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接纳孩子,接纳不的自己 |
| 作者 | 侯瑞鹤 |
| 定价 | 3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713109 |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这是一本难得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儿童教养实践相结合的著作。作者对儿童的心灵进行了深度剖析,帮助父母了解亲子问题背后的心理过程和机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真相,从而创造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父母首先要接纳不的自己,然后才有力量接纳真实、不的孩子,从而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
| 作者简介 | |
| 侯瑞鹤,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硕士。长期在一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心理咨询师;壹心理、教育特约专栏作者。著有专著《路特心理健康思想解析》,所属丛书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前十名。 |
| 目录 | |
| 章 做好父母,从自我成长开始 学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课 / 2 孩子是父母无意识的呈现 / 5 做真实完整的妈妈 / 9 为何别人的育儿经养不好你的孩子 / 13 第二章 良好家庭关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关注 / 18 在母婴共生期,被“无视”的爸爸该如何存在 / 23 让缺席的爸爸不缺位——写给单亲妈妈 / 29 别让父母的童年创伤传递给孩子 / 34 第三章 接纳是对孩子有效的管教 接纳孩子的情绪,管教孩子的行为 / 40 接纳是对孩子有效的管教 / 44 尊重和接纳孩子,才能真正与孩子做朋友 / 50 帮助孩子给情绪“消毒” / 54 让孩子及时释放恐惧情绪 / 59 如何听,孩子才能对你说心里话 / 64 第四章 别让你的主义害了孩子 “妈妈”将导致孩子的残缺 / 70 做不焦虑的妈妈 / 75 别让规则僵化成规条 / 79 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 / 85 让孩子“听话”,正向引导比威胁更有效 / 90 “理想小孩”的期望,让孩子难以自我认同 / 96 第五章 独立是父母送给孩子好的礼物 养育孩子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 / 104 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 / 110 过分追求独立,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 115 孩子叛逆或许是好事 / 122 父母真的不该“护犊子”吗 / 128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 134 第六章 不要剥夺孩子体验挫折的权利 哄孩子笑,不如允许孩子哭 / 140 提高孩子的挫折商,让孩子受挫不受伤 / 144 无法受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内在小孩” / 150 “坏”妈妈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动力 / 155 父母不同的信念,诱导孩子不同的表现 / 162 第七章 大拇指教育是把双刃剑 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价值感 / 168 越的孩子越容易自卑 / 174 不要随便说出“你棒” / 178 第八章 你不知道的那些婴幼儿心理 在宝宝婴儿期,做有求必应的妈妈 / 184 了解宝宝的心理,让宝宝顺利断奶 / 190 成长的迷恋——俄狄浦斯情结期 / 195 脏话的力量——为何孩子对“屎尿屁”津津乐道 / 203 “耍赖”的真相——孩子为何说话不算数 / 210 孩子的梦藏着心灵的秘密 / 216 用故事滋养孩子的心灵 / 220 家族故事让孩子更好地实现自我认同 / 226 第九章 帮孩子顺利度过幼儿园时期 宝宝入园,妈妈先过分离焦虑这道关 / 232 妈妈这样做,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 239 做好准备工作,帮助宝宝提前适应幼儿园 / 243 提高孩子的人际适应力,从幼儿园开始 / 248 第十章生不生二宝,不应该由大宝说了算 父母是否生二宝,都别让大宝“背黑锅” / 254 如何让大宝像你一样期待二宝的到来 / 259 如何看待同胞竞争和爱 / 262 |
| 编辑推荐 | |
| ? 萨提亚大师约翰·贝曼倾情做序推荐!? 中科院儿童心理学博士送给父母的10堂修行课!? 基于萨提亚模式,结合多年的心理咨询案例以及教养孩子的经历,揭示亲子关系的真相。? 帮助父母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从而更好地接纳孩子。? 从来没有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 父母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比亲子育儿技巧更重要。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之前读过不少类似的自助类书籍,但大多都流于表面,讲的都是些大道理,读完后没几天就忘了。但这本却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陪伴你成长的日记,或者说,是一位智慧朋友的私房话。作者的文风极其细腻,他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非常高明,不是一味地让你去压抑或否定它们,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需求和信息。比如书中关于“羞耻感”的探讨,就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摆脱那些不光彩的过往,但作者指出,真正的疗愈在于坦诚地面对和接纳,将那份羞耻感转化成一种自我关怀的力量。这种细致入微的剖析,让我觉得作者真的站在读者的角度,感同身受。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想要立刻去实践,去改变的冲动,但这种冲动又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所以不会显得盲目或急躁。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能读出新意的书。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温暖又略带沉思的色调,仿佛在轻声诉说着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我特别喜欢那种第一眼就能让人感觉平静下来的设计,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很朴实,也很真诚。读了几页之后,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辈,耐心地跟你分享着他的感悟和心得。他谈论的那些关于“不完美”的话题,真的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我们总是习惯于追求完美,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这本书就像一剂温柔的良药,告诉我,接纳那些不那么光彩夺目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解脱和开始。尤其是一些关于童年经历如何影响现在行为模式的分析,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思考,很多困扰我多年的心结,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源头和出口。这种顿悟的感觉,不是突然的爆发,而是那种“原来如此”的释然,非常舒服。整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偶尔穿插的生活小故事,让那些深刻的道理变得生动易懂,完全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种枯燥和晦涩感,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慢慢品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逻辑链条清晰流畅,从宏观的自我认知到具体的日常实践,层层递进,让人感到每一步都是踏实且有依据的。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精准和克制,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强硬的语气来点醒你,什么时候又该用最柔软的姿态来抚慰你。其中关于“边界感”的讨论,对我这种常常过度付出的老好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总觉得拒绝别人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明白了设立健康的边界,其实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尊重。作者没有将世界描绘得过于理想化,他承认生活充满挑战,但强调的是,无论外界如何风吹雨打,我们内心那个被接纳的自我,才是最坚固的堡垒。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现实的智慧,而不是空泛的口号。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自我久别重逢的对话。我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它总是在最严肃的探讨中,悄悄地为你打开一扇轻松的小窗。那种感觉很奇妙,好像你正在阅读一本严肃的哲学著作,但笔触却是如此的亲切和生活化。关于“完美主义”的解构尤其到位,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它,而是深入挖掘了它背后的恐惧和对爱的渴望,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苛责有了更深的同理心。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努力“修复”自己,试图将自己打磨成一块完美的玉石,而这本书却鼓励我们欣赏自己本来的粗粝和棱角。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更好的人”,而是教你如何成为“完整的自己”。每次读完,我都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宽慰,仿佛自己终于被允许卸下了一些不必要的重担。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读过最有价值、最能触动灵魂深处的作品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张弛有度,让人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我常常发现自己一头扎进去就停不下来,明明知道应该休息,但总忍不住想再看下一章。作者在探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那就是从“接纳”这个最基本也最难做到的动作开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举例时所展现的那种洞察力,他对人性的理解非常深刻,既看到了我们的脆弱,也看到了我们内在的韧性。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努力扮演一个“别人期待的样子”,而这本书却在温和地提醒我们,那个真实的、有瑕疵的自己,才是最值得被爱的。读到一些关于如何与自己内在那个“批评家”和解的部分,我简直想鼓掌叫好,那些话就是我一直想说却组织不起来的语言。它不提供那种立竿见影的“秘方”,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一个让你能真正坐下来审视自己的契机。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最持久最有力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