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是如何区分的?
陈寅恪对于民国学术的评价有那么高吗? 他对晚清有何独特观察?
清华国学院成立谁是主导,留下了哪些经验与后遗症?
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到20世纪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终止,历经半个世纪。流派纷呈,观念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 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融入近代世界体系之旅程。作者不以时代群趋为 是,由沉潜而期冀千虑一得,由学人交往与学术公案探寻学界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近代中国学术源流与轨辙。
##这本比《学术江湖》《国学与汉学》都好
评分##这才是奠定桑大师学术地位的论文集。主要的史料是陈垣、胡适书信,杨树达回忆录,傅斯年档案,胡适、吴宓日记和陈寅恪文集。把近代学者作为社会历史人物,还原由学者行为活动刻录下来的史实,进而知人论世,学术史发展的轨则也就得以凸显,这是学术史研究的一条重要路径。
评分##有點太散...
评分##把各篇文章拆开看会很有收获,但拼在一起集成“国学研究”,感觉就很奇怪了。书名改为“人事考索”似乎更贴切?
评分##这本比《学术江湖》《国学与汉学》都好
评分##主要是民国“国学”学科体系的变动以及学人间的关系网络、治史态度。在桑先生看来贯穿民国学界的矛盾,一是新旧(浙派太炎弟子、北大胡适派以及北大之外的反对派),二是汉宋(考据与义理、为学术而学术亦为现实而学术)。治史不能专讲掌故,亦不能不讲掌故。论文集形式,许多材料多篇反复引用,未免令人畅读时失了许多兴致。单篇来看讨论地缘流派还有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的印象最深。
评分##近代国学伴随西学而生,而此时中学也已在西学的现代规制下有了更易,其与西学、西方汉学也有很大联系。不仅如此,中西之别及其伴生的新旧之别也孕育出更加复杂的派别之争——分裂的中国与“分裂的西方”(@罗大师),太炎门生与胡适派、法日派与英美派等等大抵皆是如此。各章节之间往往也有联系,深意或许在“自叙”和终章最后几段体现的最明显。
评分##章节间忽机构忽人物,多少感觉不大平衡。此外总是隐隐有点感觉回护、褒美(如厦大、陈垣等)的章节不如带着贬抑倾向(最典型当然是从头说到尾的反面例子胡适之)的段落用力更勤。
评分##把各篇文章拆开看会很有收获,但拼在一起集成“国学研究”,感觉就很奇怪了。书名改为“人事考索”似乎更贴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