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齣版瞭《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係列論著之一。為瞭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近幾年的中文互聯網上,最引戰的話題或許是和“民族主義”有關的一切詞語瞭。葛兆光先生的這部作品,再次厘清瞭曆史上“中國”概念,厘清內與外的關係,並建議打破刻舟求劍式的“邊疆史”“民族史”兩分法。高屋建瓴猶是。 曆史學傢是診病因的大夫,但不是開藥方的醫生。葛先生在厘清“曆史中國”觀念的同時,相當謹慎的避開瞭所謂“現實意義”的提法。 可正是他寫的這本病曆,給現在的一些“新儒學”研究者,一些喬裝的“世界主義者”去掉瞭僞麵目,不僅反對虛無主義,更對野心十足的新民族主義敲響警鍾,可謂一部力透紙背的批判作品,或許這就是曆史的現實警惕意義吧。 許倬雲,葛兆光二位先生在有關民族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著作,有機會一定要讀全咯。
評分##浙江圖書館。師大第一版平裝封麵很牛逼,拆下來展開是一整幅圖。我買已經是第二版瞭,可惜。浙江圖書館的是精裝。秦漢以來的中國定瞭內,有疆域沒疆界,外是小國是異族。第五章清朝的內外,漢化殖民討論。還是你看曆史就要在曆史當時看,彆有瞭現代眼光就瞎聯係。本來想知道曆代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不牛逼的,這在日本時候一位韓國????????老師總跟我討論的話題,原來他們在外看中國的內早就跟我們不一樣瞭。
評分對“新清史”的評價很清晰,有理有據。另外,讀之前從未對“新儒傢”的天下觀有什麼瞭解,讀後纔覺得這本書中清醒和理性難得可貴
評分##論文成書,百來頁的小書。主題就是書名,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殖民和漢化,葛老師的觀點好像是過去中國與周邊的大融閤中,兩者一半一半。書中附錄一篇文章談天下,與一帶一路政策有些關聯,也有啓發。上月讀許倬雲老師的 說中國,感覺許老師在美國,對天朝的期許要積極一些,而葛老師偏懷疑一些。葛老師偏學術,讀起來很舒服,也較放心去相信。許老師較宏大,讀瞭總讓人抱有期待。兩本書都成書2015年左右。結閤過去幾年的現實,還是葛老師懷疑的對。
評分##這本書是作者最近幾本著作的延續,梳理瞭中國曆史上形成、“內”與“外”的變動不居,時刻提醒讀者不能用當下的民族主義與國傢觀念去衡量甚至是扭麯曆史的實際情況。有對現在將公羊學的“天下”觀念應用於實際政治予以曆史的澄清。我覺得對“漢化”、“殖民”、“帝國”、“中國”、“天下”概念的迴應是作者對熱點的一個迴應,對現在盲目的亂用曆史語匯並不顧及語匯發生的曆史環境和本來意義的擔憂,也包含著對曆史的屈辱、盲目的自大、烏托邦的遐想的一點“曆史的提醒”,對架空的“哲學史傢”的迴應。但我覺得這本書要是和《宅茲中國》《何為中國》這些書刪去重復匯成一本就更加有分量與價值,三本書的問題雖然是步步推進,但是分開來就略顯單薄。葛兆光是文獻學底子的曆史學者,所以我對他書中的引用和注釋都十分注意,並不覺得有堆砌排列之嫌。
評分##本書認為,“中國”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又是一個文化概念。前者作為古代國傢,邊界是變動不居的,其“內”與“外”是隨著曆史變遷而相互轉變的。後者則是一個由秦漢時期奠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區域,所形成的文化共同體,穩定且持續,與前者時常存在差異與矛盾之處。正因為曆史中國的“內”與“外”沒有固定的邊界,給中國的現代國傢轉型敘事帶來瞭種種問題。例如,如何界定中國曆史上民族戰爭或衝突的性質問題,如何界定中國的曆史疆域問題等等。作者的看法是,依據曆史的實際來論述這些問題,不能削古代之足,適今日之履。作者以學界對清朝是否“漢化”,是否是“殖民主義”,是否為“帝國”的爭論為例,重申瞭應以曆史實際為前提,對中國及其周邊進行研究的觀點。附錄部分,批評學界流行的中國主導國際秩序的“天下主義”,現實關懷強烈。
評分##這本書是作者最近幾本著作的延續,梳理瞭中國曆史上形成、“內”與“外”的變動不居,時刻提醒讀者不能用當下的民族主義與國傢觀念去衡量甚至是扭麯曆史的實際情況。有對現在將公羊學的“天下”觀念應用於實際政治予以曆史的澄清。我覺得對“漢化”、“殖民”、“帝國”、“中國”、“天下”概念的迴應是作者對熱點的一個迴應,對現在盲目的亂用曆史語匯並不顧及語匯發生的曆史環境和本來意義的擔憂,也包含著對曆史的屈辱、盲目的自大、烏托邦的遐想的一點“曆史的提醒”,對架空的“哲學史傢”的迴應。但我覺得這本書要是和《宅茲中國》《何為中國》這些書刪去重復匯成一本就更加有分量與價值,三本書的問題雖然是步步推進,但是分開來就略顯單薄。葛兆光是文獻學底子的曆史學者,所以我對他書中的引用和注釋都十分注意,並不覺得有堆砌排列之嫌。
評分##跳讀的一本書,畢竟內容上與《宅茲中國》有重閤,觀點也較為一脈相承,或者說,這是對後者關於“中國與周邊”章節的拓展與延伸。不過透過這沉甸甸的繁體字讀曆史,還真有一份厚重感。
評分##浙江圖書館。師大第一版平裝封麵很牛逼,拆下來展開是一整幅圖。我買已經是第二版瞭,可惜。浙江圖書館的是精裝。秦漢以來的中國定瞭內,有疆域沒疆界,外是小國是異族。第五章清朝的內外,漢化殖民討論。還是你看曆史就要在曆史當時看,彆有瞭現代眼光就瞎聯係。本來想知道曆代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不牛逼的,這在日本時候一位韓國????????老師總跟我討論的話題,原來他們在外看中國的內早就跟我們不一樣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