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丛书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国斌田世宏... 编
图书标签:
  • 智能制造
  • 标准体系
  • 国家标准
  • 制造
  • 工业
  • 指南
  • 2015年版
  • 体系建设
  • 解读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
ISBN:9787121286483
商品编码:2628856728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丛书
  • 作者:编者:辛国斌//田世宏
  • 定价:128
  • 出版社:电子工业
  • ISBN号:978712128648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6-01
  • 印刷时间:2016-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47
  • 字数:582千字

编辑推荐语

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化工作,去年底,工信部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并发布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为推进智能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支撑。辛国斌、田世宏主编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丛书》,以内容结合应用案例深入讲解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对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相关标准进行了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建设指南》的理解,值得行业、企业借鉴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的**官方 解读。本书基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 工作组、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相关标 委会及其成员单位的信息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经验, 阐述了“指南全文和编制说明”、“智能制造体系架 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重 点行业标准”、“智能制造的展望”等内容,从相关 技术、产业现状、标准化现状与需求3个方面全面深 入地解读了《建设指南》。
     本书的出版,旨在促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 智能制造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的经验交流,为我国各地 开展智能制造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帮助企业用户及科 研院所的专家对于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有较为系统、 清晰的认识,辅助各地用户应对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 、智能工厂建设、互联互通等问题,便于全国各行各 业的读者加深对《建设指南》的理解。
     辛国斌、田世宏主编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 南丛书》适合智能制造从业人员、研究院所相关研究 人员参考学习。
    

目录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一、总体要求
二、建设思路
三、建设内容
四、组织实施
附件1:智能制造相关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附件2:已发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二、编制原则
三、编制过程
四、重点问题说明
第1篇 体系架构篇
第1章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介绍
1.1 引子
1.2 背景
1.3 德国和美国的系统架构
1.4 如何构建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1.5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特点
1.6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标准化
第2篇 基础共性标准篇
第2章 基础
2.1 术语
2.2 参考模型
2.3 元数据
2.4 数据字典
2.5 标识
第3章 安全
3.1 功能安全
3.2 信息安全
第4章 管理
4.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4.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第5章 检测评价
5.1 产业现状
5.2 相关技术
5.3 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第6章 可靠性
6.1 相关技术
6.2 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第3篇 关键技术标准篇
第7章 智能装备
7.1 传感器及仪器仪表
7.2 嵌入式系统
7.3 控制系统
7.4 人工交互系统
7.5 增材制造
7.6 工业机器人
第8章 智能工厂
8.1 智能工厂产业现状
8.2 智能工厂涉及的相关技术
8.3 智能工厂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第9章 智能服务
9.1 智能服务产业现状
9.2 智能服务的相关技术
9.3 智能服务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0章 工业软件与大数据
10.1 工业软件
10.2 工业大数据
**1章 工业互联网
11.1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和体系架构
11.2 整体网络架构
11.3 网联技术
11.4 资源管理
11.5 网络设备
第4篇 重点行业标准篇
**2章 航空
12.1 航空产业现状分析
12.2 航空智能制造技术
12.3 航空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与需求
**3章 船舶
13.1 船舶产业发展现状
13.2 船舶产业智能制造相关技术
13.3 船舶产业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与需求
**4章 **数控机床
14.1 产业现状
14.2 **数控机床相关技术
14.3 标准现状与需求
第5篇 展望篇
**5章 智能制造的展望
15.1 智能制造的机遇与挑战
15.2 智能制造的标准**化
15.3 组织建设
15.4 总结
附录A 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化组织
A.1 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化组织
A.2 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化组织
附录B 问题解答
B.1 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体系的关系
B.2 信息物理系统与智能制造的关系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丛书》 前言 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商业模式乃至经济形态的深刻变革。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浪潮中,标准体系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它如同智能制造发展的“四梁八柱”,为产业的健康、有序、高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框架和明确的方向。 2015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标志着我国在智能制造标准化战略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该《指南》不仅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顶层设计的具体体现,更是指导我国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推广和应用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本书,作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我们希望通过细致的梳理、专业的分析和通俗的阐释,帮助广大读者——包括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行业协会专家、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企业技术骨干、管理者,以及对智能制造标准化感兴趣的各类人士——更准确地理解《指南》的内涵、目标、重点和实施路径。 在智能制造蓬勃发展的今天,标准的滞后或缺失,将严重制约技术的创新应用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因此,透彻理解并有效运用《指南》的精神和要求,对于构建科学、完善、与时俱进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速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本书的编写,汇集了众多在智能制造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和行业实践者的智慧与经验。我们力求在解读《指南》的同时,融入对当前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的洞察,以及对标准体系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机遇的思考。 第一章 智能制造: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对《指南》进行深入解读之前,有必要先理解智能制造为何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球工业革命的演进: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实现了大规模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实现了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制造): 正在发生,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特征,将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智能制造的核心内涵: 人机协同: 智能系统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紧密协作,提升效率和灵活性。 数据驱动: 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服务全生命周期,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智能化。 网络化互联: 通过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设备、系统、人之间的互联互通,构建智能生产网络。 柔性化生产: 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工艺流程和产品设计,实现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生产。 自主决策与优化: 智能系统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分析和决策能力,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升效率和质量。 智能制造的驱动因素: 全球竞争加剧: 各国都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以提升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技术突破: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等关键技术的成熟和融合,为智能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市场需求变化: 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 资源环境约束: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劳动力成本上升: 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第二章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的背景与意义 《指南》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我国积极响应全球工业发展趋势,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政策驱动与战略部署: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智能制造是其核心内容。《指南》的发布,是《中国制造2025》在标准化领域的重要落地举措,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将其视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更是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填补国内空白,指明发展方向: 在《指南》发布之前,我国在智能制造标准化方面存在体系不完善、标准缺失、协同不足等问题。 《指南》的发布,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框架、构成原则、重点领域和建设路径,为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推动产业协同与融合: 标准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同运作的基石。智能制造涉及众多技术领域、产业链环节和主体,缺乏统一的标准将导致“信息孤岛”,难以实现高效协同。 《指南》的发布,有助于打破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发展。 提升我国智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参与并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是提升我国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话语权的关键。《指南》的发布,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我国的智能制造技术和理念走向世界。 第三章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的核心内容解读 本书将对《指南》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以下为主要章节的概览: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明确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方向和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阐释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所遵循的关键原则,如顶层设计、需求导向、协同推进、开放包容、与国际接轨等。 发展目标: 提出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愿景。 标准体系框架: 介绍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结构和层级划分。 第二部分:标准体系构成 基础共性标准: 涵盖智能制造领域最基础、最通用、最广泛适用的标准,例如术语定义、数据模型、接口规范、安全要求等。这部分标准是整个体系的基石,确保不同系统、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关键技术标准: 聚焦于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制造中的应用、数字孪生等。这部分标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 行业应用标准: 针对不同制造行业(如汽车、航空航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轻工等)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的具有行业针对性的标准。这部分标准是将通用技术转化为行业解决方案的重要环节。 管理标准: 关注智能制造过程中的管理模式、流程和体系,例如生产过程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服务管理、安全管理等。这部分标准是实现精益化、智能化运营的保障。 推进与服务标准: 涉及标准制定、发布、实施、评估、推广等方面的标准,以及相关的认证、咨询、培训等服务标准。这部分标准是确保标准体系有效运行和落地的重要支撑。 第三部分:重点领域标准 制造能力: 关注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的建设和应用标准。 信息技术: 涵盖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标准。 网络与通信: 关注工业网络通信协议、安全保障等标准。 系统集成: 涉及不同系统、不同层级之间的集成标准。 数据与模型: 关注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分析以及模型构建等标准。 安全与可靠性: 覆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产品安全、生产过程安全等。 可持续制造: 涉及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等标准。 第四部分:建设路径与实施 工作机制: 提出建立国家层面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 标准制定: 阐述标准制定的原则、流程和要求,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参与。 标准推广与应用: 强调标准的应用推广,包括试点示范、培训教育、政策引导等。 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我国标准“走出去”。 实施保障: 探讨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政策配套等保障措施。 第四章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在解读《指南》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当前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面临的挑战: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智能制造技术迭代速度快,标准更新速度可能滞后于技术发展。 跨界融合难度大: 智能制造涉及IT、OT、通信、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跨界协调难度大。 利益主体多元: 不同企业、行业在标准制定和应用上的诉求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人才短缺: 既懂技术又懂标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国际规则竞争: 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我国仍需努力提升话语权。 发展展望: 更加精细化、系统化: 标准体系将不断完善,覆盖更多细分领域和具体场景。 动态更新与敏捷响应: 建立更有效的机制,使标准能够快速响应技术和市场变化。 数据驱动的标准制定: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标准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生态化协同: 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标准生态系统,吸引更多主体参与。 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我国将在更多智能制造领域引领国际标准制定。 结语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不仅是一份战略文件,更是我国迈向智能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本书的出版,是对这一重要文件的深度阐释,旨在为所有关心、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同仁提供一份详实、易懂的参考。 我们期待,通过对《指南》的深入解读,能够激发更多人对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动我国智能制造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书的每一页,都承载着我们对中国制造未来的期许,以及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知。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探索智能制造标准化之路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历史锚点”。2015年,正是中国制造业经历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智能制造的概念开始在产业界和政策界广泛传播。阅读这份指南,就像回溯了那个时代,理解了当时国家对于智能制造的初步设想和战略布局。它让我明白,智能制造不是凭空出现的概念,而是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而提出的。这份指南的出现,标志着国家开始从宏观层面引导和规范智能制造的发展,为后续的政策出台和产业实践奠定了基础。我可以通过这本书,理解早期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初心和目标,以及它在整个产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领航员”角色。这对于我理解当前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历史纵深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标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方法论”和“战略思维”的书。智能制造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构建这个复杂系统的方法论。它详细阐述了标准体系建设的逻辑,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层层递进,逻辑严谨。我特别欣赏的是,它没有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标准类别、标准层级、标准制定流程等细节,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来的。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理解这些“硬核”内容,能够帮助我跳出碎片化的信息,形成对智能制造体系的整体认知。它让我明白,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必须依靠完善的标准体系作为支撑,否则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建造一座智能工厂的“理论大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标准”这件事的理解被颠覆了。过去,我可能认为标准只是技术性的东西,离我比较遥远。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标准体系的建设,实际上是在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定规则”、“划跑道”。智能制造标准的建立,就是为了让不同企业、不同设备、不同系统之间能够“对话”,能够协同工作,从而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和价值的最大化。这份指南的建设,不仅关乎技术的统一,更关乎产业的协同、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是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它让我看到了标准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国家在这一领域所做的超前规划。这对于我理解中国制造业如何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它在阐述复杂的标准体系时,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示例,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个标准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详细梳理,这让我在理解整体体系时,能够清晰地把握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动效应。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标准条目,而是着重解释了标准背后的逻辑和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服务于智能制造的整体目标的。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将复杂的知识分解成易于消化的部分,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我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读者,对于“智能制造”这个词汇的频繁出现,我既感到兴奋又充满疑问。尤其是在2015年这个时间点,国家层面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这不仅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像是一张描绘未来工业图景的蓝图。我想了解的是,这份指南究竟是如何勾勒出智能制造的骨架和脉络的?它是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们能够理解不同技术、不同环节在智能制造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会不会对那些希望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企业提供具体的指导,例如从哪些方面入手,需要关注哪些核心技术,又该如何构建自身的标准体系?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时期,国家对于智能制造的认知深度和广度究竟如何?这份指南在当时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预见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国家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进程中所下的决心,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设计的战略路径,从而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