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36.80元
作者:刘杰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8033294
字数:
页码:282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要想实现美好的愿景,亲子之间首先应该实现顺畅的沟通。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以孩子的心理为基础,从教育孩子、批评孩子、赞赏孩子等诸多角度分析孩子心理,也给父母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再辅以生动的案例,让父母更加理性地面对孩子,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目录
章 你的孩子听话吗——学会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001
有时一句话影响孩子的一生 002
赞美孩子要讲究艺术性 004
不要吝啬给予孩子鼓励 006
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 009
孩子需要善意的谎言 011
倾听,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013
礼貌用语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016
第二章 你会和孩子说话吗——沟通的目的不是打击孩子 019
孩子畏缩的原因 020
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孩子的自尊 022
亲子关系要讲究民主 025
过分的说教只会让孩子逆反 027
尊重孩子,首先要给予他重视 029
不要把生活的压力过早转嫁给孩子 032
第三章 掌握语言技巧,你就不会再感情用事地训孩子 035
教育常用语,你知道吗 036
面对欲望,教孩子学会“冷冻” 038
孩子需要正面指引 041
培养专注力,从孩子喜欢做的事情着手 043
教会孩子求助和诉说危险 045
笑眯眯的妈妈更可爱 048
孩子,也需要找到存在感 050
第四章 不吼不叫,是妈妈必须掌握的教育智慧 053
妈妈平静,孩子才能坦然 05
沉默,也许是好的教育 056
透过孩子,折射自己 057
妈妈是孩子好的榜样 059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061
教育孩子,也需要学习 064
亲子教育,爸爸不能缺位 067
角色互换,寓教于乐的好方法 069
第五章 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了解是一切沟通的前提 071
倾听孩子喋喋不休的诉说 072
不要让偏见蒙蔽了你的心 074
孩子也需要你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 076
理解,让孩子尽情倾诉 079
不要忽略孩子的求救信号 081
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区别对待 083
第六章 蹲下来教育孩子——放下家长的架子去接近孩子的心 087
不要对孩子颐指气使 088
完整的表达方式,帮助孩子学会表达 090
每日三问,对孩子很有好处 092
和孩子交流时,保持目光的平视 094
有的时候,孩子并非故意犯错 096
爸爸妈妈,不要高高在上 098
第七章 不是孩子不听话——你说话的方式对了吗 101
说话的方式有很多 102
爱,要勇敢说出来 104
赞美,是对孩子好的鼓励 107
不管何时,都当孩子能够依靠的大树 110
不要永远无所不能,适当向孩子求助 112
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期望 114
孩子的自尊心不容小觑 117
谁说孩子不能“顶嘴” 119
学会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121
第八章 你能发现孩子的烦恼吗——做一个会沟通的家长 125
别让孩子变成书呆子 126
当孩子发呆时,不要随便打断他 128
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标准 131
既要和老师统一战线,也要和孩子结成同盟 133
陪伴,帮助孩子驱散寂寞 136
当孩子和伙伴们发生冲突时 139
“早恋”不是毒瘤,而是一朵需要用心呵护的花 141
第九章 培养了不起的小孩——话说对了才能激励孩子进步 145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146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49
让孩子勇敢迈出人生的步 151
孩子的梦想是的 153
好孩子,爱劳动 155
肯定的魔力 158
第十章 如何帮孩子修正偏颇的路——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标尺 161
撒谎不是好习惯 162
健康身体,从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开始 165
粗心是可以战胜的缺点 167
胆量是练出来的 169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71
面对鬼精灵,不要留“空子” 173
有奖有罚,才能树立规矩 175
第十一章 表扬让孩子更出色——用激励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179
不要总是拿孩子和他人比较 180
让孩子学会迎难而上 182
兴趣,是孩子真正想做的事情 183
教会孩子面对挫折 185
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坦然面对人生 187
第十二章 杜绝语言暴力——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童年 191
“唠叨”,让孩子无处可逃 192
语言暴力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 194
“真老虎”才能屹立在孩子心中 197
选择爸爸还是妈妈,对孩子残忍 199
永远不要说放弃孩子的话 201
不要对孩子逞一时的口舌之快 203
第十三章 别用否定的话语评价孩子——你的信任是孩子信心的来源 205
不要用负面评价系统对待孩子 206
冷嘲热讽,让你们的亲情变淡 208
人人都会犯错,孩子也是如此 210
永远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12
你难以想象“闭嘴”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214
沉默,有时是严厉的批评 216
第十四章 别哄骗孩子——家长的言行是孩子好的老师 219
言听计从的孩子未必好 220
不要以“为你好”绑架孩子 222
威胁,是愚蠢的教育方式 224
不要把世界向孩子关闭 225
当警告失效时,怎么办 227
当孩子与他人产生矛盾,你会如何做 229
第十五章 学会引导——孩子的梦想是需要鼓励的 233
重视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234
不要因为无心的错误责备孩子 236
让孩子爱上学习 238
教会孩子中肯地评价自己 240
让孩子学会拒绝 242
当孩子受到委屈时 244
第十六章 家长不要这样做——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247
赞美,一定要具体 248
对孩子,你看到什么很重要 250
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252
把孩子的进步看在眼里 254
孩子永远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256
“建议”比“命令”更有效 259
参考文献 262
作者介绍
刘杰,女,200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本科学历。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多次参加*各类课题研究,成果卓著。多次参加公开课大赛,2007年在全国第四届教学大赛中荣获初中组一等奖。鞍山市骨干教师,鞍山市名师工作室副组长。多次参加市组织的名师支教活动,并受市政府表彰。
这本书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真正深入到沟通的本质。我一直以为跟孩子说话,只要语气平和、内容正确,就万事大吉了。但这本书却展示了,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未解决的情绪包袱,无意中筑起了一道道高墙。比如,它提到“共情性倾听”的重要性,不是听孩子说了什么,而是去感受他们没说出口的感受。有一次,我儿子因为考试失利闷闷不乐,我本能地想安慰他“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尝试着描述他的感受:“你是不是觉得很失望,觉得很对不起自己?” 这一刻,他抬起头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释然和信任。这种细微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有效沟通,是先抵达心灵,再谈解决问题。它教我们如何放下评判,像一个好奇的探险家一样,去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地图,而不是急于提供导航。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心法”,而不是一堆僵硬的“招式”。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父母首先要进行“自我对话”。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我们如何将童年的创伤或未解决的期望,不自觉地投射到孩子身上,从而破坏了真实的沟通。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意识到,我之所以对孩子的小小失误反应过度,是因为那触动了我自己内心深处“不够好”的恐惧。书中提供了一些静心和反思的练习,帮助我们清理掉这些“内在的噪音”,以便能够真正“听见”孩子。当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反应时,我的语速慢了下来,我的眼神也变得更柔和了。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比任何外在的技巧都来得持久和有力。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我们如何跟孩子说话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引导我们如何成为更完整、更觉察的父母的修行指南,它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育儿书籍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拉着你坐在温暖的壁炉边,分享他走过的弯路和找到的捷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冲突管理”部分的深度剖析。我们很多时候处理亲子冲突,往往是在“谁对谁错”的战场上厮杀,结果是两败俱伤。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合作解决问题”的框架,把冲突视为一个共同的挑战,而不是一场对抗。书中有一个案例,关于如何处理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的场景,通过引导孩子自己说出“如果玩具不收起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后果”,而不是简单地吼叫“快点收起来”,最终达成了孩子内心的认同。这种引导式的提问,就像是播下一颗种子,让孩子自己去浇灌成长的过程,远比我们直接把答案塞给他有效得多。它教会了我,耐心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策略,是为更深层次的连接争取时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年龄段划分,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沟通障碍展开。这使得无论孩子处于哪个阶段,你都能找到对应的工具。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章节。我们成人自己处理负面情绪都常常手忙脚乱,更别提去引导孩子了。书中详细解释了“情绪的循环”和“情绪的信号灯”理论,让我明白了孩子每一次发脾气或沉默,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在呐喊。以前,我看到孩子生气就觉得是“不听话”,现在我看到的是“需求被忽略”。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焦虑感和挫败感。它不是教我们如何“消除”负面情绪,而是教我们如何“尊重并引导”它们。这让我开始在家庭互动中,多了一份从容和理解,那种急于“平息”事态的心态逐渐被“接纳”所取代。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是对这类书籍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文字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水土不服。但是,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非常扎实,它巧妙地融合了心理学原理和日常对话的实例,让人觉得这些方法是既科学又实用。它对“赞美”的重新定义,更是让我大吃一惊。我们总以为多夸奖孩子是好事,但这本书指出,过度或空泛的赞美(比如“你真棒”)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变成“赞美成瘾者”。它提倡“描述性反馈”,例如,看到孩子努力拼图时,说“我看到你为了找到那个蓝色的小块,尝试了好几种方法,你真的很专注”,这种反馈直接指向了孩子的努力和过程,而不是一个空泛的结果。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对孩子的所有评价模式,感觉就像是给我的育儿工具箱里添置了一套高精度的精密仪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