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学前快读600字(全4册) | ||
| 作者: | 李征 | 开本: | |
| YJ: | 96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4-06 |
| 书号: | 9787122204080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李征,自由策划人、撰稿人,五岁男孩的妈妈。
曾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中科院心理所学习,之后成为一名心理学图书编辑。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带领团队实现心理学图书全国占有率D一,策划了萨提亚、海灵格、李中莹、武志红等诸多知名作者的畅销书。
D妈妈之后,从忙忙碌碌的职业女性变成了一名给孩子做书、读书的童书妈妈。依然忙碌,却乐此不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开始涉足教育图书及儿童绘本出版、早期阅读推广,曾任《心理月刊》童书栏目特约作者,策划了“美国心理学会儿童情绪与人格培养”系列绘本,到幼儿园给小朋友讲绘本,给家长讲早期阅读。
在儿子牛牛迎来识字敏感期的时候,边学习边教孩子,从实践中总结出适合孩子的识字方法。同时也被中国汉字的丰富内涵所吸引,准备在未来几年继续汉字学习之路,把汉字之美介绍给更多的孩子和家长。
一本书,决定一种学习方式
本套书的特色之一是以短文阅读为引入,D一册D1课由18个汉字构成,学习完这18个字,孩子可以自己阅读课文。D2课的课文在已经学过的18个字基础上又增加了15个生字加以编写,以此类推。因此,只要家长带领孩子顺序学习,学过的课文J不会再有生字障碍,可以作为自主阅读的阶梯阅读材料。
本套书的编写全部来源于妈妈们的教育实践,所设计的结构体例可以FC顺畅地完成以下学习过程。
1.由家长为孩子阅读每课开篇的诗歌或短文,由于篇幅较短,可用指读的方法,即一边读一边用手指相应的汉字,不用刻意停顿,比正常语速稍慢一点即可。
2.带领孩子把生字表中的字读几遍。我们不建议对每个字进行太多解释,小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转移,说太多相关内容反而会削弱对字本身的关注。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读几遍J记住了,则不必进行过多解释。
3.读词组。这是对生字学习效果的考查,看“换了地方”是否还能认识。能读出词组将是对孩子的J大鼓舞,读不出也没关系,由家长带领再指读几遍。
4.接下来J是孩子Z感兴趣的环节了——识字游戏。这部分既是对字或词的复习,又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孩子在游戏中把字或词重温一遍,同时可以调动小手画一画、贴一贴、连连线。
5.Z后,我们建议家长再翻回课文和孩子一起把诗歌、短文重读一遍。“又换了个地方”也许认识或者又不认识了,都没有关系,记忆的秘诀在于重复,反复几次之后,D孩子可以自己读出词和句子,将体会到学习的成J感,进而促进更积J的学习。
D一册
D1 课 我的家
D2 课 去公园
D3 课 下雨天
D4 课 春风
D5 课 小马找妈妈
D6 课 过家家
D7 课 草娃娃
D8 课 好朋友
D9 课 一去二三里
D二册
D1 课 一起玩
D2 课 青蛙
D3 课 故乡
D4 课 很黑很黑
D5 课 小鱼游
D6 课 宝宝画画
D7 课 盖新房
D8 课 小宝宝
D9 课 海边
D10 课 儿歌
D11 课 下雪了
D12 课 猜谜语
D三册
D1 课 纸飞机
D2 课 儿歌
D3 课 黑熊过桥
D4 课 比一比
D5 课 鸭妈妈的房子
D6 课 有趣的汉字
D7 课 拔萝卜
D8 课 排D几位
D9 课 猴子和狗熊
D10 课 你知道吗
D11 课 把秋天带回家
D12 课 开学了
D四册
D1 课 老鼠嫁女儿
D2 课 朵朵等下雪
D3 课 小兔子不见了
D4 课 蒲公英
D5 课 松鼠的尾巴
D6 课 忘了说“我爱你”
D7 课 彩虹
D8 课 小熊过生日
D9 课 你的骨头
D10 课 云
D11 课 爷爷喜欢修机器
D12 课 奇妙的水
我给这套书打高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情感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细腻。它不仅仅是关于“认字”或“识图”,更多的是在构建孩子的情感世界。比如,其中一个故事里的小主角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挫折,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鼓励重新振作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是教材无法比拟的。我发现,在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的孩子在面对自己日常的小困难时,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和有韧性了。他会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刻寻求帮助,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通过故事的力量达成的,非常柔和自然。而且,故事中的角色关系处理得非常真实,有合作也有小小的矛盾,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接纳差异。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社交技能和情商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加重要,这套书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在无声中塑造着孩子的品格。
评分我最欣赏这套书的一点,是它对“阅读自信心”的建立所起到的助推作用。我孩子以前对“自己看书”这件事有点抵触,觉得太难了,总是依赖我读给他听。但这套书的字体排布、分段清晰度,以及故事的结构完整性,都为他搭建了一个可以独立攀登的“阅读阶梯”。虽然他还没有完全独立阅读,但他已经开始尝试用手指着文字,自己“读”出声来,即便很多字还不认识,但那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已经极大地提升了他的成就感。我观察到,他不再害怕那些密集的文字块,而是将其视为可以攻克的对象。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一步。它没有用难度来吓跑孩子,而是用恰到好处的引导,让他体验到“我能读懂”的喜悦,这种内在驱动力是任何外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从实用性和耐用性角度来看,这套书的表现也相当出色。我们家孩子对待书的态度嘛,大家懂的,有时候就像对待玩具一样,难免会有撕扯、涂画甚至不小心洒上果汁的情况。但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厚实,覆膜工艺处理得很好,即便是被孩子反复翻阅,书页也不会轻易卷边或出现折痕。边缘的圆角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低龄读者的安全问题,避免了划伤小手。这对于经常需要“重读”同一本书的家庭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们不需要担心它很快就会变得破旧不堪。另外,册数的设计也很合理,四册的容量既保证了内容的新鲜感,又不会多到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正好适合作为日常阅读的储备。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目标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其他成功范本。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快读”的定位是有点担心的,总怕内容会过于简化,流于表面。但实际阅读下来,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它给我的感觉是“高效”而非“浅薄”。编辑在文字的选择上非常讲究,用词精准但又充满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便是大人读给孩子听,也不会觉得拗口或者枯燥。我发现它在培养孩子的语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很多句子结构都非常规范、优美,这对于早期语言输入至关重要。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平时阅读习惯不太好,容易跳读,但自从换了这套书,他竟然能完整地听完一个稍长一点的段落,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个小小的奇迹。此外,这套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当,不会让初学阅读的孩子感到视觉疲劳,这一点在长时间的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成功地在“吸引力”和“知识密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做到了让孩子愿意读下去,并且真的能吸收进去。
评分这套书的设计简直是为我家那个精力旺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家伙量身定做的!首先从装帧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色彩搭配非常活泼,那种饱和度很高的插图一下子就能抓住孩子的眼球。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编排上的循序渐进,不是那种生硬地把知识点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和理解复杂的概念。比如,有一册讲到“形状的奥秘”,它不是干巴巴地罗列三角形、圆形,而是把这些形状融入到一个探险故事里,让孩子感觉自己也是小侦探,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几何元素。我发现,自从孩子开始看这套书,他看其他绘本的专注度都有所提高,不再是翻几页就跑开了。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成功地激发了他主动提问的欲望,经常会指着书里的图画问我:“妈妈,这个小动物为什么是那样的颜色?”这种由内而外的求知欲,比我强行灌输知识有效太多了。而且,每讲完一个小章节,都会有一个小小的互动环节,可能是个简单的涂色,也可能是一个模仿动作的小游戏,完美地实现了“寓教于乐”,让阅读变成了一种充满期待的亲子时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