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北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才聪 著
图书标签:
  • 北斗卫星导航
  • 农业现代化
  • 精准农业
  • 智慧农业
  • 农业技术
  • 遥感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
  • 农机自动化
  • 农业信息化
  • 农业生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昆山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5219
商品编码:2477449551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北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 吴才聪 开本:
YJ: 68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6-04
书号: 9787121285219 印刷时间: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目 录D1章 绪论 11.1 精准农业发展概述 21.1.1 农业的发展阶段 21.1.2 可持续发展农业 21.1.3 精准农业技术 31.2 QQ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概述 41.2.1 卫星导航系统发展 41.2.2 卫星导航工作原理 51.2.3 QQ卫星导航系统 61.2.4 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91.3 卫星导航农业应用概述 101.3.1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作用 101.3.2 农业对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需求 131.3.3 GJGNSS农业应用概况 131.3.4 中国GNSS农业应用概况 171.3.5 北斗农业应用的意义 18D2章 农用GNSS增强技术与基础设施 192.1 卫星定位误差分析 202.1.1 卫星定位误差来源 202.1.2 卫星定位误差处理 222.1.3 卫星定位精度评定 232.2 卫星定位增强技术 232.3 单基准站增强技术与系统 242.3.1 工作原理 242.3.2 差分类别 252.3.3 应用实例 262.3.4 应用分析 272.4 多基准站增强技术与系统 282.4.1 工作原理 282.4.2 常用软件 292.4.3 应用案例 302.4.4 应用分析 362.5 广域差分增强技术与系统 362.5.1 工作原理 362.5.2 国家或区域星基增强系统 372.5.3 商业星基差分增强系统 402.6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与系统 442.6.1 工作原理 442.6.2 系统实例 442.7 农业星地联合增强技术 472.7.1 天宝农用差分技术 482.7.2 农业先行者农用差分技术 492.7.3 约翰迪尔农用差分技术 502.7.4 徕卡农用差分技术 512.7.5 瑞农农用差分技术 51D3章 农用GNSS导航定位终端 533.1 农用GNSS终端分类 543.1.1 按使用用途分类 543.1.2 按精度等级分类 553.1.3 按应用载体分类 563.1.4 按通信方式分类 563.2 农用GNSS数据采集终端 583.3 农用GNSS远程管理终端 593.3.1 国产GNSS终端 603.3.2 国外GNSS终端 613.4 农用GNSS远程管理系统 623.4.1 新朗迪采棉机远程管理系统 633.4.2 农业先行者SMS管理系统 643.4.3 天宝互联农场管理系统 653.4.4 凯斯AFS远程管理系统 663.4.5 克拉斯Telematics远程管理系统 673.4.6 其他远程管理系统 683.5 北斗短报文终端 693.5.1 常用北斗短报文终端 703.5.2 北斗短报文工作原理 713.5.3 北斗民用分理服务 73D4章 农机自动驾驶导航系统及应用 754.1 拖拉机转向系统 764.1.1 转向方式 764.1.2 转向系统 784.1.3 助力转向 794.2 拖拉机导航控制原理 844.2.1 光靶视觉辅助驾驶导航 854.2.2 自动驾驶导航工作原理 864.2.3 自动驾驶导航系统基本组成 874.2.4 自动驾驶导航前装应用 954.2.5 自动驾驶导航作业模式 974.3 农机具导航控制方法 974.3.1 机具主动导航 984.3.2 机具被动导航 984.4 作业精度与误差分析 994.4.1 作业精度 994.4.2 误差分析 1034.5 商用自动驾驶导航系统 1054.5.1 盛恒天宝公司 1064.5.2 合众思壮公司 1074.5.3 上海司南公司 1094.5.4 中海达公司 1104.5.5 北斗华宸公司 1114.5.6 上海华测公司 1124.5.7 联适导航公司 1134.5.8 瑞农公司 1144.5.9 农业先行者公司 1144.5.10 克拉斯公司 1164.5.11 徕卡公司 1164.5.12 约翰迪尔公司 1174.5.13 拓普康公司 1184.5.14 天宝公司 1204.5.15 诺瓦良特公司 1224.6 应用实例及效益 1234.6.1 应用实例 1234.6.2 应用效益 124D5章 北斗农机作业精细管理应用 1275.1 农机作业服务模式 1285.1.1 C2C模式 1285.1.2 C2B模式 1295.1.3 B2B模式 1295.1.4 云组织模式 1325.1.5 自组织模式 1335.1.6 小结 1335.2 农机作业精细监管与导航 1345.2.1 体系与结构 1345.2.2 移动终端及APP 1365.2.3 监控终端、系统及移动监控APP 1405.2.4 中心调度导航方法与软件 1435.2.5 应用实例 1455.3 农机作业时空调度 1475.3.1 概述 1475.3.2 模型解算 1485.3.3 模型试验与应用 1495.4 采棉机作业辅助调度 1525.4.1 应用背景 1525.4.2 管理流程 1535.4.3 应用需求分析 1545.4.4 软件实现 1555.5 采棉机作业远程管理 1595.5.1 工作原理 1595.5.2 北斗/GPS远程管理终端 1605.5.3 系统平台 1615.5.4 移动互联网APP 1625.5.5 应用效益及成果 1635.6 农机深松作业监测 1645.6.1 深松作业意义 1645.6.2 耕深检测研究进展 1655.6.3 深松面积监测方法 1665.6.4 深松耕深检测方法 1675.6.5 小结 1715.7 秸秆还田精准管理 1725.7.1 系统结构 1725.7.2 系统功能 173D6章 北斗农业信息获取应用 1756.1 产量监控应用 1766.1.1 谷物测产 1766.1.2 采棉机测产 1806.2 农业气象信息获取应用 1866.2.1 工作原理 1866.2.2 应用实例 1876.3 土壤采样应用 1916.3.1 土壤采样方法 1916.3.2 土壤养分分析 1916.3.3 应用实例 1926.4 无人机信息获取应用 1956.4.1 系统组成 1966.4.2 应用实例 199D7章 北斗农机作业JQ操控应用 2017.1 暗管改碱应用 2027.1.1 系统组成 2037.1.2 作业导航控制 2057.1.3 作业高程控制 2087.1.4 应用实例 2107.2 土地整理应用 2117.2.1 工作原理 2117.2.2 系统组成 2117.2.3 工作步骤 2127.2.4 应用实例 2137.3 变量施肥应用 2147.3.1 工作原理 2147.3.2 系统结构 2157.3.3 应用实例 2167.4 无人机植保应用 2197.4.1 应用背景 2197.4.2 技术发展 2207.4.3 自动导航工作原理 2207.4.4 应用实例 220D8章 北斗短报文渔牧业应用 2238.1 海洋渔业监管应用 2248.1.1 发展概况 2248.1.2 系统结构 2258.1.3 系统功能 2268.1.4 应用产品 2278.1.5 应用模式 2298.1.6 运营服务 2308.1.7 应用实例 2308.2 农牧生产监管应用 2338.2.1 青海放牧智能引导系统 2338.2.2 内蒙古杭锦旗北斗数字牧场 2348.3 野生动物保护应用 2368.3.1 藏羚羊保护应用 2378.3.2 麋鹿种群保护应用 240参考文献 241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星辰的低语:探寻天文学的奥秘与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关于农业生产技术,也非探讨具体的农业机械或种植策略,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辽阔、更为古老的领域——天文学。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从人类最初对星空的仰望,到现代天文学的璀璨成就,层层揭示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以及天文学如何塑造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第一章:仰望星河的黎明 人类文明的曙光,如同黎明前最黯淡的星光,伴随着对头顶那片神秘夜空的无尽好奇而生。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先民们以最原始的方式记录下他们所见的星辰轨迹。本章将回溯至人类文明的摇篮,探寻那些最早的观星者们是如何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来理解时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并以此为基础,萌生出最朴素的历法概念。我们会关注那些被古人赋予神话色彩的星图,它们不仅是导航的工具,更是早期人类世界观的缩影,承载着他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与敬畏。从洞穴壁画中模糊的星象图,到古代文明遗址中发掘出的天文仪器雏形,我们将尝试解读这些沉默的证据,感受古人与星空之间那份质朴而深邃的联系。 第二章:文明的指南针:古代天文学的辉煌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天文学的认知也日益深化。本章将聚焦于古代各大文明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将深入了解古巴比伦人如何通过精密的观测,建立起周期性的天文现象记录,为后世的天文计算奠定基础;探寻古埃及人在尼罗河畔,如何利用天狼星的出现来预测洪水,并以此发展出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之一;审视古希腊天文学家们在理论上的突破,从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和谐”到托勒密构建的地心说模型,虽然最终被证明并非宇宙的真相,但其严谨的数学推理和系统的天文体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指导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东方,如古代中国对星官的划分、对天象异常的记录,以及印度和玛雅文明在天文观测与历法计算方面的独特贡献,展现古代天文学的多元面貌和全球性影响力。 第三章:理性之光:科学革命与天文学的飞跃 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迎来了波澜壮阔的科学革命,天文学正是这场革命的先锋。本章将详细阐述这一关键时期天文学的颠覆性变革。我们将剖析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性意义,它如何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地心宇宙观,为现代天文学打开了新的大门;深入研究第谷·布拉赫细致入微的观测数据,以及开普勒凭借这些数据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它们以数学的严谨性描述了天体的运行轨道,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太阳系的理解。更不能忽略的是伽利略·伽利莱,他将望远镜这一划时代的工具引入天文观测,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木星的四颗卫星、金星的相位变化等一系列颠覆性的天文现象,用无可辩驳的证据支持了日心说,并深刻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更是将天文学的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解释了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根本原因,统一了天上的和地上的物理规律,标志着经典天文学的成熟。 第四章:望远镜的进化与宇宙的深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望远镜的口径越来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人类的视野也随之不断拓展,对宇宙的认知也愈发深邃。本章将聚焦于现代天文学观测工具的演进及其带来的重大发现。从地面光学望远镜的不断升级,如帕洛马山天文台的200英寸望远镜,到太空望远镜的诞生,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它摆脱了地球大气的干扰,拍摄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宇宙图像,揭示了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宇宙的膨胀等深刻奥秘。本书还将介绍射电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红外望远镜等不同波段的观测设备,它们如同人类的“多目镜”,能够捕捉到电磁波谱中不同区域发出的信息,让我们能够窥见宇宙中各种极端现象,如脉冲星、黑洞、类星体等。我们还将探讨这些观测设备如何帮助科学家测量星系的距离、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从而构建出更为精确的宇宙模型。 第五章:宇宙的宏大叙事:星系、恒星与行星的形成 宇宙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化的巨大系统。本章将带领读者进入宇宙的宏大叙事,探寻星系、恒星和行星的诞生与演化。我们将从宇宙大爆炸理论出发,理解宇宙的起源与早期演化,追溯第一个原子、第一个恒星、第一批星系的形成过程。我们会深入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星系,从盘状的旋涡星系到不规则的椭圆星系,探究它们是如何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碰撞和融合。接着,我们将聚焦于恒星的生命周期,从巨大的星云中诞生,经历漫长的核聚变燃烧,最终走向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的命运。最后,本章将重点关注行星系统的形成,揭示在恒星周围的原行星盘中,尘埃和气体如何聚集形成行星,我们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也将作为鲜活的案例进行剖析。 第六章:探索未知:系外行星、暗物质与暗能量 当我们将目光延伸到太阳系之外,宇宙的未知领域更是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奥秘。本章将介绍当前天文学研究中最前沿、最具挑战性的课题。系外行星的发现是近年来天文学最激动人心的进展之一,本书将介绍多种探测系外行星的方法,如凌日法、径向速度法等,并列举一些有趣的系外行星案例,探讨它们是否可能存在生命。同时,我们还将触及宇宙中最神秘的两大构成——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虽然无法直接观测,却对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解释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引力效应间接推断出暗物质的存在,以及暗能量是如何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这些前沿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边界,也引发了对物理学基本理论的深刻思考。 第七章:天文学的未来与人类的视野 仰望星空,我们不仅是在认识宇宙,也在认识我们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本章将展望天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它将如何进一步拓展人类的视野。我们将探讨下一代大型望远镜的建设计划,如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后续设备,它们将带来何种突破性的观测能力。本书还将讨论火星探测、小行星采样返回等深空探测任务的意义,它们不仅关乎科学知识的获取,也可能为人类未来的太空移民和资源开发提供可能。最后,我们将思考天文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它如何激发科学精神、推动技术创新,并启迪我们对生命起源、宇宙终极命运等哲学问题的思考。天文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探索,它将持续引领人类走向更广阔的认知疆域,让我们以更加宏大的视角审视自身和所处的宇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触及了我知识盲区的最深处,以前总以为农业生产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模式,殊不知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它已经变得如此“高精尖”。书中对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全流程覆盖”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地块的勘测、农资的精准投放,到作物的生长监测、病虫害防治,再到最后的收割与仓储,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北斗的身影。我被其中关于“精准农业”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北斗系统实现对农田的精细化管理。例如,在介绍精准灌溉时,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结合北斗传感器和气象数据,为不同区域的作物提供个性化的灌溉方案,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也最大化了作物产量。此外,书中还提及了北斗在农产品溯源方面的应用,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追溯体系,消费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购买的农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这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当可观,而且讲解方式通俗易懂,将复杂的科学技术转化为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法。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未来农业的“百科全书”,它用一种非常宏观且深刻的视角,展现了北斗系统如何为现代农业注入全新的活力。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强调。作者并非将北斗技术仅仅视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而是将其置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大背景下进行阐述。书中提到,通过北斗的精准施肥和施药,可以显著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这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还对书中关于“智慧农业生态系统”的设想印象深刻。作者描绘了一个场景:各种农业设备、传感器、信息平台通过北斗系统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信息共享、协同作业,最终构建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农业生产体系。书中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预测也相当具有启发性,它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如何能够解决全球性的粮食安全问题,并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技术的好奇,更激发了我对农业未来的无限遐想。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方式实在太令人惊喜了!不同于许多技术书籍的枯燥乏味,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学家,又像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探险家,用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痛点”的剖析,它没有回避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例如土地碎片化、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等问题,而是直面这些挑战,并详细阐述了北斗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攻克这些难题的。书中对“智能农机”的介绍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设备的功能,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设备如何通过与北斗系统的融合,实现精准播种、施肥、喷药,甚至无人化收割。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在清晨的薄雾中,一辆辆智能拖拉机在北斗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耕作着,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北斗系统在农业数据采集与分析方面的潜力,如何通过收集海量的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这种从问题导向到方案阐述的叙述模式,让读者在了解技术的同时,更能深刻理解其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简洁大气,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闪烁的北斗卫星的抽象图形,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科技与探索的韵味。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下难得的宁静与质感。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枯燥的数据和复杂的公式,但意外的是,初读几页便被其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语言所吸引。作者并非直接灌输专业知识,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比如,在介绍北斗系统的定位原理时,书中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伪距差”、“钟差”等术语,而是通过一个农场主如何利用北斗精准识别地块、规划灌溉线路的场景,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对北斗系统的基本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从早期的导航技术到北斗系统的孕育发展,再到如今的蓬勃应用,作者层层递进,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精神的赞歌,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它巧妙地将严谨的科学原理与富有诗意的描写融为一体。我被书中对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精准赋能”的描绘深深打动。想象一下,在广袤的农田中,每一株作物都能得到最恰当的关照,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对土地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书中用大量的篇幅细致地阐述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如何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例如,在自动驾驶农机的章节,作者描绘了车辆如何在复杂地形下,依靠北斗信号精准导航,实现无人化作业,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作业的精度和效率。书中还提及了北斗在农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预警以及精准施肥等方面的应用。这些描述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某地区利用北斗遥感技术提前发现病虫害,并制定出精准防治方案,成功挽救了当季的收成,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希望与力量。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技术科普,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科技向善”的理念,以及对未来智慧农业的美好憧憬,这让我对农业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乐观与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