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通过对多名纳粹子女的深度访谈,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战后纳粹家庭的真实状况以及纳粹子女的内心世界。通过纳粹子女自己的语言,深入探讨了带着“原罪”出生的他们,如何面对沉默的父母,如何接受知道真相的自己,如何看待上一代的罪恶,以及如何在与父母价值观相悖的现实世界中生存。
##看了很多和二战有关的文学作品,大都直指受害者,或是施害者的挣扎或残暴,将目光投向施害者的子女,这是第一次看。因父母的缄口不言,这些孩子只能从大众传播和自己的臆想中去猜测父母在战时的所作所为,而新时代的教育又将父母抛向了他们的对立面,于是怀疑与愤恨滋生,却迟迟无人问津。无论是替父忏悔,还是坚持相信,这些孩子并不“生而有罪”,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之一。书不难读,一天就能看完,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评分##我觉得那个接受电话采访的家伙没有错,哦不我不是新纳粹,我只是觉得他没错以及为什么要在电话里面这样逼问一个可怜的无辜人?如果作者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正义和新德国人基石的话,我恕难从命。还有那些拥抱左派以及犹太文化的德国年轻人,我也感觉到一些不妙。凡事过激了总是问题很大。
评分##国家社会主义变成了民族社会主义
评分##2017年已读107:作为纳粹集中营犹太人后裔的作者,对战后一代纳粹子女的访谈。在这些访谈中,从一出生就被打上罪恶烙印的纳粹子女,与将自己视为命运的受害者、战争的牺牲品,而非灾难的制造者、残暴的刽子手的父母,形成一种紧张的对峙。这些在第三帝国崩溃后成长起来的子女,如何面对曾经行凶作恶、如今以谎言、沉默与欺瞒来应对自己的父母,也同样折射出他们如何看待自身“生而有罪”的血统,如何带着耻辱与秘密生活。在这其中,有人将父母视为英雄,为其抗辩;有人将父母看作被历史裹挟的普通人,为其叫屈;而最痛苦的是那些夹缠在徘徊不去的法西斯家庭中的孩子,从未见识过父母辉煌的他们却成了父母战后的牺牲品,背负着父母的罪恶,在与其决裂的过程中艰难新生 ,“父辈制造了这一切,我们只能面对这种命运。但或许,它也是一次机会”。
评分##另一个反思第三帝国和战后德国的角度,子女对纳粹父母的观感各有不同,他们或愤怒或宽容或深刻反思或分道扬镳,相对于犹太人及子女,纳粹子女实际也深受纳粹其害,却以一种更隐性的方式,让人既容易忽略、又难以光明正大地表达同情。姐弟对谈最让人动容;电话采访一章,对作者的采访方式不大认同
评分##3.5,新视角
评分##铸就历史的不止是参与者,还有受其影响的后人。读访谈如啖生肉,以最直接的方式体会感情的肌理与滋味。
评分##太急功近利,每章都可以发展成特别详尽的故事,都放掉了、、
评分##另一个反思第三帝国和战后德国的角度,子女对纳粹父母的观感各有不同,他们或愤怒或宽容或深刻反思或分道扬镳,相对于犹太人及子女,纳粹子女实际也深受纳粹其害,却以一种更隐性的方式,让人既容易忽略、又难以光明正大地表达同情。姐弟对谈最让人动容;电话采访一章,对作者的采访方式不大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