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7歲前應該培養齣來的孩子智商
定價:29.80元
作者:支雅瓊著
齣版社:新世界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104107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如果將人類成年後能夠達到的智力水平算作是100分的話,那麼從齣生到4歲這期間,孩子的智力水平能夠發展到50分,而等孩子長到7歲的時候,他的智力水平已經能夠達到80分以上,剩下的不到20分,則是在7—18歲這個長長的年齡段中獲得的。由此可以看齣,0—7歲是兒童智力成長的關鍵期。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封麵設計得相當溫馨,色彩搭配柔和,讓人一看就覺得是為低齡寶寶準備的實用指南。我拿到書後,首先被它清晰的排版吸引瞭,字體大小適中,間距舒適,即便是晚上帶著疲憊的眼睛翻閱,也不會感到吃力。內容上,它似乎非常注重“潛能激發”這個概念,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更多的是通過一些貼近生活的場景和簡單的互動方式,來引導傢長如何觀察和順應孩子的天性。我特彆欣賞它提齣的那種“遊戲化學習”的理念,認為在七歲之前,玩耍纔是孩子最主要的“工作”,而傢長要做的,是搭建一個安全又充滿好奇心的探索環境,而不是急著去灌輸知識點。書裏似乎花瞭很大篇幅去探討“情緒管理”的重要性,這一點在我看來比單純提高智力數字更有價值。畢竟,一個高智商卻無法處理挫敗感和人際關係的孩子,未來的路隻會走得更辛苦。它提供瞭一些非常具體的小技巧,比如當孩子發脾氣時,傢長可以如何“共情”而非直接“製止”,這種細膩的指導讓我感覺作者真的很懂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內心世界,讓人讀起來心悅誠服,迫不及待想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一一實踐。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很巧妙,不像傳統育兒書那樣將內容堆砌在一起,它似乎是按照孩子認知發展的不同“裏程碑”來劃分章節的。比如,專門有一塊討論“空間感”的培養,用瞭很多關於積木、沙子和迷宮的例子,這些都是我平時忽略瞭的,總覺得孩子玩這些隻是在消磨時間。通過閱讀,我纔意識到,那些看似隨意的堆疊和拆解,其實是在為日後學習幾何、物理打下最初的直覺基礎。另一個讓我眼前一亮的闆塊是關於“好奇心保護”。作者非常犀利地指齣瞭現代教育體係中扼殺好奇心的常見陷阱,比如傢長在孩子提問時敷衍瞭事,或者用“彆問瞭,趕緊做作業”來終結探索欲。書中建議,即使有些問題傢長答不上來,也要誠實地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這種“共同探尋”的過程,比直接給齣答案更能點燃孩子主動學習的火花。這種鼓勵“深度提問”而非“快速解答”的教育哲學,讓我對“高智商”的定義有瞭更廣闊的理解,它不再是能答對多少選擇題,而是麵對未知時敢於提問和探索的勇氣和能力。
评分說實話,最初買這本書是抱著一種“速成”的心態,希望裏麵藏著某種能讓孩子瞬間變聰明的“獨門秘籍”。然而,深入閱讀後發現,這本書的基調是沉穩且充滿耐心的,它更像是一部陪伴孩子成長的“心法口訣”,而不是一本速查手冊。它似乎強調的是“構建基礎認知結構”,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知識競賽”。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感官統閤訓練”的部分,以前總覺得那隻是專業人士纔需要關注的事情,但書裏用非常生動的語言解釋瞭為什麼孩子需要通過攀爬、揉捏、嗅聞來建立對世界的準確感知,而這些基礎搭建不好,後續的邏輯思維都會像空中樓閣一樣搖搖欲墜。書中對“閱讀習慣的培養”也提供瞭一些非常新穎的視角,它反對強迫性的親子共讀,而是倡導將書籍融入到日常生活背景中,比如在廚房裏討論食譜上的文字,或者在戶外識彆植物的名稱,將閱讀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交流方式。這種把抽象的教育理念落地到柴米油鹽的實踐方法,極大地減輕瞭我作為傢長的焦慮感,讓我明白教育是一個持續滲透、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需要的是智慧的投入,而非蠻力的堆砌。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成功之處,我認為在於它成功地解構瞭“智商”這個略顯冰冷的詞匯,將其重新賦予瞭溫暖的、以孩子為中心的內核。它完全沒有那種“製造天纔”的功利性暗示,相反,它一直在提醒傢長: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宇宙,我們要做的是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陽光,而不是強行將他們塑造成某種標準化的模型。書中關於“創造力”的培養簡直是一部活生生的手冊,它強調的“無目的性創造”——比如讓孩子自由地塗鴉、玩橡皮泥,不要求作品像任何現實中的事物——是多麼重要。這種不帶評判的自由空間,是日後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的源泉。我尤其喜歡它對“失敗教育”的論述,它將失敗看作是學習過程中最寶貴的“數據反饋”,鼓勵傢長記錄孩子失敗的經曆,並和孩子一起分析“下次可以改進的地方”。這種積極接納不完美的態度,對培養孩子未來的韌性和自信心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人性化、充滿智慧和尊重的育兒哲學,讓人感到輕鬆且充滿力量。
评分我發現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對話感”,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充滿幽默感的教育專傢正在與你麵對麵交流。它沒有使用太多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名詞,即便是描述復雜的神經科學概念,也能用我們普通傢長能理解的比喻來闡述。比如,它將大腦的不同區域比作城市裏的不同部門,清晰地告訴我們哪個年齡段需要重點“基建”哪個“部門”纔能保證城市(孩子的大腦)的整體運行效率。更吸引我的是它對“批判性思維啓濛”的早期介入。書中明確指齣,七歲前不是培養孩子“反對”的能力,而是培養他們“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它舉例說,在講故事時,不要急於告訴孩子“好人”和“壞人”的標準定義,而是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這個角色會做齣那樣的選擇?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這種潛移默化的引導,我相信能有效防止孩子未來思維的僵化和片麵化。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係統的“傢長技能升級”,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教育理念的徹底更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