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作為奧地利作傢茨威格的遺世之作,寫於他臨終前被流放巴西的最後幾年。作者在本書中用雋永的語言記錄瞭自己的生平,跨越世紀,詳盡地記敘自己親身經曆的社會事件,歐洲“黃金”時代的文化藝術氛圍,一戰前夕到二戰爆發的動蕩不安,以及在不同時期所結交的曆史人物,同時穿插瞭不同時期的名人軼事。
##歌舞升平後的絕望延續至今,變成瞭歌舞升平的絕望。
評分##文筆工整
評分##這是茨威格的半自傳作品,他創作這本書的目的不是為瞭展示自己的生平,而是藉自己的經曆展示那個時代。一戰前的奧地利人身處一個技術發達、公民權利擴大、生活穩定的黃金時代,且認為一切會天長地久。事實證明,曆史會驟然倒退,世界會不停下墜。當茨威格深信歐洲人在深入融閤的時候,一戰、二戰帶來瞭仇恨和分裂。文學不再可靠,詩人成瞭為戰爭歌功頌德的先鋒;藝術受到阻隔,藝術傢因猶太裔的身份被驅逐;人與人的關係被拆毀,朋友們因不同意識形態而離散。茨威格還在創作,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然而前半生的作品已被禁止,二戰的罪惡不知何時終結。在60多歲的時候,他已然成為一個心事重重的老人。在無望中,他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他留給朋友們的寄語是:“願他們在漫長的黑夜之後還能見到朝霞!而我,一個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他們而去瞭。”
評分##“戰爭是殺戮人的工具,但人們卻以勝利的號角和鍾聲歡呼勝利的時刻 昨日” 昨日的世界,好像總是那麼美好,或者說每個新的世紀的開始,總是那麼美好嗎? 21世紀的開始,也像20世紀的開始那樣一切欣欣嚮榮,所有的人都以為世界會變成地球村,就如茨威格所想的歐洲成為一個和諧而統一的整體一樣。但人們,又突然地充滿瞭互相的仇恨和敵視。 經曆過美好的和諧的世界,總會在變壞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懷念那些美好的昨天
評分##感覺大師實在是大師,雖然描述繁復但是隻給人利落的感覺,後勁比較足,就是你讀完幾天以後還是在想他們那個時候的情景。一戰二戰是我沒有經曆過的,但譬如坐在戰時的馬車上東奔西跑,或者是在歐洲的心髒尋得一處僻靜居所,都讓人心生嚮往。 更彆說茨威格的那些朋友,哪一個不是為後代傳頌的大師。羅曼羅蘭的堅毅,也從他的描述中有棱有角。我想想自己真的很少去深入的讀一些人物傳記,但這本書又讓我關聯著去想瞭解希特勒,納粹組織,已經下瞭1924,希望也可以盡快看完吧。 ps.新星齣版社的精裝版裝幀真的舒服,除瞭排版字有些太密,並且是個16開本的大書捧久瞭有些纍,但是這本書確實值得收藏。
評分##對於茨威格小說的印象是充滿焦慮和矛盾,仿佛要專門作一副人類的無助和可憐的速寫,而這些又都是可以避免的自作自受,在欺騙自己和外部後無法逃避的災難。這位以作傳聞名的博學的大師,將其所有的創作的動力描述為好奇心所使,但那隻是科學藝術的肇始,茨威格的博識離不開非凡的努力和友誼的滋養,他的身邊大師雲集,透過他亦能感受締造者們的風采。這本書有著強烈的戰爭的陰影,和平時代的人極難體認,關於戰爭和曆史,自是有另一番邏輯在裏麵,亦不是本書重點討論的內容;然而個人在時代更迭中的敏銳感受,得以讓一位有著齣眾文筆和廣闊視野的作傢再現,為不同的讀者帶來所需的精神力量或者幾分啓示,這便是過往與如今的交匯吧。
評分##昨日的世界》讀罷掩捲而思,三十三萬字,每一個字都有著其份量,一時韆頭萬緒卻又一時無語,此時心恍若體會什麼叫——情到深處,惟剩沉默。隻感正如茨威格因無奈乘坐列車越過邊界,離開祖國,告彆住瞭20年的薩爾茨堡時的心情——知道身後盡是塵土和灰燼,由它們凝結成像鹽塊一樣苦澀的曆史。
評分##翻譯編校扣一星。
評分##茨威格真的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作傢。這個譯本也相當不錯,作者寫作時對於他心目中的歐洲傢園,不同時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所展現齣來的情感,基本上可以完整地通過書頁傳遞。非常喜歡他的簡潔有力的寫作風格。而他可以在紛亂世界獨善其身,保持個人信念的毅力也讓我非常敬佩。最有意思的是他和斯特勞斯閤作的歌劇上演的事件描寫。突然有種“頑童”的感覺。看完也的確是對世界大戰之前的歐洲有瞭一定的瞭解,而對於理解現在的歐洲,也是有瞭一定的幫助。但是曆史車輪是不會因為某個黃金時代特彆美好而停下腳步的。我們也隻能順應曆史的潮流,做好自己罷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