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錶作之一,是作傢完全走嚮獨創性的一個成熟的標誌。從歐洲長篇小說的發展曆史中對之進行考察,可以說,這是一部俄羅斯式的新長篇小說。
這部小說是作傢多年醞釀、苦心經營的藝術結晶。早在1859年10月9日寫給其兄長米哈伊爾的一封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已宣稱,打算創作一部關於一個罪犯的懺悔錄,而且相當自信地認為:“這部懺悔錄將會確立我的名聲。”
1860年底,在閱讀法國的刑事案件匯編時,其中19世紀30年代轟動一時的皮埃爾·弗朗索瓦·拉塞內爾(1800—1836)訴訟案吸引瞭他的注意力,觸發瞭他的靈感:一個準備從事法律研究的青年,為瞭搶錢,殺死瞭一個老太婆,被捕後他在獄中創作瞭一些詩歌,並寫瞭迴憶錄,為自己進行辯解,宣稱自己不是普通的罪犯,而是與社會的不公正做鬥爭的勇士,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普遍的不公道復仇,結果變成瞭“社會的犧牲者”。
186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主辦的《當代》雜誌上發錶瞭這一案件的審判記錄匯編,並且親自寫瞭按語:“在這件訴訟案中,涉及的是一個罕見的、神秘的、令人感到可怕而有趣的人的個性。卑劣的天性和對貧睏的畏懼,使他變成一個罪犯,而他竟把自己說成是自己時代的犧牲品。”並且認為它“比各種各樣的長篇小說還要吸引人,因為這類訴訟案照齣人的靈魂的黑暗麵,藝術是不喜歡觸及這些黑暗麵的,而假如觸及瞭,也隻是用插麯的形式順便一提……”於是,他結閤自己對俄國社會現實的觀察以及對人的問題的思考,對這一材料進行瞭藝術加工和藝術虛構,讓這個故事發生在俄國的首都彼得堡,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構思與創作過程,在1866年最後完成瞭這部長篇小說。
##愛能救贖理想潰敗後的破碎嗎?或許這已經是一個新的世界瞭,生活代替瞭理論。彼得堡是座半瘋的城市,而現今,全世界都顛倒瞭,空氣比乾草廣場的還要滯重。閱讀體驗,迴憶起來,迄今為止,單薄的生命體驗無法在這密集的精神洪流中抓住什麼,隻是被裹挾著讀完瞭,字麵上的讀完瞭,而已。
評分 評分##肯定會讀第二遍,2020最後一本書。 我的良心沒辦法隨著死人的生命一同逝去,於是它從我的身體中割裂齣去,嚮我拷問、替我受罰 她們如此愛我,這是對我真正的刑罰。
評分 評分 評分##五分給陀翁,但是這本翻譯也太爛瞭……
評分##這本一百五十年前的書,代錶瞭經典的力量,仍舊沒有過時。很神奇的是,讀這本細膩古典的書,仍能讓我看到許多感動,是難以改變的人性與苦難。
評分 評分##看瞭一小半纔明白拉斯柯爾尼科夫=羅季卡=羅佳,阿芙多季婭=杜尼婭=杜涅奇卡,拉祖米欣=德米特裏普羅科菲伊奇……如果把這些名字換成劉能趙四謝大腳,可能看著沒這麼纍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