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上好吃的科学书:让孩子在餐桌上认知科学
定价:32.00元
作者:(美)丽兹普拉斯特,(美)里克克拉斯特钦斯基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501022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更多亲子教育,名人家教,新书、热书、畅销书,点击进入:让孩子在餐桌上认知科学美国国家幼儿教育协会推荐!科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科学不是无形的,而是好吃的。一本在好吃的食物中发现科学、学习知识的亲子教育书。用这本书,带领孩子在餐桌上认知科学,爱上学习。
内容提要
吃东西和玩都是小孩子的本能,也是他们探索世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世界上好吃的科学书》为父母和幼儿教师提供了一套通过食物游戏培养儿童学习能力的经验,简单实用又趣味横生。
书中记录了上百种与食物相关的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在这些活动里,小朋友通过出片、观察、使用、比较种种食物和厨房用具,不仅可以学习到自然科学的知识,还可以提高数学、语言及读写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他们交际能力和情商的发展。此外,书中活动所需的物品常见又便宜,可以从家中、幼儿园或者社区里很方便地获得。
在餐桌旁就可以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爱上科学,爱上交流,这本书中的科学游戏为父母和老师们带来了更有趣、有爱的儿童教育方式。
目录
序言
章 孩子与食物
儿童早期脑部发育
科学与幼儿
科学,语言,及认知能力的关联
幼儿与社会性情绪的发展
第二章 摆放课堂上的小餐桌
建造稳固平台: 与各相关方面进行沟通
安全与卫生的烹饪
材料与设备的准备
零食中心的建设
教师或家长在活动中的责任
第三章 培养孩子的基本科学探究技能
六项基本科学探究技能
观察(视觉)
01 捉迷藏
02 哪一个柠檬是我的?
03 食物变形记 /031
04 调味果冻: 漂浮着还是沉下去?
05 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06 豌豆怎么了?
07 疯狂的椰子
08 彩虹糖
09 两片面包
10 美丽的硬币
11 蛋盒彩虹
12 黄瓜戏法
观察(嗅觉)
13 气味猜猜看
14 少了鼻子真不行!
15 气味对对碰
16 有没有气味?
17 闻味找图片
18 气味纸盒
19 气味通道
20 气味贴纸
21 闻闻软糖豆
22 气味找不同
23 气味都相同
24 猜罐头
25 趣味气味卡
26 闻礼物
27 无味口香糖
观察(味觉)
28 蔬菜品尝会
29 味道找不同
30 味道排排队
31 水果与水果沙拉
32 泡菜选选看
33 咸的还是甜的?
34 面包联合国
35 味觉小测试
36 味道派对
37 什锦蔬菜汤
38 美食家的选择
39 白色食物小测验
40 用拇指找东西
观察(触觉)
41 用脚丫猜东西
42 异域水果大体验
43 有没有盐
44 串串乐
45 冷饮与热饮
46 落汤鸡!
47 挖铜币
48 你要热的,我要冷的!
49 粗糙还是光滑?
观察(听觉)
50 乐队大狂欢!
51 听听打开了什么?
52 南瓜乐队
53 声音猜猜猜
54 声音对对碰
55 听声识物
观察(分类)
56 浮上来还是沉下去?
57 彩虹颜色分分看
58 “酷”不“酷”?
59 种子也分组
60 食物金字塔
61 饼干分分看
62 凉不凉?
63 吸水小实验
交流
64 果汁排排队
65 写信游戏
66 不说话的交流
67 味道大爆炸
68 切切看
69 每日一问
70 我的口袋里有什么
71 厨房响叮当
72 苹果广告
测量
73 吸!吸!吸!
74 它的肚子有多大?
75 比比谁重
76 长还是短?
77 胶糖豆天平
78 热巧克力与棉花糖
79 堆煎饼
80 薯条也疯狂
推测
81 糖水甜甜
82 神秘的口袋
83 椒盐大混合
84 跳上跳下的葡萄
85 吸水的芹菜
86 干净的鸡骨
87 透明的鸡蛋
预测
88 逃跑的水滴
89 膨胀的葡萄干
90 冻冰棍!
91 颜色变变变!
92 花式比萨饼
93 爆米花爆多高?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语言及读写能力
将读写能力与科学活动结合起来的秘诀
综合活动小集合
小阅读大体验
01 健康的食物
02 小麦食品大聚会
03 属于我的面包!
04 创意吐司
05 好吃的三明治
06 我爱用筷子
07 什锦米饭香喷喷!
08 面饼小人
09 玉米卷食品吧
10 字母椒盐饼
11 探索百吉饼
12 你喜欢哪种玉米粥
13 小兔子乖乖
14 串烧水果
15 美味鱼缸
16 美丽的香蕉树
17 五只苹果
作者介绍
(美)丽兹·普拉斯特(Liz Plaster)
教育学硕士,全美知名的教育与商务专家,人类行为与绩效领域的专家。丽兹曾供职于美国“启智计划”团队、高等专科及本科院校,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曾任儿童辅导教师以及儿童教育学讲师等职。
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兴趣促使丽兹取得了“国际教练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achFederation)所颁发的职业教练资格证。
(美)里克·克拉斯特钦斯基(Rick Krustchinsky)
教育学博士,休斯敦大学教育专业教授。里克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基础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方面。里克因在教育以及儿童服务领域做出的贡献,获得过数项荣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逻辑构建和知识的递进层次感处理得非常巧妙和成熟。它没有一股脑地把所有知识点都堆砌在一起,而是遵循了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初期的内容多集中于感官可以轻易捕捉到的现象,比如食物的颜色变化、声音的传播,这些都是孩子通过触摸、视觉、听觉可以直接体验的。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开始引入一些更深层次的化学和物理概念,但处理方式依然非常温和,往往是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小实验或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来作为切入点。我特别欣赏它在关键概念上做的总结和回顾,比如每隔几页就会有一个“小小思考家”栏目,用几个简洁有力的问题引导孩子进行内化和反思,而不是简单地要求死记硬背。这种结构设计,让知识的吸收过程更像是一场探险,而不是一场负重前行,孩子的大脑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复杂的知识整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展现出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这使得阅读体验如同听一位技艺精湛的单口相声演员在表演。有时,作者会采用极度夸张、幽默的比喻来描述分子运动的“热情奔放”,让人忍俊不禁;而当涉及到一些相对严肃的生物进化或者食物营养学知识时,笔锋又会瞬间变得细腻而富有哲理,引导孩子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在讲解益生菌的那一章,文字描绘得简直像是一场微观世界的史诗战争,充满了戏剧张力。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趣味性和准确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为了追求“萌”而牺牲科学的严谨性,所有的比喻和类比,最终都能准确无误地回归到科学原理本身。这种既能让孩子笑出来,又能让他们学到真东西的写作功力,实属罕见。这本书的文笔质量,完全可以和优秀的成人文学作品相媲美,绝非市场上那些敷衍了事的儿童读物可比。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插图风格简直是太讨喜了!封面色彩明亮,充满了童趣,一看就知道是本能抓住孩子们眼球的好书。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摸起来很有质感,油墨印刷清晰,完全没有廉价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大量的留白和活泼的字体设计,让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科学知识变得轻松易读。比如,那些讲解物理原理的部分,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和可爱的卡通人物来呈现,即便是对科学完全不感兴趣的小朋友,也会忍不住翻下去。我女儿最喜欢其中一个关于“气泡的秘密”的章节,插图画了一个正在冒泡的可乐杯子,旁边还有个小人儿惊讶的表情,文字描述也非常口语化,她一下子就明白了气体是如何溶解在液体里的。这种将严肃主题“软化”处理的功力,是很多科普读物所欠缺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书,更像是一本可以玩味、可以细细品味的视觉艺术品,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邻家的大哥哥或大姐姐在餐桌边跟你分享他们最近发现的奇妙现象。它巧妙地将生活场景嵌入到科学概念的讲解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效果拔群。我发现,读完这本书后,我儿子开始对家里的日常物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比如,我们早上烤面包时,他会主动问:“爸爸,面包为什么会变焦黄?是不是里面的糖在‘变魔术’?”这就是书里讲的“美拉德反应”的影子。还有,洗碗的时候,他会留意到水里滴入洗洁精后,肥皂泡泡为什么会变得那么稳定。这些都是书中触手可及的例子。它成功地构建了一座桥梁,把抽象的科学定律拉到了孩子们的生活半径内,让他们明白科学不是实验室里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发生在厨房、客厅里的真实故事。这种“生活即科学”的理念,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作为家长,我常常在想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真正的“探索式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提问的方法”。书中很多章节结尾都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鼓励动手操作的环节,比如“试试在家做个小实验——观察冰淇淋融化的速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这些建议都非常贴合家庭环境,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只需要利用厨房里常见的食材和工具。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参与感,我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者”,而是变成了孩子的“实验伙伴”。通过这些互动,我发现孩子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了惊人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会了观察变量、记录结果,并尝试用书中描述的科学术语来解释自己看到的变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活了家庭教育中缺失的一环——让科学学习成为一场充满乐趣的亲子协作项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