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亲子游戏应该这样玩(万千心理)
定价:18.00元
作者:王颖慧 游达裕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019768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启发潜能,疏导情绪
自尊自信,快乐成长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探讨亲子游戏的书。用以启发孩子的潜能,疏导孩子的情绪。
儿童在亲子游戏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包括滋养心灵、宣泄情绪、重整经验、探索自我和任创意奔驰,这些宝贵的成长经验比什么都珍贵,绝不是互联网或游戏机里可以获取的。
家长通过游戏启导,可以创造接纳和关怀的气氛,让孩子在游戏中任意探索,尽情尽兴地表露自己,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也能得以提升。此外,家长还可以从中学会如何鼓励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将有助于促进更亲密的亲子联系。
本书希望可以帮助家长掌握游戏启导的诀窍,也希望家长能将之应用到与孩子日常生活的相处上,令游戏启导的精神能够充分发挥。
目录
章 神奇魔术师
第2章 做好准备
第3章 技巧应用
第4章 游戏启导发展阶段
第5章 游戏启导主题
第6章 常见问题和对策
第7章 经验分享
第8章 日常生活上的应用
附录
附录1:不适宜进行亲子游戏启导的情况
附录2:情绪的类别
附录3:亲子游戏启导技巧大检阅
附录4:玩具图片参考
附录5:儿童游戏观察记录表
推荐书籍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王颖慧 大学毕业后,从事学校社工多年,后进修辅导硕士;离开学校社工岗位后,专注儿童游戏治疗及家长辅导工作,曾举办不同的家长、老师及社工的培训工作坊。.tman21. 游达裕 大学毕业后,多年来从事家庭和青少年服务,近年专注于社工的实务培训
文摘
序言
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儿童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者,对市面上大多数育儿书籍持审慎态度,但不得不说,这本读起来让我眼前一亮。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不是简单地按照年龄划分阶段,而是围绕“高质量陪伴的核心要素”展开论述,逻辑链条非常严密且具有学术支撑性。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发展心理学理论,但作者的功力在于,她能将这些复杂的理论用日常对话和具体情境进行完美转译,既保证了专业性,又保证了可操作性。例如,书中关于“专注力培养”的那部分,它不是空泛地谈论“多陪孩子玩”,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游戏类型对左右脑开发的不同侧重,并提供了一系列可以在客厅或厨房里轻松完成的“微型实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游戏”的定义——它远不止是打发时间的消遣,而是孩子探索世界、建立安全感和习得社会规则的最重要途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会我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底层逻辑的构建,对于建立长期稳固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会反思自己“童年经验”的书。我发现,许多我在教育孩子时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有些暴躁的瞬间,其根源都指向了我自己未被满足的童年期待或未解决的情绪创伤。书中对“代际传递”的探讨非常深刻,它温柔地指出,我们很容易将父母对我们的教养方式,不加批判地复制到下一代身上。例如,当我看到作者描述那种“因为父母情绪不稳定而导致孩子过度讨好”的现象时,我简直是醍醐灌顶——原来我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外在表现,是在弥补我当年“不够好”的自卑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教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如何“治愈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内心更丰盈的成年人。只有我们自己内心安定了,才能真正给予孩子稳定可靠的港湾。这本书的文字非常富有画面感和哲理思辨,每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绝非一次性读物。
评分这本关于育儿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爸妈”量身定做的救星!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作者那种扑面而来的真诚与智慧,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把那些看似复杂棘手的亲子互动问题,一一拆解得清清楚楚。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那一章节,它没有简单地教我们如何“制止”孩子哭闹,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引导我们如何用同理心去倾听,去接纳,最终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我试着运用书里提到的“命名情绪”技巧,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大哭时,我不再急着说“不许哭”,而是平静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难过,因为你很喜欢那个玩具。” 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情绪曲线明显平稳了许多,这让我对后续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十分友好,大量的场景化描述,让我很容易就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点,简直是手把手的实战指南,而不是冰冷的理论说教。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处于育儿“迷茫期”的父母们。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的“育儿秘籍”太多了,大多是昙花一现。但这本完全不同,它更像一位经验丰富、沉稳睿智的老朋友在耳边细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于“规矩建立”的处理方式。以前,我总觉得“立规矩”就是强硬地说“不行”,然后面对孩子的反抗束手无策。这本书里,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解释了“无弹性规则”对孩子安全感的破坏性,并提出了一套“协商式边界设定”的方法。我尝试着在晚餐时间和孩子一起商定一个“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上限”,而不是我单方面宣布,结果孩子参与感极强,后续执行的阻力小了很多。这种“赋权于孩子”的理念,让我这个习惯了“家长权威”的七十年代生人,进行了一次思维上的深刻革新。书中的语言风格轻松幽默,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甚至在一些父母犯错的描述中,还能找到会心一笑的共鸣,让人感到被理解和接纳。
评分我买过很多育儿书,但大多都是“工具箱”式的,告诉你A就要做B,但一旦生活场景稍微复杂一点,工具就失灵了。这本不同,它更像是一份“关系维护手册”。它强调的是“过程重于结果”,特别是在描述“游戏中的挫折教育”时,我感触最深。作者没有急于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技巧,而是侧重于如何与孩子一起“体验”失败、如何将“错误”转化为“学习机会”。比如,在玩一个需要精细操作的积木游戏时,孩子把塔推倒了,我以前的本能是赶紧帮他“修复”,以免他难过。读了这本书后,我尝试着和他一起蹲下来,分析“为什么会倒”,然后问他“下次我们怎么能让它更稳固呢?” 这种引导式的提问,让孩子学会了自我反思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依赖外部帮助。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细腻入微,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微妙心理变化捕捉得极其精准,让我感觉作者仿佛全程陪伴在我们身边,给出了最人性化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