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玩积木机器人

与孩子一起玩积木机器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锴之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STEAM教育
  • 积木机器人
  • 儿童编程
  • 动手能力
  • 益智玩具
  • 科学启蒙
  • 早期教育
  • 创造力
  • 亲子互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灌云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9562
商品编码:26943473730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这是米小丁和米爸爸合作撰写的*本书。这本书用米小丁和米爸爸对话的形式给大家详细介绍了米兔积木机器人的特点、如何搭建机械结构,以及怎样用手机给积木机器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这本书适合4岁以上的儿童和成年人阅读,读者年龄没有上限。你可以把这本书D作米兔积木机器人的说明书、工具书,也可以把它D作一本积木机器人的搭建和编程教材。我们希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书中有所收获,能让它帮你打开机器人SJ的大门。

目录
目 录 D一节 不期而遇,米兔到家 1 知识点回顾 12 思考与练习 12 学习日记 13 D二节 庖丁解牛,认识零件 15 知识点回顾 32 思考与练习 32 学习日记 33 D三节 匠心D具,动力机械原理 35 知识点回顾 56 思考与练习 56 学习日记 57 D四节 秀外慧中,机器人的大脑——主控目 录
D一节 不期而遇,米兔到家 1
知识点回顾 12
思考与练习 12
学习日记 13
D二节 庖丁解牛,认识零件 15
知识点回顾 32
思考与练习 32
学习日记 33
D三节 匠心D具,动力机械原理 35
知识点回顾 56
思考与练习 56
学习日记 57
D四节 秀外慧中,机器人的大脑——主控
模块 59
知识点回顾 70
思考与练习 70
学习日记 71
D五节 得心应手,认识App 73
知识点回顾 98
思考与练习 98
学习日记 99
D六节 聚沙成塔,像搭积木一样编程 101
知识点回顾 114
思考与练习 114
学习日记 115
D七节 起于累土,常量、变量、运算符
和表达式 117
知识点回顾 134
思考与练习 134
学习日记 135
D八节 闻鸡起舞,音乐和动作控制语句 137
知识点回顾 154
思考与练习 154
学习日记 155
D九节 叠见层出,循环语句 157
知识点回顾 166
思考与练习 166
学习日记 167
D十节 多谋善断,分支语句 169
知识点回顾 176
思考与练习 176
学习日记 177
D十一节 时不我待,计时传感器 179
知识点回顾 186
思考与练习 186
学习日记 187
D十二节 明察秋毫,姿态传感器 189
知识点回顾 198
思考与练习 198
学习日记 199
D十三节 慧眼D具,颜色传感器 201
知识点回顾 214
思考与练习 214
学习日记 215
D十四节 芯芯相印,调用手机传感器 217
知识点回顾 224
思考与练习 224
学习日记 225 显示全部信息

探索创意的无限可能:积木的奇妙世界 这本《与孩子一起玩积木机器人》并非一本单纯的玩具说明书,更不是枯燥的技术手册。它是一扇通往无限创意与亲子互动乐园的大门,邀请您和孩子一同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与动手实践的奇妙世界。我们相信,通过最简单、最直观的积木,孩子们不仅能学习到基础的工程原理、逻辑思维,更能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在共同搭建的过程中,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情感。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将学习过程融入到充满乐趣的游戏之中。每一页,每一个搭建步骤,都充满了探索的惊喜,每一个完成的作品,都凝聚着父母与孩子共同的智慧与汗水。本书并非直接教授如何搭建“机器人”,而是引导读者从最基础的积木块出发,逐步建立起对结构、机械运动、以及简单编程概念的认知。我们的目标是点燃孩子对创造的热情,让他们成为自己想法的实现者,而非被动接受信息的旁观者。 积木的魅力:超越简单的堆砌 积木,这种看似简单的玩具,却蕴含着无穷的潜力。它们是形状、颜色、尺寸的集合,但当双手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时,便能幻化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在《与孩子一起玩积木机器人》中,我们首先将带领读者重新认识积木的魅力。我们将从最基础的连接方式讲起,比如如何稳固地搭建一个基础平台,如何运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来构建支撑结构,如何利用齿轮和连杆实现简单的机械运动。 本书的搭建过程,并非是照搬图纸的复制粘贴。我们鼓励读者在每一个阶段都停下来思考:“我还可以怎么做?”、“怎样能让它更坚固?”、“如果我加入这个零件,它会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在搭建一个简单的“行走机构”时,我们不会直接给出最终的成品图。我们会先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让一个结构能够前后移动。可能孩子会尝试用轮子,这是最直接的想法。但当轮子无法满足要求时,我们就会引出“腿部”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导思考,如何让“腿部”能够交替运动,模拟行走的姿态。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接触到“平衡”、“重心”、“力学传递”等概念,但这些概念的出现,都源于他们自己想要解决问题的驱动,而非被强加的理论。 逻辑思维的启蒙:从搭建到“智能”的初步认知 积木搭建不仅仅是手部的运动,更是思维的训练。本书将把逻辑思维的培养融入到每一次搭建体验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挑战,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逻辑的严谨性。 比如,在搭建一个可以“搬运”小物件的“手臂”时,我们会引导孩子思考:手臂需要如何向上抬起?如何向前伸出?如何抓住物体?每一次功能的实现,都需要前一步骤的成功作为基础。如果手臂无法抬起,那么伸出和抓取都将无从谈起。这就训练了孩子的“因果关系”和“顺序性”思维。 更进一步,当孩子们开始接触到一些简单的“智能”模块时,比如可以响应声音或光线的传感器,本书会以非常直观和有趣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输入”与“输出”的概念。当传感器接收到某种信号(输入),机器人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输出)。例如,当传感器检测到光线变暗时,机器人可以被设定为自动亮起一个小灯。这个过程,就是最基础的“ if-then ”逻辑的体现。孩子们会通过反复尝试,去调整传感器的灵敏度,去设计灯光亮起的时机,从而理解编程的雏形。 我们不会直接教孩子们编写复杂的代码,而是通过模拟“编程”的思路,让孩子们理解指令的顺序、条件的设置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巡线”的游戏,让孩子思考,当机器人检测到黑线时,应该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如果检测到白线呢?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是在学习“条件判断”和“循环”的基本概念。 亲子关系的纽带:共同创造的宝贵时光 《与孩子一起玩积木机器人》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共同学习与成长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与孩子并肩作战的“玩伴”和“伙伴”。 想象一下,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你和孩子围坐在一起,面前是五颜六色的积木。你们一起讨论一个项目的创意,一起构思搭建方案,一起解决遇到的难题。当第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成功运转起来时,你们会一起欢呼雀跃;当搭建过程中遇到瓶颈,你们会一起思考对策,互相鼓励。这些宝贵的时光,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升华。 书中设计的每一个项目,都考虑到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参与度。有的项目可以由年幼的孩子独立完成基础搭建,家长则在一旁提供指导和帮助;有的项目则需要更复杂的逻辑和精密的配合,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我们鼓励家长在搭建过程中,多问孩子“为什么”,多听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的想法看似不切实际,也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将想法转化为可行的方案。 本书强调的“玩”并非是漫无目的的瞎玩,而是带着目标和探索精神的“深度游戏”。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将孩子的游戏行为转化为有益的学习体验。例如,孩子搭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城堡”,家长可以引导他思考:“为什么它会歪呢?是不是支撑不够稳固?我们能不能用一些特殊的积木来加固它?” 这种引导,不仅能帮助孩子提高搭建技巧,更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无限可能:不止于积木 《与孩子一起玩积木机器人》所传达的精神,远远超出了积木本身。它所激发的是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勇气。 通过积木,孩子们可以搭建出他们想象中的任何东西:一辆会动的汽车,一只会跳舞的小鸟,一个可以自动开门的“秘密基地”。当他们实现这些想法时,内心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的兴趣。 本书希望传递的是一种“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它证明了,学习并非一定要坐在教室里,也不是非要面对枯燥的书本。当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当孩子们能够亲手实践,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与孩子一起玩积木机器人》是一本为所有热爱生活、渴望与孩子共同成长、并希望点燃孩子心中创造火种的家庭量身打造的书。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一个通往更广阔的创意世界,以及更深厚的亲子情谊的起点。翻开这本书,就意味着开启一段充满惊喜与收获的旅程,让积木的魔力,在您和孩子的手中,绽放出无限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与孩子一起玩积木机器人》简直是为我这种对科技有点懵,但又渴望跟孩子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家长准备的宝典!我一直觉得编程和机器人离我们家挺远的,总觉得那是天才少年的专属玩具,买回来估计也是我一个人瞎琢磨,孩子提不起兴趣。结果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那种高深莫测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风趣幽默的邻家长辈在手把手教你。从最基础的积木连接原理讲起,配图清晰得让人感动,连我这个动手能力几乎为零的人都能看明白。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一股脑地把复杂的电路图塞给你,而是把枯燥的知识点融入到孩子们最熟悉的“玩耍”场景中去。比如,它会教你如何用几块简单的积木搭建出一个能自己走路的小车,然后引出“齿轮比”的概念,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孩子在兴奋地看着自己的“作品”动起来时,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学习物理和工程学知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人性化,每一步都有详细的“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的应对策略,这简直是救星!我不用再上网搜索那些五花八门的论坛求助了。它让我们家“科技时间”从早先的尴尬僵持,变成了每天最期待的亲子活动。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买过不少针对儿童的机器人启蒙材料,很多都像是给家长“立规矩”的,上来就要求家长必须掌握某种专业术语,或者要求家里的环境必须配备昂贵的工具。但《与孩子一起玩积木机器人》的门槛设置得极其友好。它强调的是“现有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很多我们家原有的积木玩具,只要稍加组合和补充书上推荐的几样基础电子元件(而且这些元件都易于获取且价格亲民),就能开始搭建。这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模式,大大减轻了家长的焦虑感。我最欣赏它在“失败教育”方面的处理。书中没有回避失败,反而把组装过程中元件错位、线路接触不良等常见“翻车现场”清晰地标注出来,并配上幽默的文字引导我们如何像工程师一样去“排查故障”(Troubleshooting)。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至关重要。孩子不再惧怕“做错了”,而是把“错了”看作是通往“对了”的必经之路。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比机器人本身的功能要宝贵得多。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积木机器人的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的渗透性”。我们过去总是在强调“学习”,总是在说“你要学好这个”。但这本书完全是另一种哲学——它让你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STEM核心概念。我记得我们尝试搭建书中一个“自动感应开门”的小装置时,我原本以为需要复杂的传感器编程。结果书中巧妙地利用了机械结构和简单的物理开关,模拟出了“感应”的效果。这个过程让我这个成年人都感到惊叹!它教会了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止一种,而且最优雅的方案往往是最简单、最直观的。而且,这本书的“项目设计”非常贴近日常生活,不像有些教编程的书籍,最终成品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闪烁灯或嗡嗡作响的马达。这里的每一个机器人项目,比如“自动喂食器”、“模仿动物行为的装置”,都具有实际的互动性或趣味性,孩子会更有动力去完成,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创造物真的能“做点什么”。这本书成功地把抽象的编程逻辑和物理原理,具象化成了一块块可触摸、可改变形状的积木,这种学习体验的沉浸感是屏幕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非常温暖的、充满探索欲的基调,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像是和一位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创客一起度过周末下午。它的文字描述精确却不失温度,不会让你感觉是在看一份冰冷的说明书。比如,在介绍如何给机器人编程时,它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代码块,而是先从“你想让机器人做什么”开始提问,引导孩子构建一个“目标导向”的思维框架。然后,它再将这个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可执行的小步骤,并用积木搭建和连接的动作来体现这些步骤。这种“自顶向下”的逻辑设计,对于激发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多次强调了“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而不是家长直接给出答案。有好几次,孩子和我因为对某个机械连接方式的理解不同而发生小争执,但最终我们通过动手试验,共同找到了一个更稳固的解决方案,那种一起解决难题的成就感,让我们的亲子关系都变得更融洽了。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而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组装一个预设的模型。它更像是一个开放式的“创意工具箱”。很多章节在完成基础搭建后,都会留出很大的空间鼓励读者进行“二次开发”。比如,搭建了一个基础的“移动平台”后,作者会抛出问题:“如果你想让它能避开墙壁呢?你还需要增加什么传感器,或者改变现有的机械结构?”这种引导,让孩子从被动接受指令,转变为主动设计解决方案。我儿子在搭建完书中的“仿生机械臂”后,居然自己用多余的积木和书里学到的杠杆原理,给机械臂加装了一个“抓取固定装置”,虽然那个装置看起来有点粗糙,但那种“我能根据需求改变现有设计”的兴奋感是无价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框架,但鼓励所有的“框架外”的想象力。它教会了我们,玩具不该是消耗品,而应是持续迭代、不断进化的创意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