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的视角,以忏法、素食、慈善、讲经、放生、菩萨信仰、名山信仰等为中心,探讨中国佛教徒的信仰表达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佛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影响,彰显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过程,梳理与呈现佛教信仰中国化的历程。
##序论提醒读者跳出佛教思想史的传统叙述,多关注社会史、文化史角度,话是不错,但正文内容主要以忏仪忏法为主,其他如慈善、习俗、互动等有些简略了。 P2同一段里将Spiro译为史拜罗、斯皮罗,没有统一;定义俗讲时,P194“专为世俗在家信徒讲经”,P207“是通俗化的讲经”,前后矛盾了;P233称“中国民俗在二月十五日有寒食节”,有点疑惑,最好再展开论述。(看的16版,不知21版有无增订)
评分##主要是忏法演变研究
评分##从序论里能看出作者希望开拓中国佛教信仰研究的新领域,尽可能朝史学界靠拢,但后面每一章节的侧重点基本都在忏法上(这也是本书的亮点)。其余内容几乎都是在概述其他学者的成果,例如素食传统的形成部分即沿用诹访义纯的研究,而从参考文献里可以看到许多中国、日本、欧美学者的一流研究;整体偏向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些论述缺乏史料批判,比如舍利崇拜的传说。大概作者是觉得每个断代的佛教信仰与生活都有其特征,所以内容不一、研究对象无明确划分,看不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呈现的共通性;题名信仰与生活史,可实际却无佛教的日常生活史研究,大量敦煌吐鲁番文献、石刻史料、图像资料均未得到充分利用。
评分##只看了第一章,略有失望。题名为佛教信仰与生活史,但实际上的内容以忏法居多,生活史,并没有体现出来,而是以高僧名士的佛教活动作为论述生活史的基点,不过也情有可原,就那么些材料,也无法说出天花乱坠的东西。
评分##看了一部分 铺的面太大
评分##忏法的源流、变迁、考据讲得非常系统,其他部分相对简略。包括忏法与各历史时期民间的信仰心理变化之关系,似乎着墨不多。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书名有些太过宏大了,更聚焦于事似乎好些。
评分##忏法为主,面面俱到,作为法师有详尽的整体思路。
评分##薦讀,可以了解佛教中國化轉變的肌理,特別是人間佛教在義理上的築建。
评分##薦讀,可以了解佛教中國化轉變的肌理,特別是人間佛教在義理上的築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