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有吸收力的心灵
定价:35.00元
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27129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经典原* 》是集玛丽亚·蒙台梭利的理论思想与方法经验的大成之作,呈现出蒙台梭利的革命性教育观念。本书中,蒙台梭利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结合实际的现象和自身所得经验,揭示出了大自然赋予儿童的内在发展力量,阐释了儿童具有吸收能力的心智特点,思考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的启发性。本书体现的是蒙台梭利后期的一些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念超前于她的教育界和心理界的同行。特别是,书中提出了人类自身的自然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孩子的知识是通过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获得的,以及教育必须与人类自身的实际相符合等。本书对儿童发展和传统教育的思考与分析,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及所有研究儿童和社会的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目录
章 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第2章 决定一生的教育第3章 成长的不同阶段第4章 新的途径第5章 造物的奇迹第6章 胚胎学与行为第7章 心灵胚胎第8章 儿童的独立历程第9章 生命之初0章 儿童的语言发展1章 语言对儿童的召唤2章 发展障碍的影响3章 运动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4章 智力与手5章 儿童的活动需求6章 从创造者到劳动者7章 文化与想象8章 儿童性格的形成9章 让儿童获得正常发展第20章 性格形成靠儿童自己第21章 儿童的占有心理及其变化第22章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第23章 社会的凝聚力第24章 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第25章 儿童的服从第26章 纪律性和老师第27章 老师的准备工作第28章 爱及其源泉——儿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是一部读完后会让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遭环境的作品。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或简单的答案,相反,它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剖析了现代人在信息爆炸时代中的迷失感。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灵活,时而俯瞰全局,时而又深入到某个角色的最深层恐惧之中,这种切换自然流畅,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体验。其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这一主题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它不是空泛地讨论记忆的模糊,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的视角差异,让你真切感受到,我们所相信的“事实”,究竟有多少是构建出来的幻象。此外,书中对于环境与个体命运之间隐秘关联的描写,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自然界的描写不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和暗示人物命运的重要元素,充满了象征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挑战性,但回报也同样丰厚的文学作品。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人化”的,因为它似乎在不断地与我过往的阅读经验进行对话,并在某些地方彻底颠覆了我的既有认知。作者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律感,但其探讨的主题却是尖锐的当代议题,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奇妙并置,形成了独特的阅读质感。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沉默”的处理,书中许多关键性的转折点并非通过激烈的冲突展现,而是通过人物之间令人窒息的沉默来完成的,这种静默的力量,比千言万语更具穿透力。它迫使你不仅要去听人物“说了什么”,更要去体会他们“没有说出口什么”,这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阅读肌肉”。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一座设计精巧的迷宫,每当你以为找到了出口时,作者又会巧妙地引导你进入另一条同样充满思辨价值的通道。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不断在你脑海中留下回响,需要时间去慢慢沉淀和反刍。
评分这本书以其罕见的叙事魄力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带来了久违的阅读激情。它没有刻意去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是坚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艺术追求。作者在处理复杂人物群像时,展现了极高的掌控力,即便是配角,也都有着自己完整而可信的内在逻辑,没有一个角色是功能性的工具人。书中对于社会阶层间微妙的权力关系和无形隔阂的描绘,尤其到位,那种没有硝烟的冲突和潜移默化的压制,比直接的对抗更让人感到无力。我欣赏作者在全书收尾时所采取的开放式处理,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或道德的裁决,而是将最终的判断权完全交还给了读者,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完成对故事最终意义的建构。这种将“阐释权”让渡给读者的做法,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生命力的深厚信念,也让这本书的耐读性大大增加,绝对是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作品,其文字的张力与思想的深度,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叙事风格如同涓涓细流,却又暗藏着磅礴的力量,将那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片段,打磨成了可以映照出时代侧影的镜子。初读之下,可能会被其铺陈开来的细腻描写所吸引,那些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精准得如同手术刀般冷静,却又饱含着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切关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它没有故作宏大叙事,反而将焦点聚集于个体的微观体验,使得整个故事的基调显得既真实又充满回味。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如何寻求自我认同的探讨,其广度与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简单的罗列冲突,而是试图去理解和融合那些看似对立的观念,这种开放的心态,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是十分稀缺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语句,仿佛它们本身就凝结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哲理,需要时间去慢慢消化。
评分坦白说,初接触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丝审慎的保留,毕竟市面上太多以“深刻”为名义的文字堆砌,最终却成了空洞的口号。然而,这本书很快便以其独特的节奏感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带着清晰的目的性,毫不拖泥带水,但又绝不草率。作者对时间线的处理尤其巧妙,时而快速跳跃,时而又在某个关键的瞬间进行无限的拉伸,制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我尤其喜欢那种从日常琐碎中突然迸发出的形而上学的思考,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平坦的地面上突然发现了一道裂缝,从中窥见了更深远的景象。书中的对话设计也极其考究,人物间的交流往往是言简意赅,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未说出口的张力,仿佛每一次对话都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博弈。这本书需要读者全神贯注,一旦分神,可能就会错过作者精心埋设的伏笔或情感转折点,这使得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