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中行走

在设计中行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中一光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用户体验
  • 创新方法
  • 产品设计
  • 服务设计
  • 设计实践
  • 设计之旅
  • 问题解决
  • 创意
  • 人文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州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4677
商品编码:26852877115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
北京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 图字:01-2015-5222号。
显示全部信息

目录
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
2.3 文字设计 065
2.4 图案设计 068
2.5 店铺设计 072
2.6 日本和平面设计 076
2.7 三宅一生·高田贤三·森
   英惠 080
2.8 三个标志 084
2.9 纹样的美学 087
2.10 条纹与色彩 091
2.11 日历的昨天与JT 095
2.12 设计与日本文化 098
2.13 广受GN外HP的日本广告
    和设计 102
D3章 设计的原点 106
3.1 故乡奈良 106
3.2 人造樱花 110
3.3 与红相对的黑白 113
3.4 爵士乐和色彩 116
3.5 我和歌舞伎 120
3.6 一把民族椅 124
3.7 东洲斋写乐的大1绘 127
3.8 我眼中的仁清 130
3.9 在京都俵屋邂逅日本凉 133
3.10 走向“茶美会·然” 136
3.11 俵屋宗达与设计 140
3.12 看见森林的眼睛 144
3.13 屋1;CY =CY上的风景 148
3.14 信贵山缘起 151
3.15 日本画的文学性 154
3.16 后混合文化 157
3.17 设计与繁花 160
后记 163

显示全部信息

《墨痕》 第一部分:尘封的笔触,时代的侧影 《墨痕》并非一本浅显易懂的畅销读物,它是一部历史的沉淀,是一帧帧被时光褪色的影像,是一段段在文献深处低语的往事。它聚焦于一个特殊的群体——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以文字为载体,记录、评论、甚至参与塑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文人墨客。这些“墨痕”,或如惊涛骇浪,激浊扬清;或如涓涓细流,温润人心;或如烈焰熊熊,燃尽旧日;或如寒冰彻骨,揭示真相。本书试图剥离历史的浮尘,将这些鲜活的生命、深邃的思想、跌宕的命运,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的开篇,并未选择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从一位籍籍无名的报刊编辑的手札切入。这封泛黄的信件,记录了他在民国初年,面对汹涌而来的新思潮和传统观念的激烈碰撞时,内心的挣扎与迷茫。他笔下的文字,有对旧时代官场腐败的辛辣讽刺,也有对知识分子群体前途的深深忧虑。他的记录,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知识分子缩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滴地书写着历史的注脚。 接着,笔锋转向几位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重要文章的文人。我们看到的不是他们生平的完整传记,而是他们作品中的闪光点,以及这些作品背后,与其所处时代怎样的共鸣与张力。例如,某位激进的文学评论家,在当时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抨击旧礼教的文章,字字珠玑,振聋发聩。然而,我们也会看到,他在个人生活中,面对家庭伦理的纠葛时,又流露出与笔下激进思想截然不同的矛盾与无奈。这种反差,正是那个动荡年代,知识分子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真实写照。 《墨痕》的写作风格,力求朴实无华,避免过度渲染和煽情。它相信,历史本身的力量,足以打动人心。书中大量的引文,来自于当时的报刊、信件、日记,这些第一手资料,被精心挑选和组织,仿佛一座座时光胶囊,将那个时代的空气、声音、甚至是情绪,直接传递给读者。我们不会看到对这些文人进行道德评判,而是呈现他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发出自己的声音。 书中的“墨痕”,不仅仅局限于文坛巨匠,也包括了那些在地方报纸上发表社论的普通知识分子,甚至是一位曾在家书中,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对时局担忧的女性。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个体,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斑斓的知识分子画卷。他们的思想,或直接或间接,都在影响着当时社会的舆论,推动着变革的进程。 第二部分:思想的轨迹,时代的脉搏 《墨痕》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这些文人思想的演变及其与时代发展的互动。它并非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具文学性的方式,解读思想的发生与流变。 书中有专门的篇章,探讨了西方思想的传入,如何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引发了剧烈的思想冲击。我们看到,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传统观念,是如何在新的启蒙思潮面前,逐渐显得苍白无力。但是,这种冲击并非简单的“全盘西化”,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融合与再创造。书中分析了不同派别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何吸收、消化、甚至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思想,并试图将其融入中国本土的现实语境。 例如,在探讨民主思想传播的章节中,本书引用了一位在欧洲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他在回国后,积极翻译和介绍西方政治著作。他的译文,语言生动,逻辑严谨,让许多原本晦涩的政治理论,在中国读者中获得了广泛的传播。然而,书中也揭示了,他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理想的破灭。他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所经历的痛苦挣扎。 《墨痕》并不回避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部的复杂争论与分歧。我们看到,围绕着国家出路、社会变革方式、文化发展方向等问题,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辩论。这些辩论,通过他们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书籍、甚至私下的书信往来,被一一呈现。书中对这些争论的梳理,力求客观公正,展示不同观点的合理之处,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书中也关注了知识分子在经历政治运动时的思想变化。当时代的风向转变,当曾经的理想遭遇残酷的现实,他们的思想会如何调整?他们是坚持原则,还是随波逐流?《墨痕》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记录和分析这些个体在巨大压力下的思想轨迹。它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在极端的历史条件下,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这一部分的文字,更加侧重于思想的“深度”挖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物思想的纵向梳理,勾勒出一条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脉络。这种脉络,不是一条笔直的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迂回、甚至反复。它提醒我们,思想的进步,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无数个体的努力、碰撞与牺牲。 第三部分:命运的波澜,时代的印记 《墨痕》的第三部分,将重点放在这些文人个体的命运,以及他们的命运如何与时代的大潮紧密相连。它不再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悲欢离合。 书中选取了几位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人。他们有的在动荡年代,为了理想而奔走呼号,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的牺牲,并没有被遗忘,他们的思想,以一种更具震撼力的方式,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中。《墨痕》以一种沉静的笔触,去描绘他们最后的时刻,不是渲染他们的英勇,而是呈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以及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坚定。 也有的文人,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巨大的起伏。他们曾经风光一时,也曾落魄潦倒。他们的命运,仿佛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展现了个人在时代浪潮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彰显了生命顽强的韧性。《墨痕》通过梳理他们的生活轨迹,以及他们在不同境遇下的文字记录,来展现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 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女性文人的故事。在那个男权色彩浓厚的时代,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文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她们的经历,往往更加不易,她们的抗争,也更加隐忍。《墨痕》试图为这些被历史忽视的女性声音,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墨痕》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不同政治运动中的遭遇。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是如何被卷入其中,他们的思想是如何被解读,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被重塑。这种分析,力求避免简单地标签化,而是去展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无奈的个体选择。 最终,《墨痕》的落脚点,是希望通过这些“墨痕”的故事,让读者看到,历史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构成的。这些生命,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命运,共同组成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本书,献给所有对历史怀有深情,对人性抱有探索,并相信文字力量的读者。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往的岁月,也折射出我们当下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设计师们一起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充满挑战的“行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描述作品的最终形态,更重要的是,他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展现设计师们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所经历的挣扎,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克服障碍,最终将最初的灵感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失败”案例的讨论,它没有回避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而是从失败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对于任何一个正在学习或从事设计的人来说,都极具启发意义。这种坦诚和真实,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教条式地灌输知识,而是在分享一种宝贵的成长经历。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插画和草图,更是将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具象化,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更能体会到那种“在场感”,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设计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设计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无数次试错、无数次迭代、无数次“行走”的累积。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被设计包围的世界。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设计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观察里,无论是街角的咖啡馆,还是家中的一件家具,甚至是衣服的剪裁,都成为了他探讨设计的素材。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都蕴含着如此精妙的设计哲学。他对“空间”的理解尤其让我着迷,他不仅仅是在谈论物理空间,更是在探讨情感空间、体验空间,以及设计如何能够塑造和影响我们的空间感知。书中关于“形式追随功能”的讨论,也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但作者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强调了“形式可以引导功能”的可能性,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在面对设计问题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思维模式。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身边那些被忽视的设计之美,并从中汲取灵感,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驻足,那种简约而又极具张力的构图,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种关于“过程”的美学。翻开书页,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扑面而来。作者的文字像是一条蜿蜒的小径,引领着我穿梭于各种与设计相关的场景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经典设计案例的拆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成果,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决策的背后,去探究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是如何在漫长的“行走”中逐渐成型的。那种对“为什么”的执着追问,以及对“如何做到”的细致描摹,让我感受到了设计背后真正的深度和思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作者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对话,从他对不同材料的敏锐感知,到他对光影变幻的精准捕捉,再到他对使用者需求的深刻洞察,都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是融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结晶。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设计的,更像是关于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看待设计问题的全新框架。作者并没有给出一套标准化的“设计秘籍”,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教会我如何去“思考”设计。他对于“细节”的关注,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往往是决定一个设计成败的关键。书中对“材料”的独特见解,也让我大开眼界,他能够从材料本身的属性中挖掘出无限的设计潜力,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作品之中。而且,他对“趋势”的把握,既有前瞻性又不失对经典的尊重,让我看到了设计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发展。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鼓励读者主动去探索、去实践,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它是一种邀请,邀请我去加入这场关于设计的“行走”,去体验、去创造、去发现属于自己的设计之道。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设计地图”,它指引着我,在理解设计的过程中,不再迷失方向。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去描绘抽象的设计概念,将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他对“创新”的解读,它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基于对过往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大胆想象。书中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也让我深受触动,他始终强调设计应该回归到人本身,去理解人的需求,去解决人的问题。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而且,书中引用的那些历史文献和理论,都经过作者的精心筛选和解读,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让我能够更轻松地理解设计思想的发展脉络。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向导,在我探索设计的道路上,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指引和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