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美的教育*简单 | ||
| 作者: | 尹建莉 著; 郑建华 编 | 开本: | 16开 |
| 原*: | 38.00 | 页数: | 375 |
| 现价: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
| ISBN号: | 9787506374811 | 印刷时间: | 2014-07-01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内容提要尹建莉的第二部家庭教育著作,在内容方面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列。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更多的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
部分目录
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潜台词是*重要的台词
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
唠叨是把小刀子
“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求完美是*不完美的做法
永远正确的家长*失败
“隔代抚养”隔开生命间的联结
反自然的往往是有问题的
幼儿园*重要的条件是老师
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如何解决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问题
如何培养好习惯
开提意见会
精彩导读给孩子一面涂鸦墙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辩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到处乱画几乎是一种必然。
我女儿圆圆在两岁左右发现了笔的奇妙后,就兴致勃勃地往她所有能接触到的东西上乱画。奇怪的小人儿和线条开始是落在童话书上,然后就上了我和他爸爸的书、日记本及我们的影集。我们当然也给她白纸,让她尽量画在纸上,但她似乎不愿受此约束。既然管不了,我们就一般不管她,实在不能让她乱画的东西,就放起来,不让她接触到。她后来还往家具上画,我们告诉她不可以这样,并赶快把家具擦干净了,有的擦不干净,也不会因此责骂她。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换个想法,把她的破坏看成是可爱的创作,想着等她长大了,如果这些家具还用着,正好可以让她看到她小时候多么淘气。
后来,圆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画在墙上发生了兴趣,开始我们有些心疼白白的墙被她画得乱七八糟,就在墙上贴了很大的白纸,告诉她画在白纸上。但很快发现她真正的兴趣除了在“画画”上,更是在“画在墙上”。这个小家伙表面听我们的话,背地里总是偷偷越出纸界,在墙上落下笔墨,仿佛是一种挑衅。意识到她的兴趣后,我们赶快修正自己的想法,不但没批评她,反而饶有兴致地欣赏她在墙面上的“创作”,我还故意对她爸爸说,难怪古人要画壁画,原来画在墙面上的东西和画在纸上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圆圆看我们不在意她的破坏行为,又往墙上画几次,不再有兴趣。而我们的心态放平了,确实也越来越能看出她的涂鸦之美了。
到她小学一年级时,我们换了一个新房子,很精心地装修过,雪白的墙壁似乎又刺激了圆圆的绘画兴趣,搬家时,她表示出很想在这上面画些什么。我和她爸爸就决定空出一面墙,不摆放家具,专门给她涂鸦。圆圆一听高兴极了,立即拿出一盒彩笔创作起来。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很听她的话,所以已是小学生的圆圆也学会了“听话”,我们要求她只画在这一面墙上,不要乱画到别处,她答应了,也能做到。当时她有几个同学经常喜欢放学后来我家玩一会儿,小姑娘们第*次来我家看到涂鸦墙时,总是吃惊;当她们知道自己也可以像圆圆那样随意往这墙上画或往上粘贴东西时,更是惊喜,往往会立即行动起来。到圆圆小学毕业时,这面墙已是非常丰富了。不少到我家的人看到这面墙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用心装修的房子,怎么舍得让孩子把一面墙弄成那样子?我总是开玩笑回答说,这是一堵艺术墙啊,多好看。
我说的是真心话,我越来越意识到,儿童都是绘画天才,也是创意天才。在他们拿着一支笔,恣意涂画时,其实是在启动自己的艺术才华。我经常在端详一些儿童画时心生感动,那种真诚、朴素和表达上的自由洒脱,是任何人教不出来、任何技巧难以到达的境界。如果你真的能用心去看一幅孩子的画,就一定不会把孩子在墙面上的创作看成破坏。我由衷地喜欢家中这面墙,摆一组家具或挂两张字画难道就能比圆圆和小朋友们画上去的公主、王子或不知所云的线条、各种颜色的贴纸更美更动人吗?
一面墙的光洁值多少钱?即使你不喜欢孩子乱涂乱画,也可以“忍痛割爱”,把这份自由和快乐送给孩子,过几年把墙重新修整一下不就行了。而孩子回报你的,往往是无法以价钱衡量的才华和丰沛的情感。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的答案是: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我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
因为成人常常受制于经验和常识的束缚,自己如果不是想象力丰富的人,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其实非常有限。卖菜的小贩可以称出一筐土豆的重量,但他不相信有人会称出地球的重量,他的常识中,称重只有一杆秤。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能算出地球重量的人,*好不要把他的思维早早地固定到秤杆上。减少干涉,才能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
儿童本身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到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能那样做之类的限制,并且他早早地接触了书籍,能从书籍这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现实以外的世界,那么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发展。大约在圆圆四、五岁时,我给她买了一套《恐龙》,通过那套书圆圆了解到,恐龙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是地球的主宰,后来因故灭绝,现在只能从博物馆看到它们的化石。圆圆有一天又翻看这本书,突然问我,“妈妈,以后是不是就该有本《人》书了?”我乍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就明白了。是啊,现在人是地球主宰,谁能保证亿万年后,“人”不是另一种文明生物谈论到的遥远的“恐龙”呢?有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十分相信这句话,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力量,必须在幼儿期萌发,茁壮,否则就会萎缩。
圆圆大约4岁时,有一天在茶几上摆弄一根鞋带,她把鞋带中间绕个大圆,两头在圆的两侧直垂下来,像一个梳着直披肩发的头像,她说这是妈妈。我一看,真的很像,表示出惊喜。她接着用这根鞋带摆出了蝴蝶结、小豆苗、大蟒蛇、蜜蜂、剪子、带把的汽球等等,甚至摆出了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圆圆,都十分传神。因为当时没有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我就找张纸,把她摆出来的造型都画下来。后来,几乎所有看到这张纸的人都会为圆圆的造型能力惊叹。这当然首先是圆圆的天赋所在,但我们作为家长,至少没有压抑和破坏她这份天赋。
几乎每个孩子都带着某种天赋和偏好出生,“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并非倡导孩子满家乱画,这里想强调的是:不要阻止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它价值千金。家长为此付出的不过是一点时间、一点金钱和一点耐心。假如孩子在自己家中活得缩手缩脚,经常为一些无心之过遭到责骂,家庭就没有为他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墙面可以修旧如新,损失的钱可以赚回来,孩子的爱好和创造力掐灭了,可能永远无法重新燃烧。
检验你的孩子在家中是否获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为他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的空间,这里有一道简单的自我测验题:当孩子不小心闯了祸,如打了杯子或碰翻电脑,他的第*个反应是为那损坏的东西而难过,出现内疚情绪;还是急于看你的脸色,出现辩解的行为?
有位家长说她很用心教育孩子,可是2岁的孩子特别不听话,总是什么都要乱动,不让动就大哭,她每天为此和孩子发生好多次冲突,感觉很抓狂。
也许这位家长理想中的孩子应该除了玩具什么都不乱动,要动也会提前征求家长意见。天下有这样的孩子吗?那么家长所谓的教育就是每天对孩子说许多的“不许”,并和孩子发生许多次冲突。可这是“教育”吗?如果她知道我女儿圆圆小时候不仅是什么都喜欢动一动,还经常搞破坏,是否会大吃一惊?
大约也是圆圆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只有我和她在家。我当时忙着干自己的事,圆圆似乎在我的梳妆台那边玩,感觉她很安静,就没去关照她。过一会儿,忽然听见圆圆说“呀,不好吃”。跑过去看,发现她两只小手、脸蛋上都是白白的东西。我在一瞬间被吓一条,马上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刚买了一瓶面霜,全被这小家伙抓出来,抹到脸上、镜子上,而且嘴里也有!可能是我的样子把圆圆吓着了,她脸上一瞬间浮起害怕的表情。我赶快笑着对她说,“没事,别动,妈妈给你拍张照片!”抓起手边相机给她拍了照,然后开始清理。我先用白纱布擦她嘴里的油,一边擦一边问她,“宝宝是不是闻着这个很香,以为很好吃,就吃了一口?”她点头。我问她好吃吗,她摇摇头说不好。我笑笑,对她说,嗯,这个不是吃的东西,不好吃,也不能吃,只能往脸上搽。然后又告诉她,再香的东西,如果不是吃的,都不能往嘴里放。圆圆忽闪着眼睛,在认真听我的话,看样子她听懂了。我一边给她洗脸洗手,一边又对她说,“你把油擦到脸上是对的,不过擦得太多了,你有没有注意到妈妈每天给自己和小圆圆用擦脸油时,都是只用一点点?”我给她用毛巾擦干净脸和小手后,从她的儿童霜中沾一点油出来,让圆圆看看手指上的量,然后涂到她的脸蛋上。一边涂一边告诉她,每次洗过脸,用这一点点就够了,不需要太多。圆圆乖乖地让我涂油,听我给她讲这些,很配合很满意的样子,洗过脸后,蹦蹦跳跳玩去了,以后再也没破坏过我的任何一瓶面霜。
后来,我的一位邻居看到我给圆圆拍的那张照片,听我讲的故事后,感叹地说“你真是好脾气,要是我,得骂她一顿。一瓶油就这样糟蹋了!”邻居的想法可能有一定代表性,不过我觉得遇到这类事情发不发火,和“脾气”无关,其实和对事情的认识有关。
如果家长看到这种“破坏”的潜在价值,知道孩子的自尊比一瓶面霜更重要,知道一次大胆的尝试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常识和探索的兴趣,就会知道一瓶面霜被孩子破坏了,有可能比它擦到脸上更有价值——这样想的话,心中还会有不快,还会发脾气吗?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这本书的装帧精美,从纸张的质感到油墨的色彩,都体现出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重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之前对“最简单”的教育方法一直持怀疑态度,总觉得教育不应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复杂的技巧和策略。然而,书名中的这份自信和坦诚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仿佛在告诉我,真正的教育智慧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真理之中。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它的章节,看看作者是如何解构那些复杂的教育难题,并将之还原为孩子最自然、最本真的需求。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中,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提供解药的。希望它能帮助我卸下那些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回归到最纯粹的爱与陪伴的本质上去。
评分收到包裹时,我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书本传递出的那股沉静的力量。我一直坚信,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一个完整、独立、内心丰盈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工具化的“优秀人才”。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击中了我的核心关切点。我正在寻找的不是一套教条,而是一套能够让我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哲学体系。我尤其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点的。比如,在强调自由和个性的同时,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必要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翻开扉页,那种淡淡的墨香,似乎就在诉说着这本书里蕴含的、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书架上那本可以随时翻阅、每次都能获得新启发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教育界一直享有盛誉,她的观点总是那么富有穿透力,直指问题的核心。我购买它的主要动机,是希望能够从她对“简单”的诠释中,找到对抗过度干预、过度规划的教育模式的力量。现代教育常常把“简单”等同于“粗糙”,但这本书似乎在挑战这一认知,让我相信真正的简单蕴含着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我期待的不仅仅是育儿技巧,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充满信任和尊重的家庭氛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那种温和而坚定的气质,正是我希望带给孩子的那种教育感觉。我计划在一个安静的周末,彻底沉浸其中,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而重大的教育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吸引力,那种朴实无华中透露着智慧的光芒,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传达的教育理念的深度。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平衡孩子的天性和教育的需求,读了很多市面上的育儿书籍,但总觉得有些理论太过空泛,不够接地气。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很舒服,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充满爱心的长辈在与你分享她最真挚的感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个体成长的尊重,这在我看来,是所有教育的基石。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找到一些能立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又能深远影响孩子一生的实践方法。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的这本书,她告诉我,这本书改变了她对“好妈妈”的定义。作为一个正在摸索教育路径的家长,我深知“好”的标准在不断变化,社会期望与个人能力之间的拉扯常常让人感到筋疲力尽。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让我能够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动摇。我注意到书名中提到了“姊妹篇”,这让我对作者一贯的教育哲学有了更高的期待,想看看她是否在既有的深刻洞察上,又有了哪些新的拓展和深化。我更关注的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护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受侵蚀,如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感受美的能力。这本书的厚度适中,看起来内容会非常扎实,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上的空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