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定价:28.00元
作者:卢莉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8020397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面对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言行.许多父母情急之下会打骂孩子,或许主观上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客观上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
一个在打骂声中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创伤,他们不能明辨是非,甚至会产生自卑感、压抑感,因为感受不到家庭的欢乐,从而挫伤其进取心,继而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
做父母的难免会遇到心理、感情、工作上的问题,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拿孩子“出气”的理由。遇到不顺时。作为父母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去自我解脱,拿孩子“出气”,既是粗鲁和缺乏修养的行为,也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父母一时的粗暴,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难以磨灭的阴影。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非常强,但绝不是那种刻板的章节划分。它更像是一张思维导图,从孩子生命初期到学龄前的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观察”的强调,她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教导父母如何真正地“看见”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用成人世界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比如,书中对“情绪爆发”的处理,她没有直接给出“禁止哭闹”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分析,让我这个平时容易感到手足无措的家长茅塞顿开。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到如何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小冲突,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引导性提问技巧,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让人感觉这本书卖的不是技巧,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读完这个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问题不再是“该怎么做”,而是“我应该如何引导他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父母自我成长”的关注,这往往是很多育儿书所忽略的重点。作者反复强调,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父母的“疲惫与边界”,她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自我怀疑和无力感,这种真诚的自我剖析,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她没有要求父母成为完美的“超人”,而是鼓励大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教会我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让我意识到,我首先是一个需要被关怀的个体,我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感受。因此,书中提供的自我关怀的建议,比如如何建立有效的“喘息时间”,如何与伴侣进行高质量的沟通来分担育儿压力,这些“成人议题”的处理得极其到位,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给孩子读的,更是给父母自己充电的。
评分语言风格的差异化处理在这本书中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有时候,作者会引用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理论,但她总能用最朴素、最接地气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确保即便是对理论一窍不通的家长也能理解。而在谈及一些敏感话题,比如规则建立和界限设定时,她的语气又变得异常坚定,但那种坚定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听起来完全不像是强硬的命令,更像是温柔而坚定的引导。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赞美”的探讨。作者细致区分了“结果赞美”和“过程赞美”的微妙差别,并给出了大量的日常情景对话示例。这些示例的语言非常生动,一点都不像是书面语,完全可以拿来即用,这对于时间紧张的现代父母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种灵活多变的叙事节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绝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加上一个带着温暖微笑的插画人物,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爱意的育儿指南。我本来对育儿书是有点抗拒的,总觉得那些理论太多,实践起来很僵硬,但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隐约觉得它可能提供了一种更温和、更人性化的视角。我立刻翻开了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给抓住了。她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用亲切的语言分享她的感悟和心得。整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定神闲,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反而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聊着那些关于孩子成长的甜蜜和烦恼。特别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那些细微的场景描写,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教育瞬间,那种共鸣感是非常强烈的,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这种从视觉到心理的全面舒适感,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传统的育儿技巧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度联结、如何共同成长的哲学指南。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反思练习”环节,它们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小测验,而是深入到个人生活情境中的具体情景模拟,促使读者跳出书本,真正沉浸到自己的育儿实践中去思考。我发现,仅仅是阅读完这些练习题,我的很多困惑就已经迎刃而解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劳永逸的“万能钥匙”,而是培养我们解决未来未知问题的“一套工具箱”。它鼓励家长带着好奇心和耐心去探索,去相信孩子内在的潜力。读完后,我没有那种“我学到了所有秘密”的虚浮感,反而有一种“我准备好了,可以去尝试和探索”的踏实和期待,这是一种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