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吼不叫教孩子2:从粗放型父母到智慧型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既是家长,也是朋友)
定价:36.0元
作者:吴琦玲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807669876
字数:21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缓解孩子的压力、释放孩子的天性、陪孩子度过幸福的青春期。
内容提要
粗放型父母往往居高临下,以长者的姿态训示孩子,导致怎么说孩子都不听;智慧型家长则以陪伴的方式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孩子的贴心朋友,怎么说孩子都愿听。
孩子缺乏“成长经验”,自然会有很多问题;家长如果粗暴处理,也会犯很多错误。所以,陪孩子共同成长、由粗放向智慧转变,是拥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开始。本书提倡陪伴式教育,告诉家长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做个不吼不叫教孩子的智慧家长。
目录
作者介绍
吴琦玲
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32年,教学成绩优异,是所在学校首届名师并多次被学生评为“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担任“家长学校”主讲、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多年,通过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吴琦玲不仅是位教师,还是位智慧妈妈,本着“快乐,健康”的教育理念,使女儿由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到中央财经大学读研,还与女儿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并被评为感动邯郸十佳母亲之“科学育人母亲”。
多年来,吴琦玲将对学生及家长的心理辅导、培养女儿的心得与经验总结并出版。其著作包括《好父母好朋友》《好父母会早教:一位妈快乐早教手记》《青春期女孩心理成长枕边书》《青春期男孩心理成长枕边书》《发掘孩子的性格能量——自剖式九型人格教养》等。
文摘
给孩子想要的幸福
遇到对孩子及家务毫不关心的丈夫该怎么办/父母产生隔阂,只会令孩子无所适从。/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孩子就会钻空子。
据调查,夫妻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我们做家长的不妨自我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
非常和谐,从不吵闹;
偶尔吵架;
经常吵架,但为了孩子维持和谐,尽量不当着孩子面吵;
不和谐;
冷战、分居。
对自己孩子抱有殷切希望的家长首先要了解,父母的亲密关系才是送给孩子好的礼物。美满的家庭不仅是家庭中每个成员的避风港,更是培育孩子健全人格的摇篮。和谐的家庭氛围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夫妻双方用爱心来经营,这样,孩子才能在爱的氛围里幸福快乐地成长。
序言
第五段评价 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对“关系重塑”的强调,它将亲子关系提升到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伙伴层面。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和成长的敬畏,让人感到温暖而有力量。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强调“规矩”的书籍,而是着重探讨如何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书中对于“惩罚”与“自然后果”的区分阐述得尤为精彩,这直接影响了我对孩子犯错后的反应模式。我不再急于用严厉的语气去压制错误本身,而是引导孩子去面对行为带来的真实结果,从而内化责任感。这种细腻的引导,需要家长具备极高的情商和持续学习的意愿。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套僵化的模板,而是一套灵活的思维框架,一套可以伴随孩子整个成长阶段,不断被激活和应用的育儿哲学。它让人感到,教育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场充满发现与惊喜的旅程。
评分第二段评价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育儿书那样堆砌理论,而是更侧重于构建一种心智模式的转变。我最喜欢它探讨的“智慧型家长”这一概念,它不像“完美父母”,而是允许犯错、鼓励探索、更注重长期关系的构建。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自己过去那些“应该”和“必须”的教育观念,有多少是基于社会压力,有多少是真正符合我孩子的天性。书里关于如何处理孩子“边界感模糊”和“自主性需求爆发”的章节,对我触动尤其大。我过去总觉得,孩子不听话就是故意跟我作对,但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背后隐藏的成长信号——那是孩子在努力确认自我存在和安全感的过程。这种从“控制”到“引导”的视角转换,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自我觉察,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箱,帮助我们把抽象的理念落地到日常的互动中去。
评分第三段评价 作为一个追求效率的职场人士,我总希望能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但这本书却让我慢了下来,并且爱上了这个“慢”的过程。它深入剖析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亲子冲突背后,往往是家长自身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未被疗愈的童年阴影在作祟。这种向内看的深度挖掘,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育儿指导范畴,更像是一部自我成长的伴侣指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冲突场景时,那种近乎电影镜头的细节描摹——比如孩子趴在地上哭闹时的全身心投入,以及家长面对这种场面时的内心戏。这些细节的真实性,让读者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进行代入和反思,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与那个内心那个疲惫、焦虑的自己相处。
评分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度和专业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它既有深厚的心理学基础作为支撑,确保了观点的可靠性,但表达方式却极其接地气,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术语。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有效倾听”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听孩子说话”,更是关于如何放下评判、保持好奇心去接收信息。书中提供的那些小小的沟通练习,比如“复述确认法”,在我尝试运用后,立刻看到了效果——孩子明显感觉自己被听见了,沟通的阻力也随之减小。这本书没有贩卖焦虑,反而像一位资深的向导,清晰地指明了通往和谐亲子关系的路径,让人觉得这条路虽然需要努力,但绝对是值得奔赴的。它帮助我从一个“纠错者”转变为一个“见证者”。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行文节奏,简直像是一场娓娓道来的深夜谈话,让我这个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老母亲,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而是充满了理解和共情。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崩溃,我当时真是气得想吼出来,但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里面的描述竟然精准地描绘了我当时那种无力和挫败感。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导我反思自己当时的情绪反应和处理方式。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坐在我旁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嘿,我知道你很难,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这种细腻的情感捕捉和代入感,是很多育儿书难以企及的。它让我明白,教育孩子,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是非常核心且基础的一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看见孩子真实感受”的强调,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案例分析中的具体操作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