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培养有主见的孩子--李开复等18位专家成功教子之道
定价:24.80元
作者:鱼朝霞写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5407461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精、气、神,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怎样让孩子尊重自己,发现自己,做*好的自己?
父母怎样做好早期教育,做孩子的心理咨询师,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怎样帮助孩子抵御外部诱惑,适应环境的变化?
李开复、凌志军、周国平、闵乐夫、魏书生、李镇西、朱永新等18位教育家、心理学家、家教专家为天下父母提供成功教子之道。
内容提要
本书收入李开复、凌志军、周国平、闵乐夫、魏书生、李镇西、朱永新等18位教育家、心理学家、作家及家教专家的家教访谈,这些访谈,既高屋建瓴,洞察自主教育、早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学校教育、父母教育等诸多家庭教育的普遍规律,又深入浅出,为广大父母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教育问题,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和实践操作指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目录
21世纪,是孩子自主选择的世纪
◎要培养听话的孩子,更要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心的声音
◎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
◎让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用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
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使用聪明
◎死啃书本啃不出杰出人才
◎先做自己该做的事,再做自己想做的事
◎真正的“好”是成为“好的自己”
◎用情商换智商,这种“的代价”很可怕
◎天才的秘密,就在于“不要小看自己”
◎不要让你的聪明投错了方向
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
◎中国家长的“早学多学”并不是好方法
◎中国教育培养“考生”,欧美教育培养“学生”
◎要从小培养孩子批判性阅读和思维的能力
◎别做妨碍孩子成长的家长
◎“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
◎要重新认识“自我表现”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教是为了不教”与“不教是为了教”
◎自我教育的8条建议
◎要聪明的孩子,更要智慧的孩子
教育的目的是自我教育
◎没有达到自我教育,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肤浅的教育造就了肤浅的孩子
◎做任何事情,都要让孩子养成事后反思的习惯
◎活到老。自我教育到老
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
◎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一纸更重要
◎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未受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
◎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兴趣
◎要让孩子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
◎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而去培养高贵的灵魂
◎教育应该为孩子的生长提供阳光
顺应自然是早期教育的高原则
◎无论什么教育都应该适于其时
◎越原始简单的玩具,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录音机里的歌比妈妈唱的好,但还是要听妈妈唱的
◎电视、电脑等现代电器都是孩子的“感觉剥夺器”
◎给孩子的生活强加节律是必要的
◎让文化和自然装点孩子的童年
◎首先是身心健康,然后才是学业问题
没有体验就没有成长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
◎并不是孩子的任何体验都是值得提倡的
◎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体验自然,体验生活,体验关爱
◎孩子体验的过程比体验的结果更重要
别让孩子成为城市化的牺牲品
◎儿童问题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城市化给孩子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别让孩子成为城市化的牺牲品
◎独生子女的一些问题,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得到解决
◎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精、气、神
◎儿孙自有儿孙福,别为孩子瞎操心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自我
让孩子成为自身情绪的主人
◎负面情绪并非就是不良情绪
◎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家长要做孩子的心理咨询师
◎对于不良情绪,任意宣泄或压抑都是不对的
◎要让孩子学会一些排解不良情绪的具体方法
◎考试时如何帮助孩子排解紧张、焦虑情绪
高考状元的家教秘诀
◎家长更需要得到教育指导
◎高考状元的家长都有哪些家教秘诀
◎变孩子的“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状元距离成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后进生同样具有发展的潜力
◎后进生同样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即使所有人都瞧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瞧得起
◎后进生有许许多多优等生所没有的优点
◎市场经济为后进生提供了和优等生一样的职业机遇
◎后进生家长要注意的是:别让孩子交上坏伙伴
◎后进生的称呼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
家庭教育讲科学,不讲“神话”
◎人的成人成才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
◎早期教育首要的是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孩子应该掌握四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神童与其说是培养的,不如说是被发现的
◎教育这个复杂的问题得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
◎家长不信神话,不去上钩,就没有子的市场
◎媒体强劲宣传的成功不就是真正的成功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有爱的抚养是有“唠叨”的
◎对孩子说“不”的时间要早
◎金钱买不来教育,教育需要亲力亲为
◎父母、家庭出问题,受伤重的是孩子
◎生命教育是人生大厦的地基
◎体验生命的艰辛、快乐和幸福
◎给即将做父母或正在做父母的人的忠告
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对孩子的危害
◎很多父母在爱孩子问题上都存在非理性因素
◎别使孩子变成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人
◎物质刺激会让孩子感到考好成绩是有条件的
◎非理性教育会使孩子“十分自我,又失去自我”
◎心理素质培育是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
◎让孩子自立自强是西方人的父爱和母爱
◎把孩子培养成理性的人
◎给孩子精神财富,他们用不完还会创造财富
◎坚持主流文化不动摇,推动主流文化向前进
如何帮助孩子抵御外部诱惑
◎不能让孩子沉迷于搞笑文化、庸俗文化
◎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灵的监护人、自己意志的主人
◎让孩子崇拜的目光聚焦于明星的精神气质
◎帮助女儿追求,追求高贵的品质
◎把每天不愿做但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好
◎为孩子的人生打下好的“精神的底色”
对淘气包的教育艺术
◎好孩子值得我们去爱,差生更需要我们去爱
◎我爱孩子,这爱能融化一切坚冰
◎挽救差生需要老师的“五心”
◎对淘气包的表扬也深有学问
◎错误之后的教育对孩子更为现实有效
◎我们情同母子还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呢?
◎对于聪明的淘气包则“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我从来没有对我的儿女动过一个手指头
孩子在相应的年龄就应该犯相应的错误
◎孩子不经历挫折不会成长
◎不同的情绪体验会使孩子更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孩子体验一些挫折、痛苦、惩罚不是什么坏事
◎早恋交什么样的朋友比早恋本身更值得关注
◎青少年把崇拜对象从父母身上移开是必然的
◎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还是得按规则办事情
亲子共读共享
◎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将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武器
◎童年期读过的书会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竭力鼓动亲子共读共享
◎让阅读和考察、游历、体验、创造并行不悖
◎阅读应成为生活的、生命的、享受的一部分
后记
作者介绍
鱼朝霞(笔名萧于),女,1964年6月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办杂志《希望月报》执行主编,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特邀记者。长期关注中国家庭教育问题,致力于家教问题的采访报道,与众多教育家进行过近距离交流。其采访报道大量发表于《家庭》《少年儿童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明亮的色彩搭配和专家们自信的微笑,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本书里装的绝对是干货。我本来对育儿书有点审美疲劳,总觉得那些理论来来去去就是那几套,但看到“18位专家”这个数字,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哇,这阵容够强大的。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一种真诚的邀请,仿佛那些站在行业巅峰的智者们,正准备拉着你的手,跟你聊聊他们自己也是如何摸爬滚打过来的。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开篇时对现代社会对“成功”定义的探讨,他们没有急着抛出具体的教育技巧,而是先帮你建立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我们到底在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哲思层面的铺垫,让接下来的具体方法论显得更有根基,不至于空泛。而且,书里案例的选取非常贴近我们现在孩子的现实生活,什么沉迷电子产品、缺乏抗挫折能力这些痛点,都有对应的专家给出独到的见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听一场高水平的圆桌论坛,每个专家的声音都带着自己独特的口音和经验的厚度,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并且迫不及待地想去实践一下。
评分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极高的跨学科整合能力,这绝对是它区别于市面上许多单一视角育儿书的关键。它不仅仅是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简单拼盘,而是巧妙地融合了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甚至还有一点点社会学对未来人才需求的洞察。例如,在讨论如何培养“创造力”时,书中引用了最新的大脑研究成果,解释了“无聊”时间对于额叶皮层发育的重要性,这让我对过去一直被视为“浪费时间”的发呆时刻,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家庭文化”的构建着墨颇多,他们指出,教育成果的稳定输出,最终依赖于家庭内部形成的一套自洽的价值观体系,这套体系不需要复杂,但必须清晰且被全体成员共同遵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成熟且富有启发性,即便是涉及复杂的理论,也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其拆解,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并应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以常年放在手边,每次翻阅都能获得新感悟的“工具箱”和“精神导师”。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简直是给快节奏生活的家长们的一剂温柔的镇静剂。要知道,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平时眼睛都要盯着电脑和手机,对任何需要集中精力阅读的书籍都有天然的抗拒。但这本书的“留白”处理得极好,文字块之间有足够的喘息空间,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更妙的是,每隔几个主题,都会穿插一些简短的“专家手记”或者“情景漫画”,这些小插图不仅仅是装饰,它们往往用最直观的方式总结了前文复杂的理论,像是一个及时的“知识闪回”。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如何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章节,专家建议使用“非指责性提问”,并且配上了一个现实场景:孩子把袜子丢在客厅,传统问法是“你为什么又把袜子乱扔?”;而新方法是“我看到客厅的地上有一只袜子,我们能一起想个办法让它找到它的家吗?”。这个小小的句式转换,里面蕴含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技巧,不如说是一种对孩子尊重的态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级。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有点像在进行一次结构精密的思维体操。它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它没有试图用一种“万能公式”来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工具。比如,有一位心理学家的章节,他着重分析了“内在驱动力”的培养,他用的比喻特别形象,把孩子的学习动机比作一个精心调校的引擎,你不能只是一味地踩油门(外部奖励),更重要的是调校内部的燃油混合比(自我效能感)。这种从底层逻辑去解构问题的分析方式,让我这个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家长茅塞顿开。我过去总盯着分数和排名,现在开始反思,我究竟在强化他“完成任务”的意识,还是“探索未知”的乐趣?书中对“延迟满足”的探讨也超越了传统的“不给糖吃”的简单层面,他们引入了“情绪调节能力”与延迟满足之间的强关联性,这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情绪容器”的角色,而不是“情绪法官”。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往哪里使劲,那种清晰的路径感,是很多口号式的育儿书给不了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光在于它告诉了我们“怎么做”,更在于它帮助我们“放下”了不必要的焦虑。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育儿焦虑几乎成了一种标配。铺天盖地的“别人家的孩子”和层出不穷的“最新教育理念”,很容易让人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然而,这18位专家的智慧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去中心化”力量。他们每个人都强调了“因材施教”的不可替代性,明确指出,最好的教育方案,永远是那个最适合你家孩子个性和家庭环境的方案。其中一位教育家谈到,如果你的孩子天生敏感且内向,强迫他去参加所有社交活动无异于拔苗助长,你应该做的是为他构建一个能让他深度思考和积累能量的安全区。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极大地松动了我内心那种“必须跟上大部队”的紧绷感。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会心一笑,因为书中描述的那些“不完美”的孩子,正是我的孩子,而专家给出的建议,恰好就是我此前一直犹豫不敢尝试的“另辟蹊径”的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