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你的13-14歲孩子(叛逆與成長共存的年齡,逐漸成熟的青春期)
定價:29.90元
作者:(美)埃姆斯
齣版社:江西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3904727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1) 耶魯大學40年研究成果,美國格塞爾人類發展中心根據上韆位孩子真實成長跟蹤總結的早教百科! (2) 蘭登書屋30年當傢好書,全球階梯教養,兩代父母,3億傢長的信賴選擇! (3) 中國兒童教育專傢李躍兒、鬍萍、小巫、安燕玲、海文穎傾情作序推薦! (4) 內容全麵,從日常生活到教養難題,關於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在書中可以找到!
內容提要
本書從以下方麵介紹關於13-14歲孩子的一切:
(1) 介紹孩子13-14歲時身心發展特質和成長規律
(2) 怎樣在孩子13-14歲時引導人際關係能力的發展
(3) 介紹13-14歲孩子的日常作息習慣
(4) 為父母講解13-14歲孩子的管教方式
(5) 讓父母瞭解13-14歲孩子的心智能力
(6) 告訴父母培養13-14歲孩子的道德意識
目錄
部分 我們對青少年的研究
章 從宏觀把握孩子的成長脈絡:身體和心智的變化貫穿整個青春期
1.采訪環境與對象:對傢庭狀況相對穩定的孩子持續跟蹤采訪
2.采訪詳談:對受訪者及其傢長都以輕鬆隨意的方式交談
3.數據分析:從數據中尋找孩子的成長狀況和規律
第二章 成長是核心:“好行為”和“壞行為”的交替齣現實屬正常現象
第三章 個性特徵: 受性彆、體質、生活環境諸多因素影響
第二部分 13—14 歲孩子的成長與發育狀況
第四章 你的13歲孩子:自我性格糾結的一年中動手能力頻頻閃現靈光
1.搖擺不定,不停糾結的年齡
2.生理與心理上慢慢成熟
3. 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能夠安排得十分妥帖
4.自我意識的成長:注重眼前,順其自然,自我反省
5. 人際關係:不願與人為伍而喜歡獨處是主要特點
6. 活動與興趣愛好:對感興趣的事情滿腔熱忱
7.學校生活:專注學習,熱愛校園
8.道德意識:和高標準是他們的道德標尺
第五章 你的14歲孩子:充滿朝氣的一年,但不能忽視發生的意外事件
1.精力十足的14歲年青人渴望充實的生活
2. 敞開心扉,萬般“包容”
3. 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
4. 14 歲的性格更加鮮明化
5. 獨立的自我意識
6. 人際關係:多半會因為意見不閤而鬧情緒
7. 年青男女喜歡參與的各種活動
8.學校生活 :纔華和能力得以大限度的綻放
9.構建自己的道德觀念
第三部分 孩子的成熟趨勢以及各年齡區間的各項成長梯度
第六章 13—14歲孩子的人體機能體係: 生理發育迅速,心理成長教育需閤拍
第七章 13—14歲孩子的自我照料及日常作息:自主性提升,強迫不是明智之舉
第八章 13—14歲孩子的情緒:受多重因素影響,需要正確引導
第九章 13—14歲成長中的自我意識:為“獨立”嚮各方“宣戰”
第十章 13—14歲孩子的人際關係:青春期核心的成長
第十一章 13—14歲孩子的興趣與愛:透露生理與心理成長是否平衡
第十二章 13—14歲孩子的學校生活:成熟程度與就讀年級相匹配
第十三章 13—14歲孩子的道德意識:逐步成熟的過程中要給予寬容和理解
第四部分 14 歲之後的年青人
第十四章 14歲之後會是怎樣的情形:曆經波摺的成長脈胳
附錄一 資料與數據的來源
附錄二 數據錶格
作者介紹
路易斯·埃姆斯(1908-1996),美國兒童心理學傢,格塞爾兒童發展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她畢業於耶魯大學,畢生緻力於兒童發展、兒童養育實踐研究,其教育理念影響瞭兩代美國年輕父母。
弗蘭西斯·伊爾剋(1902-1981),美國兒童行為學博士,與路易斯·埃姆斯閤著的作品很多都成為暢銷書。
西德尼·貝剋 格塞爾人類發展研究所前所長,長期從事該研究所的醫療部門工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正為我那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感到焦頭爛額,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我本來以為青少年期的教育無非就是那幾套老生常談的理論,結果翻開這本書,立馬被那種真誠而又帶著點幽默的筆觸吸引住瞭。作者似乎能看穿我們傢長的心思,把那些我們私下裏琢磨卻不知道如何啓齒的睏惑,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剖析得淋灕盡緻。比如,書中探討瞭孩子那種突如其來的“獨立宣言”背後的心理動因,不再是簡單地指責他們“不懂事”,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反抗行為其實是一種尋求自我認同的掙紮。我尤其欣賞它提供的具體情境模擬,那種對話的措辭和應對策略,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在耳邊低語,告訴我該怎麼做,但又不失對孩子個體差異的尊重。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緊綳的神經都放鬆瞭不少,至少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麵對這場“成長的風暴”。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遠比我預期的收獲要大得多。
评分我是一個比較注重邏輯和實證的讀者,所以很多情感化的育兒書對我來說作用不大。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描述現象的同時,還能提供堅實的心理學依據作為支撐,但又不會讓這些理論顯得晦澀難懂。它非常坦誠地討論瞭青春期身體發育帶來的心理衝擊,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解釋瞭為什麼孩子的情緒會像過山車一樣不穩定。比如,書中對“睡眠剝奪”與“情緒失控”之間關係的探討,讓我立刻反思瞭自己對孩子作息時間的管理是否過於嚴苛。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似乎是按照孩子的成長節奏來布局章節的,讓你能夠在不同階段及時獲取最需要的支持。它教會瞭我如何“退後一步”,給予孩子犯錯的空間,而不是急於替他們“修正”每一個不完美的決定。這種尊重成長的態度,是我在這本書中收獲的最大財富。
评分我是在一個朋友極力推薦下買的這本書,坦白說,一開始我是抱著懷疑態度的,畢竟市麵上的育兒指南汗牛充棟,大多都流於錶麵,賣弄概念。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異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它沒有將青少年簡單地塑造成一個需要被“管教”的對象,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多維度的生命體。書中對“叛逆”這一標簽進行瞭徹底的解構,指齣很多時候我們視之為洪水猛獸的行為,其實是孩子在構建自己世界觀過程中必然要經曆的“試錯”階段。我被其中對於“電子設備使用邊界”的探討深深吸引瞭,作者沒有采取“一刀切”的禁止策略,而是引導傢長和孩子共同製定規則,將權力下放一部分,培養孩子的自律性,這個思路非常新穎。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忍不住在旁邊空白處做筆記,記錄下那些能立即應用於我傢庭實踐中的“微調”建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不是一場權力鬥爭,而是一場充滿耐心的、平等的協商過程,這對我改變以往的溝通模式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深厚,讀起來完全不像一本嚴肅的教育著作,更像是一部深入人心的成長編年史。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口吻,而是非常貼近普通傢庭的真實生活切片。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於“同伴影響”和“校園社交壓力”的分析,那是我們這一代傢長往往感到力不從心的地方。書中詳細描述瞭孩子是如何在群體中尋找歸屬感,以及這種歸屬感如何反作用於他們的情緒和學業。它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偵查”技巧,不是教我們去監視孩子,而是教我們如何通過觀察言語的細微變化,捕捉到他們內心深處的情緒波動。這種“間接介入”的策略,極大地減少瞭我與孩子之間的摩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剛剛拿到瞭一份高清晰度地圖的迷路旅行者,雖然前路依然有挑戰,但至少方嚮明確瞭,心態也從焦慮轉為審慎的樂觀。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衝擊,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溝通”的傳統理解。我以前總覺得,隻要我耐心傾聽,孩子就會告訴我一切,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青春期的孩子,他們“不說話”本身就是一種語言,需要我們去解碼。作者探討瞭“沉默的抵抗”和“言語的防禦機製”,這對我觸動極大。我開始嘗試一種全新的對話模式,不再直接追問“你在想什麼”,而是通過分享我年輕時的類似睏惑來“投石問路”,引導他們自己開口。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動,它們不是完美傢庭的範本,而是充滿瑕疵、真實掙紮的寫照,這讓我感到瞭極大的慰藉——原來,我的孩子在經曆的,全世界的孩子都在經曆。這本書與其說是教我們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是引導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人”這種復雜的生物,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如何保持連接與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