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宝宝这样养,身体就是棒
定价:32.00元
作者:戴淑凤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8076390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重点推荐
北大医院儿科教授、主治医师戴淑凤48年育儿经验全面总结
一个70年历史的医院 一位毕生贡献给儿科的医师,心血总结
0到6岁宝宝“聪明健康式育儿百科”
十余万名父母实践证明,有效提升宝宝体质、智力
内容提要
0到6岁是宝宝成长发育关键的时期,怎么才能让宝宝聪明又健康,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做为初次带孩子的新手爸妈,没有现成的经验供参考。这时,一本科学又全面育儿百科就是家长们的必要选择了。
本书作者戴淑凤教授在北大医院从事儿科治疗长达48年之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又有赴日本、美国交流进修的经验,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育儿早教方面专家。
针对家长们在门诊中常提出的困惑,戴淑凤教授总结多年经验,提供详细、系统、实用的知识和技巧:内容涉及科学喂养、按摩强身益智、意外伤害防范与家庭急救、养育焦点难点、好行为好习惯养成等五大领域,期望能给年轻的父母和养育者以切实可行的帮助,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聪明地成长。
什么东西不能给孩子多吃?
橘子、巧克力、菠菜、豆类食品、葵花子和动物脂肪都不宜给孩子多吃,否则,轻者影响发育,重者危及生命。
怎样才能让宝宝一直有口好牙齿?
龋齿要早治。不要认为,反正乳齿要更换成恒齿,有龋齿也不要紧,将来新出的恒牙总是白的。殊不知乳齿下面的牙根里有恒牙的牙胚。如果龋洞深入,会引起牙髓炎、根尖周围炎等疾病,不但会造成牙痛、脸肿,而且会波及恒牙。
怎样培养有思维、有想象力的宝宝?
3岁以前的孩子爱吃手、吃玩具。其实这是自我安慰、自娱自乐,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办法。只要孩子的手和玩具洗干净了,家长不必太在意。
目录
序言 科学养育,解决育儿难题
章 宝宝应该吃什么——营养和喂养中的难题解答
1.母乳,是妈妈赋予孩子珍贵的礼物
2.母乳充足的法宝是“三早”——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3.如何正确哺喂婴儿
4.母乳够与不够,信心和方法来决定
5.母乳喂养成功的八个要点
6.宝宝吐奶怎么办
7.乳头皲裂时的哺喂技巧与治疗
8.患炎时的母乳喂养方法
9.妈妈乳头凹陷,如何喂奶
10.双胞胎的妈妈,母乳一样够吃
11.母乳不够吃的催乳方法
12.妈妈患病时,如何哺乳
13.哺乳妈咪哪些药不能用
14.妈咪澳阳,能不能喂奶
15.需要人工喂养时,如何选择奶粉
16.哺乳期的饮食宜忌
17.妈妈要上班,母乳如何储存
18.如何为宝宝添加辅食
19.宝宝拒绝吃辅食怎么办
20.添加固体食物必须及时
21.断奶前后的喂养方案
22.宝宝吃零食的选择与禁忌
23.宝宝生病时怎样喂养
24.怎样给宝宝吃鸡蛋才科学
25.可以给宝宝吃甜点吗
26.宝宝体重长得慢,如何调治
27.怎样预防小儿肥胖症
28.宝宝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29.怎样给宝宝合理搭配食物
30.幼儿不宜多吃的食物
31.宝宝挑食怎么办
32.不能盲目给宝宝吃补品
33.给宝宝喝水的学问
第二章 宝宝一点都不难带——保健和护理中的难题解答
1.怎么给宝宝洗澡
2.宝宝总打嗝,您的应对方法
3.宝宝总哭闹怎么办
4.宝宝大便稀乎乎的,崩屎花,是腹泻吗
5.脐炎、脐茸怎么预防与治疗
6.脂溢性皮炎的护理和治疗
7.宝宝倒睫毛的判断和护理
8.“地图舌”是什么病
9.宝宝口水多,下巴烂,如何护理和治疗
10.宝宝头形怪怪的,有鼓包,是什么毛病
11.宝宝皮肤糜烂,如何防护
12.红屁股的预防、护理和治疗
13.宝宝乳房有肿块,是肿瘤吗
14.怎么分辨各种皮肤色斑
15.如何为宝宝挑选鞋子
16.宝宝走路易摔跤,您的分辨与对策
17.如何保护宝宝的免疫力
18.什么时候该打什么防疫针
19.如何给宝宝做肌肤触摩
20.宝宝总睡不实,怎么办
21.宝宝双腿弯曲,是罗圈腿吗
22.宝宝鼻塞不能吃奶,怎么办
23.宝宝总是吃手、吃玩具,怎么办
24.宝宝的乳牙保健
25.如何给婴幼儿选择衣服
26.宝宝爱出汗的原因
27.宝宝左撇子,要矫正吗
28.怎样训练宝宝蹲盆大小便
29.检查宝宝视力要及时
30.怎样识别宝宝患上了风疹
31.什么情况下要给孩子测听力
第三章 宝宝生病不要慌——儿科常见疾病解答
1.宝宝皮肤黄是肝炎吗
2.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
3.奶癣的护理和治疗
4.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
5.宝宝发烧时的家庭应急退热方法
6.鹅口疮如何辨别、预防和处理
7.宝宝是不是出水痘,怎样判断和处理
8.宝宝便秘的预防和对策
9.消化不良的判断与防治
10.宝宝腹泻时有哪些对策
11.细菌性痢疾重在预防
12.宝宝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吗
13.斜颈的判断与治疗
14.宝宝喉喘鸣的症状与护理
15.宝宝平足的预防策略
16.手足口病的判断、预防及治疗
17.宝宝眼睛“流黄汤”,您的分辨与护理
18.皮肤上出现白斑,是有虫子吗
19.宝宝流涕发热不全是感冒
20.宝宝哮喘发作时的家庭急救方法
21.宝宝患肺炎,如何判断与应对
22.宝宝脱肛,您的预防和应对
23.小儿,不是都要做手术
24.一大一小,是什么问题
25.腹疝要手术吗
26.隐睾会影响结婚和生育吗
27.宝宝说话结巴,应采取的对策
第四章 宝宝安全重要——意外伤害的紧急救援措施
1.烫伤的预防及家庭急救
2.蚊虫叮咬的预防和处理
3.高热抽风的家庭急救
4.宝宝误服药物,家庭的紧急处理
5.宝宝误食异物,家庭的紧急处理
6.宝宝被动物抓伤咬伤,如何处理
7.食物中毒,家庭的紧急处理
8.中暑昏迷,家庭的紧急处理
9.手指挤压伤,在家怎么处理
10.宝宝被锐器割伤的家庭急救方法
11.头部摔伤的急救方法
12.宝宝触电,家庭的急救要领
13.宝宝溺水,正确的救助方法
14.宝宝呼吸心跳骤停,如何紧急复苏
15.新生儿窒息的急救与早期干预
第五章 家有优等生——能力开发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记忆发展与记忆力培养
2.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
3.测测宝宝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宝宝好性格的培养
5.父母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6.宝宝发脾气,您的思考与应对
7.宝宝不说话,您的思考和策略
8.宝宝喜欢打人抓人,您的思考与策略
9.宝宝咬人,您的教养策略
10.孩子习惯性擦腿的原因及佳处理
11.孩子胆小怯懦的教育策略
12.变“独占宝宝”为“分享宝宝”的教育策略
13.如何让宝宝快乐入园
14.如何应对孩子任性逆反
15.对黏妈孩子,您的教育对策
16.怎样接纳单亲和再婚家庭的孩子
作者介绍
戴淑凤,北京大学临床学院教授(围产与新生儿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优生优育协会、北京儿童心理协会理事。《中华中西医杂志》、《中国生育健康》、《全科医学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主任委员,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未来研究会首席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早教项目首席专家,北城早教项目首席专家。
著有《0~3岁感觉教育同步指导手册》、《戴淑凤育儿百科》、《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丛书(包括《胎教方案》、《0~1岁方案》、《1~3岁方案》、《3~7岁方案》4个分册)、《救助父母,救助儿童》丛书(包括《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让分心多动的儿童摆脱烦恼》、《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让脑瘫儿童拥有幸福人生》、《让学习障碍儿童突破学习困难》5个分册)、 《戴淑凤45年育儿门诊解惑》等几十部著作,被年轻父母和专业人士誉为儿童教养经典。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信息来源要求非常高的读者,很多育儿书的建议往往缺乏明确的科学依据或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在提供建议的同时,似乎总能用一种非常清晰且易懂的方式,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作者引用的一些研究案例和儿科专家的观点,都处理得非常得体,既展现了专业性,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 尤其是在营养搭配那一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它没有简单粗暴地说“这个不能吃,那个必须吃”,而是根据不同阶段的吸收能力和营养需求,给出了非常具体的食材选择和烹饪建议。比如,对于如何巧妙地给宝宝增加铁质的摄入,书中提供的那几个食谱组合,我立刻就记了下来并付诸实践。这些建议的严谨性让我感到非常信赖,让我相信自己不是在盲目尝试,而是遵循着一个经过科学验证的路径来养育我的孩子,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作为父母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甚至带着一种幽默感,让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会心一笑。很多育儿书一旦涉及到“建立规则”和“设定界限”的部分,气氛就会变得严肃起来,仿佛父母必须成为一个不苟言笑的“纪律官”。但这本书却巧妙地找到了平衡点。 它强调的“坚持”不是僵硬的服从,而是在爱的基础上的持续沟通和示范。书中有一段关于处理宝宝“发脾气”的描述,让我醍醐灌顶。它没有教你如何快速制止哭闹,而是教你如何“共情地等待”哭声过去,然后重新连接。这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让我开始减少对孩子负面情绪的恐惧,转而将每一次情绪爆发视为一次深入了解孩子的机会。我发现,当我不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先“接纳”感受时,孩子反而更容易平静下来,这对我这个过去习惯“快刀斩乱麻”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思维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亲和力,色彩明亮,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会非常实用和温暖。我本来对育儿类的书籍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抗拒的心态,因为市面上的书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说教式的篇幅占据了绝大部分。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理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跟你聊天,语气里充满了理解和鼓励。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一些关键的育儿理念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她并没有用那种生硬的医学术语去压倒读者,而是将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转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场景。比如,在谈到如何建立良好睡眠习惯时,她描述了一个宝宝在黑暗中寻找安全感的过程,那个画面感非常强,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哄睡技巧对我的孩子无效——原来是忽略了他们当时的情绪需求。这本书的排版也很人性化,关键信息点会用不同字体或颜色突出显示,即使在忙乱中也能迅速抓到重点,这点对于新手父母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感觉作者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去体会父母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困境,而不是空谈理想状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健康”的定义进行了拓展。以前我总觉得“身体棒”就是不生病、吃得好、跑得快,但这本书的视角更加宏大和深入。它不仅关注了饮食和运动这些基础层面,更深入探讨了情绪管理和环境适应能力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隐性影响。 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感官探索”的那几章印象深刻。作者详细描述了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是如何通过触摸、气味、声音来构建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以及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安全且有效地引导这些探索。书中提供的一些“低成本高回报”的亲子游戏清单,简直是太实用了!我试着按照书中建议,用一些家里的旧物(比如不同纹理的布料、装着不同颗粒物的罐子),给宝宝设计了一个“触觉迷宫”,孩子玩得不亦乐乎,那种纯粹的快乐是任何昂贵的玩具都无法替代的。这让我重新审视了“陪伴的质量”远胜于“物质的堆砌”,教会我如何更聪明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来滋养孩子的心灵和身体。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那可能是“赋能”。它没有制造焦虑,反而像是在每一个关键路口都为你点亮了一盏灯,告诉你正确的方向在哪里,以及如何用最适合你自己家庭的节奏去前行。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流畅,从基础的生理需求,到心理发展,再到亲子关系的构建,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我最喜欢它在收尾部分强调的“父母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这一观点。很多育儿书常常把焦点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父母自身的能量储备。书中建议父母如何挤出时间进行自我恢复,如何与伴侣有效分工,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支持性的育儿社群。这种全方位的关怀,让我觉得作者是真正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手忙脚乱、靠猜测前行的“新手”,而是一个准备充分、有章可循的“成长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