养“好学生”的书,更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指南。作者反复强调的,似乎是超越分数和排名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心智的独立、精神的富足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与责任感。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人性光辉的赞颂和对教育初衷的坚守所触动,这促使我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智慧,提醒我们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保护和滋养内在的思考空间是何等重要。这种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的觉醒,是任何技巧指南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本质——点燃火焰,而非仅仅填满容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展现出一种宏大而又精密的体系感,它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模型。我注意到它在探讨具体方法论的同时,始终不忘追溯到其背后的核心价值观和底层逻辑,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具有极强的内在一致性和支撑力。从基础素养的培养,到批判性思维的塑造,再到情感智能的开发,各个模块之间既有明确的分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网络。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极大地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吸收。每当感觉某个概念即将晦涩难懂时,总能在下一章或下个小节找到一个完美的衔接点或解释,这显示出作者在布局谋篇上所付出的巨大心血,确保了知识体系的稳固和可继承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厚重、值得信赖的感觉,仿佛捧着一本穿越时空的智慧结晶。内页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字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编排的逻辑性极强,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复杂的教育理念也能被清晰地梳理和呈现。作者在处理图文比例时拿捏得恰到好处,关键的概念部分配有适度的留白或精妙的插图引导,避免了传统教材那种密密麻麻的压迫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舒适且高效的学习环境。可以说,光是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就已经能感受到出版方和作者在打造“作品”而非仅仅是“文本”上的用心良苦,这对于一本承载教育理念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成功地吸引了我深入探索其内在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