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方法對瞭,父母就省心瞭(大教育書係)
定價:25.0元
作者:孫雲曉
齣版社:長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35480101
字數:136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成就孩子一生的常備之書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傢庭教育首席專傢孫雲曉三十年教育實踐精華之作
硃永新 周國平傾情推薦
內容提要
傢教專傢孫雲曉幾十年教育實踐精華之作,作者不僅是多年研究教育的專傢,而且是成功培養瞭一個好女兒的好父親,是真正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自傢孩子教育密切結閤並産生瞭很好效果的專傢。作者吸收瞭外教育研究的新理念,結閤自己多年的教育實踐,根據當下傢庭教育中的新問題,針對轉型期孩子的特點,富有針對性地提齣瞭一套行之有效的傢教方案。本書完全從傢庭教育的實際齣發,結閤瞭大量鮮活案例和有效的教育方法,當下傢教問題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解決方法,打開本書,開啓孩子成功之路。
目錄
作者介紹
孫雲曉簡介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傢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曾被國務院錶彰為有突齣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傢。
孫雲曉自1972年起從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至今。1995年以來,他先後主持瞭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嚮孩子學習、21世紀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論與實踐、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係列調查等多項課題研究。尤其是他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和十一五規劃課題,關於少年兒童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孫雲曉主要教育作品:《夏令營中的較量》、《習慣決定孩子一生》、《用心教養----孫雲曉與中外心理學名傢對話》、《孩子,彆慌》、《好好做父親》、《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孫雲曉教育作品集》(8捲)等。他的作品曾獲中國圖書奬、全國“五個一”圖書奬、全國暢銷書奬。
孫雲曉的一係列教育觀點受到廣泛關注。如:“兒童教育的使命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應試教育必然導緻教育荒廢”、“關係好壞決定教育成敗”、“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等。
文摘
章與孩子共同成長
網絡時代的孩子掌握著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這使得父母的地位受到瞭的挑戰。父母不能再期望以一言九鼎、說一不二的姿態來教育孩子,而應該學會放低姿態,嚮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
節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嚮上
嚮孩子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是網絡時代父母有效教育孩子的關鍵,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網絡時代的今天,父母等長輩的地位及麵臨的挑戰,而這種挑戰是全球父母所共同麵臨的問題。
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伯剋曼互聯網和社會中心的約翰帕爾弗教授所著的《網絡原住民》一書中,這樣形容在網絡時代齣生的孩子:他們一齣生就麵臨著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對於他們而言,網絡就是他們的生活,數字化生存是他們從小就開始的生存方式。這意味著無處不在的網絡媒介,使得孩子信息來源渠道的多元化,孩子獲取信息越來越便利,而父母言語所傳播的信息性下降。
根據《中國青年報》2013年3月8日的報道:歐洲媒體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錶明,從曆史知識到做菜食譜,年輕一代更傾嚮於到互聯網上尋找答案,而不是谘詢傢中的長者。這項研究在對1500名老人進行調查時發現,有96%的人錶示,他們年幼時會問自己的祖父母很多的問題,而有近2/3的老人錶示,目前自己的地位已經被網絡的搜索引擎取代,因為孩子連很簡單的問題都沒有問過他們,而是去訴諸網絡渠道。
由於孩子有著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興趣來對網絡新技術進行瞭解和掌握,而父母往往忙於工作和生活,在網絡新媒介的接觸和學習方麵很可能會落後於孩子,於是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會越來越多地齣現:當父母剛學會用與孩子聊天時,孩子已經用上瞭微博,當父母在微博上找到孩子時,孩子又用上瞭微信……
1997年,我曾經帶一個團到巴黎開會,參加明日青少年與媒介國際論壇。幾百個專傢形成一個共識:“在計算機時代成年人心懷恐懼疑慮重重,而青少年無所畏懼滿懷信心地往前走,信息化的時代動搖瞭父母和老師的地位。”這是一個曆史性的顛覆,是一個讓人恐慌的顛覆。當一個小小的孩子知道得比你多的時候你不感到恐慌嗎?
2000年,我開通瞭孫雲曉網站(現為網的孫雲曉教育網),每月與網友聊天討論教育問題。2005年新浪請我開瞭,訪問量近1000萬人次。2009年底新浪又請我開瞭微博,如今粉絲超過460萬。所以我就有很多網友,一個中學生(男孩子)跟我說,孫老師跟你說實話吧,現在的父母都是菜鳥,菜鳥就是在網絡上笨手笨腳好多東西都不懂的人。我就問他那你們是什麼鳥啊?他說我們是老鳥,我們對網絡很精通所以我們是老鳥。我明白瞭,今天的時代是菜鳥教育老鳥的時代,就是懂得少的人教育懂得多的人,這肯定是睏難重重的。信息多的一方有可能輕視甚至欺信息少的一方,反正你不懂啊。
當然,年輕的父母可能不是菜鳥,祖輩帶孩子就碰到難題瞭。我給大傢舉個例子,什麼叫欺負或者說你或者嘲弄你呢。比方說有的爺爺奶奶說孩子,孩子現在學會圓滑和調侃,他不和你硬頂,而是說你對你對,你們大人多對啊,你們大人都是“蛋白質”。好多老人聽瞭這個詞聽不懂,蛋白質不是好東西嗎,我們人人需要蛋白質。但實際上,“蛋白質”是青少年的網上語言,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的“白”,質是“神經質”的“質”,他罵你呢你都聽不懂。
所以你會發現在這樣一個時代,你可能連孩子的話都聽不懂。
我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20多年,研究發現,現在70%以上的中小學生認為他們在網絡方麵比父母懂得多。沉迷網絡的青少年更是認為自己在網絡上比父母懂得多。所以,現在孩子敢跟你嚷嚷“你懂什麼”。這句話很猖狂的,我們小的時候哪敢對父母說這話呢,但事實上現在你確實就是不懂。現在孩子流行一種網絡語言叫火星語,我們確實是看不懂聽不明白。這樣的一個時代必然就增加瞭教育的難度,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父母像今天這樣需要學習。
幾年前,我們完成瞭關於青少年沉迷網絡方麵的研究,通過這次研究也發現一個問題,即什麼樣的孩子容易沉迷網絡?父母不會上網的,父母反對孩子上網的傢庭裏,孩子更容易沉迷網絡。很奇怪,倒是父母上網很有水平,能支持孩子上網引導孩子上網的,這種傢庭裏的孩子卻不容易沉迷網絡,因為他的需求被滿足,他可以被引導,因此他不容易沉迷網絡。你不讓他上他偏偏想上,你不會上網你跟他沒法交流,這種孩子容易沉迷網絡。
先拋開孩子這個問題不談,我們作為一個信息化時代的人,每個人都需要終身學習,而學習如何使用網絡工具就很有必要。所以我給大傢的建議是我們需要嚮孩子學習,變菜鳥為老鳥。
許多父母很難轉變自己的角色,總是認為嚮孩子學習,以孩子為師,自己的威信不是更低瞭,更難馴服孩子瞭?實際上,嚮孩子學習的過程,本身也蘊含著教育孩子的過程,而且孩子感覺到瞭父母的認可和信任,會更加自信和更有有責任感和自律精神。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技巧,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從宏觀的傢庭文化建設,到微觀的日常溝通藝術,作者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得如同精密儀器。我尤其喜歡它關於“父母情緒管理”的那幾個章節,這絕對是教科書級彆的指導。過去,孩子的任何一點小波動都會輕易點燃我的焦慮和怒火,然後升級為一場傢庭“戰爭”。這本書教會我,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問題的投射,隻有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基石,纔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探索空間。我開始嘗試在感到憤怒的瞬間,先給自己設置一個“五秒暫停鍵”,重新審視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而不是僅僅關注行為本身帶來的錶象麻煩。這種自我覺察的訓練,雖然初期很睏難,但帶來的傢庭氛圍的改善是革命性的。現在,傢裏因為“小事”而産生的爭執頻率明顯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平靜的、有建設性的對話,這真是我以前做夢都不敢奢求的“省心”狀態。
评分說實話,我剛開始拿起這本書時,心裏是抱著一絲懷疑的,畢竟市麵上“育兒秘籍”太多瞭,真正有深度的很少。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落入“雞湯”的俗套,而是深入探討瞭“方法對”背後的心理學基礎和傢庭環境的構建。我最欣賞的是它對“過程”的強調,而不是僅僅盯著“結果”。很多傢長,包括我自己在內,總是急於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卻忽略瞭孩子在嘗試、失敗、再嘗試這個循環中獲得的寶貴經驗。這本書用大量的篇幅闡述瞭如何安全地設置“失敗的跑道”,讓孩子在可控的範圍內犯錯,從而建立起強大的心理韌性。我的孩子最近在學習上遇到一個瓶頸,我按照書中的建議,不是直接去解決問題,而是和他一起分析“我們遇到瞭什麼障礙”,然後鼓勵他自己列齣三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最後再一起評估。效果齣乎意料地好,他那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的轉變,讓我看到瞭“省心”的真正含義——那是孩子自主成長的自信。
评分對於那些正在尋找係統性、有深度育兒理論的傢長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摒棄瞭那些浮於錶麵的“速成秘訣”,而是紮根於人性的理解和成長的規律。我特彆贊賞它對“延遲滿足”和“自主性培養”之間微妙平衡的探討。在當前這個信息爆炸、即時滿足的時代,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起對長期目標的堅持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書中給齣的策略非常具體,比如如何設計傢庭中的“任務與奬勵係統”,使其奬勵的是努力的過程而非單純的結果。我試著在孩子完成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興趣培養項目時,運用書中提到的“階段性慶祝”而非“終點大奬”的模式,這極大地提升瞭孩子的持續動力。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是提供瞭一張現成的地圖,而是教會瞭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領航員,在孩子成長的海洋中,我們不再需要時刻緊握船舵,而是可以自信地與他們並肩瞭望遠方,這纔是真正的“省心”——一種建立在信任和能力之上的從容。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茅塞頓開,特彆是它對於傳統教育觀念的挑戰和新思路的提齣,簡直是為我這個迷茫的傢長指明瞭方嚮。我一直睏惑於如何平衡“管教”與“放手”,總覺得孩子一不留神就會跑偏。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很多時候我們焦慮的根源在於我們對“省心”的定義過於狹隘瞭。它不是指孩子乖乖聽話,而是指孩子擁有瞭內在的驅動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那些生動的案例,分析得入木三分,讓我看到瞭自己過去教育方式中的盲點。比如,關於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深度思考而不是淺嘗輒止的討論,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總喜歡直接給齣答案,現在我學著用蘇格拉底式提問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這本書的文字很有力量,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的說教感,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在耳邊諄諄教導,讓我感覺非常親切和信服。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心性”培養的重視,這在當下這個唯分數論的教育環境下,顯得尤為珍貴。這不僅僅是一本教育方法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和尊重生命成長的哲學讀本。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深刻的自我審視之旅。作者的筆觸冷靜而富有洞察力,沒有對當代父母進行道德綁架,而是提供瞭一麵誠實的鏡子。我發現,很多我們自以為是的“愛”和“為孩子好”,其實是源於我們自身未被滿足的期待和對未來的恐懼。比如,書中提到很多傢長習慣於把自己的職業規劃強加給孩子,美其名曰“為他鋪路”。讀到這裏我真是心頭一震,因為我過去也犯過類似的錯誤。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我們如何與孩子相處,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與我們自己相處,如何放下內心的“控製欲”和“完美主義”。它倡導的是一種“看見”的教育,看見孩子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想象中應該成為的樣子。這種從“塑造”到“賦能”的觀念轉變,徹底改變瞭我與孩子的互動模式,讓我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平等和坦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