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识、更灵活地流动、从而走向成功的呢?我们生命中有哪些部分并没有达到临在,并因而阻碍了我们获得真正的活力呢?什么才是日常生活中的神秘主义?它不在喜马拉雅之巅,而在日常生活的涓流之中。
托马斯.希伯尔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秘主义者。书中的对话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生命原则的作用方式进行。
生命的创造和喜悦,将从我们解脱于生命的停滞、解脱于对庸常的认同开始。它意味着自我的更新。
这本书与你一起探讨如何发自内心的承担起个人的责任,如何与他人、与世界互动,以更觉察、更有创造力的状态,成为新世界中的新文化代表。
中国的苦难历史需要深度疗愈,地球的创伤需要跨种族的愈合,而发愿做这件事的人,值得被认识被了解。——胡因梦(知名演员、翻译家、身心灵导师)
托马斯.希伯尔让人们进入一种对存在、同情、透明和真实更深刻的理解。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连接我们的“自我发展意识”与“社会服务潜能”。
——希拉.沃尔希(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者)
托马斯有着高度的敏感,并拥有深度和广度皆备的知识。
我们共同教授的课程帮助大家学习更全然地投入当下、解决冲突、并做出积极的改变。
——威廉.尤里(哈佛大学谈判项目创始人)
托马斯是能够帮助大型团体转化与进步的卓越导师,是一位创造群体凝聚力、疗愈"大我空间"的先驱。我在过去4年密集地追随托马斯学习,这段经历深刻地改变了我的生命、我的工作、我的家庭、以及我对未来的希望。
——艾米.福克斯(麦肯锡高管顾问)
希伯尔老师是一个活着的奇迹,这本浅显易懂的书,综论了他的思想精髓。他倡导的内在科学,有很多值得学习、领会、活用的好工具,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
——心灵作家张德芬
托马斯.希伯尔
享誉世界的整合心理学新锐,德国内在科学研究院创办人(2008年于德国成立);与德、美、英高校如伦敦城市大学等合作进行内在科学跨界项目研究,并担任博士生导师;全球非盈利组织“口袋项目”发起人,关注全球集体创伤疗愈;西方世界公认的集体创伤&代际创伤疗愈先驱。希伯尔的思想融合了古老智慧内核、科学与心理学认知,以及个人经验的觉察体悟—这三部分。他主张古典永恒智慧与当代科学思维认知要相拥抱,身心觉察修行与尘世生活要相结合,个体责任及创造力要与团体大我共存合一。托马斯的思想吸引了全球的广大受众:从大学沟通科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教授,到跨国对话机制协调机构从业人员,再到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士……这本书的书名倒是挺吸引人的,光是看到“超维对谈”这几个字,我就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些跨越学科边界的思考很感兴趣,尤其是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奇迹”部分。我总觉得,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阶段,总有那么一层迷雾笼罩着,让人觉得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却没深究背后的复杂与精妙。这本书的作者名字我之前没太留意过,但既然能和肯·威尔伯、胡因梦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扯上关系,想必内容一定不走寻常路。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上的高深探讨,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我每天的生活——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瞬间,是不是其实蕴含着某种更深层的秩序或能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框架,帮我把那些零散的、直觉性的感悟串联起来,那绝对是物超所值了。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心智空间的大门,让我能用一种更具洞察力的目光去看待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融合了“内在科学”和“超维对谈”的书籍总是抱有一种既期待又略带警惕的心态。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种整合性的视野,把哲学、心理学、甚至一些前沿的科学概念揉碎了,用一种易于理解但又不失深度的语言呈现出来。警惕的是,有些这类书籍容易陷入空泛的形而上学描述,读完后感觉自己好像明白了什么,但具体到实践层面却无从下手,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速效药”。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脚踏实地的探索,即使讨论的是“超维”,也需要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和可供印证的体验路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或者思考工具,让读者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这场“对谈”中去。毕竟,真正的智慧是需要内化和实践的,如果它只停留在纸面上,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它能激发我对自己心智运作机制的更深层次的好奇心,而不是简单地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
评分坦白讲,我是一个对“科学”和“灵性”之间的张力特别着迷的读者。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科学理性主导的时代,但内心深处,那种对意义、对超越的渴望从未停止。这本书如果能有效地架起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探讨“内在科学”——一个听起来就很有趣的概念——那简直是正中下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严谨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常常被归为“玄学”的领域,用一种更接近实证的方式去解读我们的主观体验。比如,冥想状态下的脑电波变化,意识的涌现机制等等,如果能用一种既尊重传统智慧,又不排斥现代研究成果的方式来阐述,那就太棒了。我渴望看到的是一种平衡,一种既能满足理性求知欲,又能滋养精神世界的深度文本。这本书的厚度和重量感,似乎都在暗示着它承载着这样的雄心。
评分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指向了那些不满足于传统知识体系,想要进行一次“认知升级”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舒适区的边缘,而这种涉及到“超维”和“内在科学”的探讨,无疑是处于认知前沿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宏大的叙事结构,将个人生命的体验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宇宙背景下进行考察。我想知道,在作者和那些思想巨匠的视角中,“平常”是如何成为“奇迹”的?这种转变是突发的顿悟,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整合过程?我希望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譬喻和清晰的逻辑来引导读者,避免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潭。如果读完后,我能对“自我”和“世界”的关系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那种微妙的、由内而外的扩展感,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看起来很扎实,一看就是那种适合细细品味的硬核读物,不像那些轻飘飘的快餐读物。从推荐人名单就能看出,这本书的格局不会小,涉及的议题肯定非常宏大,可能横跨了意识的本质、物质世界的边界,甚至是时间与存在的意义。我个人特别好奇,当不同领域的大师们进行“对谈”时,他们是如何在看似冲突的知识体系中找到交集和互补的点的。这种跨界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挑战,需要极高的智识弹性。我猜想,这本书的精髓可能不在于给出一个终极的“真理”,而在于展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模式,教我们如何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并构建自己的心智地图。如果它能让我对现有的一些认知结构产生“动摇”,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设,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