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

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圣凯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序论:中国佛教信仰的表达与转化
——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的视角与研究史
一、“整体佛教”与佛教中国化
二、中国佛教信仰的制度史视角
三、中国佛教信仰的社会史视角
四、中国佛教信仰的文化史视角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佛教忏法的形成
一、道安的僧尼轨范与悔过法
二、南北朝的唱导
三、斋会与悔过
四、六朝礼忏仪的形成
五、陈真观与《梁皇忏》的形成
第二节 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
一、素食传统的经典依据
二、梁武帝以前僧尼素食的传统
三、周颙、沈约的素食思想
四、梁武帝《断酒肉文》的思想
第三节 南北朝佛教的社邑与慈善事业
一、南北朝佛教的社邑
二、南北朝佛教的福田思想
三、南北朝佛教的慈善事业
第四节 南北朝的《法华经》信仰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
二、《思惟略要法》的“法华三昧”观法
三、《普贤观经》的忏悔思想
四、《法华经》信仰的流行情况
五、慧思的《法华经安乐行义》
第五节 南北朝的药师佛、观音信仰和舍利信仰
一、南北朝的药师佛信仰
二、南北朝的观世音信仰
三、南北朝的舍利信仰
第二章 隋唐五代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隋唐佛教的信仰与仪式
一、智与忏法的集大成
二、宗密与《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三、唐代禅宗的忏法
四、道宣与律宗的忏法
五、善导与净土礼赞仪
六、隋唐的药师道场与药师礼忏仪
七、弥勒信仰与弥勒礼忏仪
第二节 隋唐的内道场与舍利信仰
一、内道场的起源
二、杨广的慧日道场、日严寺
三、唐代的内道场
四、隋文帝的舍利信仰
五、唐代诸帝的舍利信仰
第三节 隋唐佛教的社会慈善事业
一、隋代佛教的慈善事业
二、唐代的悲田养病坊
三、唐代寺院的宿房
第四节 唐五代的俗讲与变文
一、唐五代的讲经仪轨
二、唐五代的俗讲
三、唐五代时期的转变与变文
第三章 宋元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宋元佛教徒的信仰与仪轨
一、宋代天台宗的忏法制作与实践
二、宋代华严宗的忏法实践
三、宋元佛教的社邑与净土结社
四、涅槃会与《涅槃礼赞文》
五、水陆法会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节 宋元佛教的慈善事业
一、宋代佛教的社会救济事业
二、宋代佛教的地方公益事业
第三节 宋元佛教的放生习俗
一、放生习俗的渊源
二、宋以前的放生活动
三、宋代放生习俗的流行
第四章 明清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蒋山法会”与明太祖整顿瑜伽教
一、“蒋山法会”的启建与法仪次第
二、明太祖的鬼神宗教观与祭祀“礼”“时”的要求
三、明太祖对经忏佛事的规范与推动
第二节 明清佛教经忏佛事与丛林仪轨
一、明清佛教经忏佛事的流行与混乱
二、明清佛教忏法的制作与完善
三、丛林早晚课诵的修订与流行
四、明清民国对经忏佛事的反思与批判
第三节 明清佛教的慈善事业与放生习俗
一、明清佛教的慈善事业
二、明清佛教的放生习俗
第四节 明清佛教“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
一、“四大名山”出现年代考
二、四大名山的信仰内涵
三、名山信仰的建构与“边地情结”的克服
参考文献
后 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从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的视角,以忏法、素食、慈善、讲经、放生、菩萨信仰、名山信仰等为中心,探讨中国佛教徒的信仰表达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佛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影响,彰显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过程,梳理与呈现佛教信仰中国化的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序论提醒读者跳出佛教思想史的传统叙述,多关注社会史、文化史角度,话是不错,但正文内容主要以忏仪忏法为主,其他如慈善、习俗、互动等有些简略了。 P2同一段里将Spiro译为史拜罗、斯皮罗,没有统一;定义俗讲时,P194“专为世俗在家信徒讲经”,P207“是通俗化的讲经”,前后矛盾了;P233称“中国民俗在二月十五日有寒食节”,有点疑惑,最好再展开论述。(看的16版,不知21版有无增订)

评分

##主要是忏法演变研究

评分

##从序论里能看出作者希望开拓中国佛教信仰研究的新领域,尽可能朝史学界靠拢,但后面每一章节的侧重点基本都在忏法上(这也是本书的亮点)。其余内容几乎都是在概述其他学者的成果,例如素食传统的形成部分即沿用诹访义纯的研究,而从参考文献里可以看到许多中国、日本、欧美学者的一流研究;整体偏向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些论述缺乏史料批判,比如舍利崇拜的传说。大概作者是觉得每个断代的佛教信仰与生活都有其特征,所以内容不一、研究对象无明确划分,看不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呈现的共通性;题名信仰与生活史,可实际却无佛教的日常生活史研究,大量敦煌吐鲁番文献、石刻史料、图像资料均未得到充分利用。

评分

##只看了第一章,略有失望。题名为佛教信仰与生活史,但实际上的内容以忏法居多,生活史,并没有体现出来,而是以高僧名士的佛教活动作为论述生活史的基点,不过也情有可原,就那么些材料,也无法说出天花乱坠的东西。

评分

##看了一部分 铺的面太大

评分

##忏法的源流、变迁、考据讲得非常系统,其他部分相对简略。包括忏法与各历史时期民间的信仰心理变化之关系,似乎着墨不多。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书名有些太过宏大了,更聚焦于事似乎好些。

评分

##忏法为主,面面俱到,作为法师有详尽的整体思路。

评分

##薦讀,可以了解佛教中國化轉變的肌理,特別是人間佛教在義理上的築建。

评分

##薦讀,可以了解佛教中國化轉變的肌理,特別是人間佛教在義理上的築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