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小时教出好孩子---陈园长一对一辅导实录
定价:24.80元
作者:陈钰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21777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很难用词语去概括他们,先用心、用爱去关注他们,再用充满惊喜的眼光去发现他们,后是以成功者的思维、行动、举止、言谈去影响他们!两小时教出好孩子并非不可能的事!
目录
上篇 陈园长一对一辅导实录
每天看3~5小时电视的孩子·彤彤篇
面对不停哭闹的孩子,告诉他哭没用
看动画片与亲子教育
“吃糖”的学问
引导孩子爱上学习
讲故事中的互动
妈妈回馈
陈园长语录
引导孩子的理想·昆鹏篇
谈话——小沟通,大学问
学习认识时钟13
看4分钟动画片能学到什么?
游戏币——如此学习数学
系鞋带——你的孩子会吗
复习时钟17
妈妈回馈
陈园长语录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过犹不及·霖儿篇
生活中的教育——洗杯子、聊天
看汽车的乐趣
叠飞机——培养孩子的耐性
让孩子看什么样的动画片?
陈园长语录
如何面对不爱思考的孩子·宇宇篇
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学习使用投影
玩游戏币,学习数学
学习写数字“5”
讲故事中和孩子的互动
废旧录音机——孩子的益智玩具
妈妈回馈
陈园长语录
爱说“不知道”的宝宝的故事·可可篇
和孩子聊天的艺术
“不知道”宝宝的故事
不喜欢看动画片的孩子
陈园长语录
妈妈永远不能孩子·小鑫篇
妈妈,记住永远不要孩子
看动画片——和孩子联络感情
学习之前先告诉孩子“为什么”
请你向书道歉
不要轻易说“不知道”
分享——应该教会孩子的美德
结束曲——重新演绎小鑫的固执
妈妈回馈
陈园长语录
……
下篇 不可不知的9种新锐教育理论
作者介绍
陈钰,四川大学心理学硕士,成都交大经济管理学院EMBA,曾任成都市知名幼稚园园长,成都市知名儿童英语学校校长,成都知名亲子园创始人,现任成都市童童童教育咨询公司总经理,童童童亲子园园长。 从事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研究达16年。将美国杜曼博士的婴幼儿潜能开发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育儿的书籍,我最近读完后深有感触。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接地气地记录了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过程。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像朋友间的闲谈,让人感觉非常亲切。比如,书中提到处理孩子拖拉磨蹭问题时,她并没有直接批评孩子,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时间胶囊”的小游戏,把枯燥的规矩变成了一个充满期待的探险。这种将教育技巧融入生活场景的描写,让我立刻就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操作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我知道该怎么做”的层面。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特征的剖析也相当精准,尤其对青春期前期的敏感期把握得恰到好处,让我对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冲突。全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既有深入的案例分析,也有轻松的感悟总结,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像是在参加一场高质量的家长课堂,收获满满,非常实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按部就班,更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游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灵活的“情境应对工具箱”。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没有一套方案适用于所有孩子,关键在于观察和变通。书中用大量篇幅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A法和B法——针对同一种行为问题,然后深入分析了为什么在特定情境下,A法优于B法。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分析判断能力。我发现,读完之后,我不再是简单地模仿书中的句子,而是学会了“拆解”问题背后的核心需求。例如,当孩子因为争抢玩具而发脾气时,我能迅速在脑海中闪过几种处理路径,并根据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即时选择了最恰当的介入方式。这套训练体系,培养的不是一个“听话的读者”,而是一个更具洞察力的家长,这种能力上的飞跃,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一次心与心的深度对话。作者的笔触温暖而坚定,她对孩子的爱意是毫不掩饰的,但这种爱绝不是溺爱,而是建立在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引导。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赋权”的部分。作者记录了如何逐步将选择权交还给孩子,哪怕这个选择的结果可能是“失败”的。她没有急于为孩子铺平道路,而是鼓励孩子去面对挫折,并提供安全的“着陆垫”。比如,在涉及孩子学业规划时,她没有替孩子做决定,而是引导孩子列出利弊,承担后果,最终让孩子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这种“放手”的艺术,对我们这些习惯了“包办一切”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驱动力和自我效能感,而不是单纯追求眼前的成绩或乖巧。这种长远的教育视角,让我的育儿观有了质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真正诠释了“因材施教”的复杂性与必要性。作者在书中展示了她如何面对那些“难搞”的孩子——那些被学校贴上标签、被其他老师放弃的孩子。她没有使用任何“神奇咒语”,而是用近乎侦探般的细致和耐心,去探寻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可能是生理上的不适,可能是家庭关系的微小裂痕,甚至是某次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她详细记录了她如何花数周时间仅仅是去“倾听”一个孩子,直到孩子终于敞开心扉。这种对“慢艺术”的坚持,在当今追求效率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意识到,有效的教育往往需要时间来发酵,它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快速解决问题”,而在于教你如何“有质量地陪伴成长”,这才是对孩子未来人生最大的投资。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它没有刻意去粉饰太平,而是坦诚地展现了教育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挫折和反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个难题时,所流露出的那种近乎自嘲的幽默感。比如,她提到自己有一次在辅导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时,差点被孩子的“无厘头”问题绕进去,最终是如何通过一次深呼吸和调整心态才重新找回主导权的过程。这种“英雄也会失足”的描写,极大地缓解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焦虑——原来即便是专家也会遇到瓶颈,关键在于如何自我调整。书中对于“正面管教”的实践描述尤为细致,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鼓励”,而是具体到鼓励的措辞、眼神接触的时机,甚至是如何在孩子犯错后,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而不产生怨恨。这些微小的细节构筑了高效沟通的桥梁,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平时对孩子“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感觉像经历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反思和技能升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