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象:
本书内容详尽,涉及工业强基的基础介绍、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实施实况及进展、以及应用项目实例进行深度分析等,通过以上多方面多维度的介绍及分析,宣贯工业强基政策及相关实施纲领,为政府相关部门及中国企业提供信息支持。本书适合政府相关部门、各地方经信委、以及多领域多行业的国内企业,同时适合所有了解中国工业发展进程的人员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001
一、工业强基的背景及要求 /002
(一)背景 /002
(二)内涵及构成 /002
(三)总体要求 /008
二、工业强基的重点任务 /009
(一)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009
(二)开展重点产品示范应用 /010
(三)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010
(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 /011
(五)推进“四基”军民融合发展 /011
三、工业强基的发展阶段 /012
(一)现阶段发展概述 /012
(二)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020
第二章 工业强基项目解析 /024
一、2014 年工业强基项目分析 /027
(一)示范项目 /027
1. “四基”项目类型贡献率 /028
2. “四基”项目所在区域贡献率 /029
3. “四基”类型和承接示范项目的主体所有制性质
贡献率 /032
(二)实施方案公示项目 /035
1. “四基”项目类型贡献率 /039
2. “四基”项目所在区域贡献率 /039
3. “四基”类型和实施方案公示项目的主体所有制性质
贡献率 /042
二、2015 年—2016 年工业强基中标公示项目分析 /044
(一)中标公示项目概述(2015—2016 年) /044
(二)基于项目类型分析 /046
(三)基于项目的地域分布角度分析 /050
(四)基于企业主体所有制性质角度分析 /053
(五)基于工业强基重点支持的十大领域分析 /059
三、工业“四基”发展目录分析(2016 年版) /063
第三章 企业案例 /068
案例1 紫光国芯股份有限公司 /069
案例2 上海上创超导科技有限公司 /072
案例3 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 /077
案例4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 /082
第四章 政策汇编 /085
2013 年工业强基主要指导政策 /088
《关于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 /088
《2013 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089
2014 年工业强基主要指导政策 /092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 /092
《2014 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097
2015 年工业强基主要指导政策 /098
《关于开展2015 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 /098
《关于组织开展2015 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的通知》/103
2016 年工业强基主要指导政策 /106
《工业强基2016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106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验收评价工作细则》 /110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年)》 /115
第五章 政策解读与发展建议 /131
一、“一揽子”、“一条龙”重点解读与发展建议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 /132
二、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45
三、工业强基工程电子元件类产品和技术的发展重点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147
四、创新科技转化模式,提升科技转化效率
——上海科启投资有限公司 /151
附录 /158
附录1 2014 年工业强基专项重点方向 /159
附录2 2015 年第一批和第二批工业强基 重点方向汇总表 /172
附录3 2016 年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重点方向汇总表 /201
附录4 中标公示项目名录 /215
内容介绍:
为了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等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问题,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扎扎实实打基础”,并明确了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2016年4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工业强基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任务,决定制造强国战略的成败,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推进计划,明确重点任务,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方资源,组织推动全社会齐心协力,抓紧抓实,长期坚持,务求抓出实效。本书是从政策系统梳理,一条龙示范项目及一揽子项目的统计及分析,以及工业强基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这本《工业强基:中国制造大系统之成功砝码》的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宏大且具有战略高度。我一直以来都对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核心技术突破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工业强基”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任何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其根基的稳固程度至关重要。我非常想了解,在作者眼中,支撑起中国“制造大系统”的那些“基石”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高端装备的自主化,还是关键材料的国产化? “成功砝码”这个词,则充满了一种决胜的意味。它暗示着,在复杂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中,中国已经掌握了一些能够让自己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砝码”是如何被锻造出来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发挥作用的。 这本书的标题,也让我思考,中国的“大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否具有独特的组织模式和发展逻辑。我好奇作者是否会从系统工程、跨领域协作等角度去解读,中国是如何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起这样一个庞大的制造体系的。 总而言之,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承诺将为读者揭示中国制造业走向强大之路的核心密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刻的洞察,让我理解中国制造的深层逻辑和未来发展方向。
评分我对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话题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本书的书名《工业强基:中国制造大系统之成功砝码》,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精准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强基”。我一直认为,没有坚实的基础,所谓的“大系统”便如同空中楼阁,难以长久。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在庞大而复杂的工业体系中,总有一些关键的、不起眼的环节,却承担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可能是某个核心技术的突破,也可能是某个关键材料的攻关,或者是某个精密制造工艺的掌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大系统”的宏观视角出发,去挖掘和阐释这些“成功砝码”的。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大而不强”的标签,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而“工业强基”正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见解,阐述在当前全球技术格局和地缘政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工业根基,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力量感和方向感。它似乎在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层次的、关键性的支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成功砝码”的构成,例如,是否涉及到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对人才的培养,对产业链的完整性,以及对创新生态的构建等等。 当我看到“大系统”这个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庞大的、相互关联的工业网络。而“成功砝码”则让我感觉,这些支撑起中国制造的要素,是经过精心选择和打磨的,它们是制胜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中国是如何构建起如此庞大的工业体系,并且又是如何通过那些“成功砝码”来保障其持续发展的。
评分《工业强基:中国制造大系统之成功砝码》这个书名,带着一种探求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意味。我一直关注中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演变,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潜力。 “工业强基”这四个字,对我而言,意味着对产业根基的重视,包括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夯实这些“基石”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制造大系统”则描绘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业生态。我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整体性视角去审视这个“大系统”的,它是否包含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一个高效的协同机制,以及一个不断创新的驱动力? 而“成功砝码”这一提法,更是让我联想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变革中,中国制造业所拥有的那些独一无二的、能够确保其成功的关键要素。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来揭示这些“砝码”的本质。 总的来说,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庖丁解牛”般的期待,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深入理解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关键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之下,确实能勾起我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浓厚兴趣。现代工业的脉络错综复杂,而“大系统”这个词,更是点明了其宏观视角和整体性的考量,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和探索的。我特别关注那些支撑起庞大工业体系的基石性技术和产业,它们往往是决定一个国家制造能力上限的关键。这本书的标题传递出一种“定海神针”般的意义,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这些“成功砝码”的。 我一直觉得,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其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的工业基础。而中国的制造业,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如今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这个过程必然充满了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我非常想了解,在“工业强基”这一主题下,作者是如何解读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如何从战略层面去应对这些挑战的。 “强基”二字,在我看来,意味着对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关键材料、高端装备等“硬核”实力的重视。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在这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未来弥合差距的路径。是否会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高端机床等领域,中国的“强基”之路走到了哪一步,又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这本书的书名“工业强基:中国制造大系统之成功砝码”,给我一种深邃而宏大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在浩瀚的工业宇宙中,存在着一些核心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如同砝码一般,在权衡和塑造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能通过详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揭示出这些“成功砝码”的真实面貌。 我一直对国家层面的产业战略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决定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的重大议题。中国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强基”问题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这本书的题目,恰恰触及了这一核心。我渴望了解,在作者的笔下,中国的“大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以及那些被视作“成功砝码”的要素,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工业强基:中国制造大系统之成功砝码》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但可能常常被忽视的“基石”的兴趣。我一直相信,任何宏伟的建筑,都必须有稳固的地基。而中国的“制造大系统”,其“强基”之处究竟在哪里?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在复杂的工业体系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些核心的技术、关键的材料、或者是独特的工艺,它们如同“砝码”一样,在决定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些“成功砝码”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整个“大系统”中发挥作用的。 我一直在关注中国制造业如何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创新引擎”的历程。而“工业强基”正是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的书名,似乎预示着作者将深入探讨中国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以及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大系统”这个词,让我想到的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部分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成功砝码”则像是这个系统中决定胜负的关键要素。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了解中国制造业是如何构建和优化这个“大系统”的,并且那些“成功砝码”是如何在其中发挥“定乾坤”的作用的。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它暗示着,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战略性的原因。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大系统”背后的“成功砝码”,它们是如何被发现、被培养、并最终成为中国制造业独特竞争优势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