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魘(張愛玲典藏新版)

紅樓夢魘(張愛玲典藏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愛玲 著
图书标签:
  • 张爱玲
  • 红楼梦
  • 古典文学
  • 文学
  • 小说
  • 名著
  • 中国文学
  • 典藏版
  • 爱情
  • 悲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皇冠
ISBN:9789573326649
商品编码:160169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8-23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紅樓夢》是位居中國文學史頂點的經典巨著,從人物、背景、思想、藝術、版本……幾乎無一處不是眾所討論的題材,甚至發展成一門研究科目──「紅學」。
  張愛玲說《紅樓夢》是她一切的泉源,她深深地被大家族中的悲歡起落、人與人之間感應的煩惱所吸引,中毒的程度已到了「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十四歲時,張愛玲便融合了上海灘人物與《紅樓夢》筆調,寫成中西合併的章回小說《摩登紅樓夢》;其後的創作文風則完全承襲了《紅樓夢》一脈路線,並糅合發揚成「張派傳奇」;到了五十多歲時,又有一種瘋狂的熱情驅使她對《紅樓夢》做繁瑣而奇特的考訂,難怪被好友宋淇戲稱為「紅樓夢魘」。
  透過張愛玲的《紅樓夢魘》,我們不只了解到各種版本的差異及紅學專家的諸般說法,從而推斷曹雪芹的創作本義,更因此深入了張愛玲的世界。張愛玲形容自己是:「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張愛玲把這十年視作長途探險,還覺得像迷宮,像拼圖遊戲,又像推理偵探小說,足見她多麼樂在其中!因此,要了解張愛玲,必須深入閱讀《紅樓夢》;而要剖析《紅樓夢》的繁偉,「現代曹雪芹」張愛玲的《紅樓夢魘》當然是絕佳的入門!

作者简介

  張愛玲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近年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只有張愛玲,才堪稱雪芹知已。我現今對她非常敬佩,認為她是「紅學史」上一大怪傑,常流難以企及。 ──【紅學大師】周汝昌

目录

自序
紅樓夢未完
紅樓夢插曲之一——高鹗襲人與畹君
初詳紅樓夢——論全抄本
二詳紅樓夢——甲戌本與庚辰本的年份
三詳紅樓夢——是創作不走自傳
四詳紅樓夢——改寫與遺稿
五詳紅樓夢——舊時真本

精彩书摘

  紅樓夢未完
  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只抱怨「怎麼後來不好看了?」仍舊每隔幾年又從頭看一遍,每次印象稍有點不同,跟著生命的歷程在變。但是反應都是所謂「撳鈕反應」,一撳電鈕馬上有,而且永遠相同。很久以後才聽見說後四十回是有一個高鶚續的。怪不得!也沒深究。
  直到一九五四年左右,才在香港看見根據脂批研究八十回後事的書,在我實在是個感情上的經驗,石破天驚,驚喜交集,這些熟人多年不知下落,早已死了心,又有了消息。迄今看見有關的近著,總是等不及的看。
  紅樓夢的研究日新月異,是否高鶚續書,已經有兩派不同的見解。也有主張後四十回是曹雪芹自己的作品,寫到後來撇開脂批中的線索,放手寫去。也有人認為後四十回包括曹雪芹的殘稿在內。自五四時代研究起,四十年來整整轉了個圈子。單憑作風與優劣,判斷後四十回不可能是原著或含有原著成份,難免主觀之譏。文藝批評在這裏本來用不上。事實是除了考據,都是空口說白話。我把寶玉的應制詩「綠蠟春猶捲」鬥膽對上一句「紅樓夢未完」,其實「未完」二字也已經成了疑問。
  書中用古代官名、地名,當然不能提滿漢之別。作者並不隱諱是寫滿人,第二十五回有跳神。喪禮有些細節稍異,也不說明是滿俗。鳳姐在靈前坐在一張大圈椅上哭秦氏,賈敬死後,兒孫回家奔喪,一路跪著爬進來──想是喇嘛教影響。清室信奉喇嘛教,西藏進香人在寺院中繞殿爬行叩首。
  續書第九十二回「寶玉也問了一聲妞妞好」,稱巧姐為妞妞,明指是滿人。換了曹雪芹,決不肯這樣。要是被當時的人曉得十二釵是大腳,不知道作何感想?難怪這樣健步,那麼大的園子,姐妹們每頓飯出園來吃。
  作者是非常技巧的避免這問題的。書中這麼許多女性,只有一個尤三姐,脂本寫她多出一句「一對金蓮或敲或並」。第七十回晴雯一早起來,與麝月按住芳官膈肢,「那晴雯只穿蔥綠苑紬小襖,紅小衣,紅睡鞋。」脂本多出末三字。裹腳才穿睡鞋。
  祭晴雯的芙蓉誄終於明寫:「捉迷屏後,蓮瓣無聲。」小腳捉迷藏,竟聲息毫無,可見體態輕盈。
  此外只有尤二姐,第六十九回見賈母,賈母細看皮膚與手,「鴛鴦又揭起裙子來,賈母瞧畢,摘下眼鏡來笑說道:『是個齊全孩子。……』」脂本多出「鴛鴦又揭起裙子來」一句。揭起裙子來當然是看腳,是否裹得小,腳樣如何,是當時買妾慣例。不但尤二姐是小腳,賈家似也講究此道。曹雪芹先世本是漢人,從龍入關後又久居江南,究竟漢化到什麼程度?
  第五十九回春燕母女都會飛跑,且是長途競走,想未纏足。當然她們是做粗活的。第五十四回一個婆子向小丫頭說:「那裏就走大了腳了?」粗做的顯然也有裹腳的。婢媼自都是漢女。是否多數纏足?
  鳳姐寶釵襲人鴛鴦的服裝都有詳細描寫:裙襖、比甲、對襟罩褂,鳳姐頭戴「金絲八寶攢珠髻」,還是金瓶梅裏的打扮。清初女裝本來跟明朝差不多,所謂「男降女不降」。穿漢裝而不裹腳?
  差不多時期的《兒女英雄傳》明寫安家是旗人,安太太、佟舅太太也穿裙襖,與當時漢裝無異。清初不禁通婚,想已趨同化,唯一的區別是纏足與否。(外人拍攝的晚清滿人婦女照片,不僅宮中,北京街頭結伴同行的「貴女們」也都是一律旗袍。)
  寶釵是上京待選秀女的,家中又是世代皇商,應是「三旗小妞妞」。但是應選似是信手拈來,此後沒有交代。黛玉原籍蘇州,想也與賈家薛家是金陵人一樣,同是寄籍。實際上曹家的親戚除了同宗與上代遠親,大約都是滿人或包衣。書中的尤二姐尤三姐其實不能算親戚,第六十四回寫尤老娘是再醮婦,二尤是拖油瓶,根本不是尤氏的妹妹──所以只有她們姐妹倆是小腳。
  同回寫尤氏無法阻止賈璉娶尤二姐,「況他與二姐本非一母,未便深管,」又似是同父,那就還是異母妹。
  第六十四、六十七兩回,一般認為不一定可靠,但是第六十四回上半回有兩條作者自批,證明確是作者手筆。矛盾很多,不止這一處。追敘鮑二媳婦吊死的事,「賈璉給了二百銀子,叫他另娶一個。」二百兩本來是給他發送的,許他「另日再挑個好媳婦給你」,指丫頭擇配時指派。又此回說張華遭官司破家,給了二十兩銀子退親。第六十八回說張華好賭,傾家蕩產,被父親逐出,給了十兩退親。
  周汝昌排出年表,證明書中年月準確異常。但是第六十四回七月黛玉祭父母,「七月因為是瓜菓之節,家家都上秋季的墳」,是七月十五,再不然就是七月七。接著賈璉議娶尤二姐,初三過門,當是八月初三。下一回,婚後「已是兩個月的光景」是十月初。賈珍與尤三姐發生關係,被她鬧得受不了。然後賈璉赴平安州,上路三日遇柳湘蓮,代三姐定親。「誰知八月內湘蓮方進京來」。那麼定親至遲是七月。怎麼三個月前已經是七月?
  周汝昌根據第六十九回,臘月尤二姐說嫁過來半年,推出婚期似是六月初三,認為第六十四回先寫七月,又退到六月,是「逆敘」。書中一直是按時序的。
  第六十七回最成問題,一條脂批也沒有。但是寫柳湘蓮出家,「不知何往,暫且不表。」可見還有下文,伏落草。甄士隱「好了歌」「後日作強梁」句下批「柳湘蓮一干人」。又寫薛姨媽向薛蟠說:「你如今也該張羅張羅買賣,二則把你自己娶媳婦應辦的事情,倒早些料理料理。」到第七十九回才由香菱補敘,上次薛蟠出門順路探親,看中夏金桂,一回家就催母親央媒,一說就成。這樣前後照應,看來這兩回大體還是原著,可能殘缺經另人補寫。是較早的稿子,白話還欠流利,屢經改寫,自相矛盾,文筆也差。這部書自稱寫了十年,其實還不止,我們眼看著他進步。但看第二回脂批:「語言太煩,令人不耐。古人雲『惜墨如金』,看此視墨如土矣,雖演至千萬回亦可也。」也評得極是。
  乾隆百廿回抄本,前八十回是脂本,有些對白與他本稍有出入,有幾處更生動,較散漫突兀,說話本來是那樣的。是時人評約翰?俄哈拉(John O,Hara)的「錄音機耳朵」。百廿回抄本是拼湊的百衲本,先後不一,筆跡相同都不一定是一個本子,所以這幾段對白與他本孰先孰後還待考。如果是後改的,那是加工。如果是較早的稿子,後來改得比較平順,那就太可惜了,但是我們要記得曹雪芹在他那時代多麼孤立,除了他自己本能的判斷外,實在毫無標準。走的路子是他漸漸暗中摸索出來的。
  書中纏足天足之別,故意模糊。外來的妙玉香菱,與賈赦賈珍有些姬妾大概是小腳。「家生女兒」如鴛鴦與趙姨娘──趙氏之弟趙國基是榮府僕人──該是天足。晴襲都是小家碧玉出身,晴雯十歲入府,想已纏足未放。襲人沒提。
  寫二尤小腳,因為她們在親戚間是例外,一半也是借她們造成大家都是三寸金蓮的幻覺。同時也像舞臺上只有花旦是時裝踩蹻──姐妹倆一個是「大紅小襖」,一個是「紅襖綠袴」,純粹清裝──青衣是古裝,看不見腳。一般人印象中的釵黛總是天女散花式的古裝美人,忘了寶玉有根大辮子。作者也正是要他們這樣想。倘是天足,也是宋明以前的天足,不是滿洲的。清朝的讀者當然以為是小腳,民國以來的讀者大概從來沒想到這一點,也是作者的成功處。
  〈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一回,黛玉換上羊皮小靴,湘雲也穿鹿皮小靴。兩次都是「小靴」,彷彿是小腳。黛玉那年應當只有十二歲,湘雲比她還小。這裏涉及書中年齡問題,相當複雜。反正不是小孩的靴子就是寫女靴的纖小。
  黛玉初出場,批:「不寫衣裙妝飾,正是寶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見。」寶玉何嘗不注意衣服,如第十九回談襲人姨妹嘆息,襲人說:「想是說他那裏配穿紅的。」可見常批評人不配穿。
  作者更注意。百廿回抄本裏寶釵出場穿水綠色棉襖,他本都作「蜜合色」,似是後改的。但是通部書不提黛玉衣飾,只有那次賞雪,為了襯托邢岫煙的寒酸,逐個交代每人的外衣。黛玉披著大紅羽縐面,白狐裏子的鶴氅,束著腰帶,穿靴。鶴氅想必有披肩式袖子,如鶴之掩翅,否則斗篷無法繫腰帶。氅衣、腰帶、靴子,都是古裝也有的──就連在現代也很普遍。
  唯一的另一次,第八回黛玉到薛姨媽家,「寶玉見他外面罩著大紅羽緞對襟褂子,便問:『下雪了麼?』」也是下雪,也是一色大紅的外衣,沒有鑲滾,沒有時間性,該不是偶然的。「世外仙姝寂寞林」應當有一種飄渺的感覺,不一定屬於什麼時代。
  寶釵雖高雅,在這些人裏數她受禮教的薰陶最深,世故也深,所以比較是他們那時代的人。
  寫湘雲的衣服只限男裝。
  晴雯「天天打扮得像個西施的樣子」(王善保家的語),但是只寫她的褻衣睡鞋。膈肢芳官那次,剛起身,只穿著內衣。臨死與寶玉交換的也是一件「貼身穿的舊紅綾襖」。唯一的一次穿上衣服去見王夫人,「並沒十分粧飾……釵�斌夡牐�衫垂帶褪,有春睡捧心之遺風……」依舊含糊籠統。「衫垂帶褪」似是古裝,也跟黛玉一樣,沒有一定的時代。
  寶玉祭晴雯,要「別開生面,另立排場,風流奇異,與世無涉,方不負我二人之為人。」晴雯是不甘心受環境拘束的,處處托大,不守女奴的本份,而是個典型的女孩子,可以是任何時代的。寶玉這樣自矜「我二人之為人」,在續書中竟說:「晴雯到底是個丫頭,也沒有什麼大好處。」(第一○四回)
  黛玉抽籤抽著芙蓉花,而晴雯封芙蓉花神,芙蓉誄又兼輓黛玉。怡紅院的海棠死了,寶玉認為是晴雯死的預兆。海棠「紅暈若施脂,輕弱似扶病」。纏足正是為了造成「扶病」的姿勢。寫晴雯纏足,已經隱隱約約,黛玉更嬌弱,但是她不可能纏足,也不會寫她纏足。纏足究竟還是有時間性。寫黛玉,就連面貌也幾乎純是神情,唯一具體的是「薄面含嗔」的「薄面」二字。通身沒有一點細節,只是一種姿態,一個聲音。
  俞平伯根據百廿回抄本校正別的脂本,第七十九回有一句抄錯為「好影妙事」,原文是「如影紗事」,紗窗後朦朧的人影與情事。作者這種地方深得浪漫主義文藝的竅訣。
  所以我第一次讀到後四十回黛玉穿著「水紅綉花襖」,頭上插著「赤金扁簪」(第八十九回),非常刺目。那是一種石印的程甲本,他本甲乙都作「月白綉花小毛皮襖,加上銀鼠坎肩」,金簪同,「腰下繫著楊妃色綉花棉裙,真如亭亭玉樹臨風立,冉冉香蓮帶露開。」
  百廿回抄本本來沒有這一段描寫,是夾行添補的。俞平伯分析這抄本,所改與程乙本相同,後四十回的原底大概比程高本早。哈佛大學的圖書館有影印本,我看了,後四十回中有十四回未加塗改,不是謄清就是照抄。如果是由乙本抄配,舊本只有三分之二,但是所有的重要場面與對白都在這裏。
  舊本雖簡,並不是完全不寫服裝,只不提黛玉的,過生日也只說她「略換了幾件新鮮衣服,打扮得如同嫦娥下界」,倒符合原著精神。寶玉出家後的大紅猩猩氈斗篷很受批評,還這樣闊氣。將舊本與甲乙本一對,「猩猩氈」三字原來是甲本加的。舊本「船頭微微雪影裏面一個人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大紅斗篷,向賈政倒身下拜」,確是神來之筆,意境很美。袈裟本來都是鮮艷的橙黃或紅色。氣候寒冷的地方,也披簡陋的斗篷。都怪甲本熟讀紅樓夢,記得〈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一回中都是大紅猩猩氈斗篷,忍不住手癢,加上這三個字。

前言/序言

  自序
  這是八九年前的事了。我寄了些考據紅樓夢的大綱給宋淇看,有些內容看上去很奇特。宋淇戲稱為Nightmare in the Red Chamber(紅樓夢魘),有時候隔些時就在信上問起「你的紅樓夢魘做得怎樣了?」我覺得這題目非常好,而且也確是這情形──一種瘋狂。
  那幾年我剛巧有機會在哈佛燕京圖書館與柏克萊的加大圖書館借書,看到脂本紅樓夢。近人的考據都是站著看──來不及坐下。至於自己做,我唯一的資格是實在熟讀紅樓夢,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但是沒寫過理論文字,當然笑話一五一十。我大概是中了古文的毒,培肯的散文最記得這一句:「簡短是雋語的靈魂」,不過認為不限雋語,所以一個字看得有巴斗大,能省一個也是好的。因為怕嘮叨,說理已經不夠清楚,又把全抄本──即所謂「紅樓夢稿」──簡稱抄本。其實這些本子都是抄本。難怪〈初詳紅樓夢〉刊出後,有個朋友告訴我看不懂──當然說得較婉轉。
  連帶想起來,彷彿有書評說不懂「張看」這題目,乘機在這裏解釋一下。「張看」不過是套用常見的「我看□□」,填入題材或人名。「張看」就是張的見解或管窺──往裏面張望──最淺薄的雙關語。以前「流言」是引一句英文──詩?Written on water(水上寫的字),是說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謠言傳得一樣快。我自己常疑心不知道人懂不懂,也從來沒問過人。
  紅樓夢的一個特點是改寫時間之長──何止十年間「增刪五次」?直到去世為止,大概佔作者成年時代的全部。曹雪芹的天才不是像女神雅典娜一樣,從她父王天神修斯的眉宇間跳出來的,一下地就是全副武裝。從改寫的過程上可以看出他的成長,有時候我覺得是天才的橫剖面。
  改寫二十多年之久,為了省抄工,不見得每次大改幾處就從頭重抄一份。當然是儘量利用手頭現有的抄本。而不同時期的早本已經傳了出去,書主跟著改,也不見得每次又都從頭重抄一份。所以各本內容新舊不一,不能因某回某處年代早晚判斷各本的早晚。這不過是常識,但是我認為是我這本書的一個要點。此外也有些地方看似荒唐,令人難以置信,例如改寫常在回首或回末,因為一回本的線裝書,一頭一尾換一頁較便。寫作態度這樣輕率?但是縫釘稿本該是麝月名下的工作──襲人麝月都實有其人,後來作者身邊只剩下一個麝月──也可見他體恤人。
  在現在這大眾傳播的時代,很難想像從前那閉塞的社會。第二十三回有寶玉四首即事詩,「當時有一等勢利人,見榮府十二三歲的公子作的,錄出來各處稱頌。」看了使人不由得想到反面,著書人貧居西郊,滿人明義說作者出示紅樓夢,「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可見傳抄只限戚友圈內。而且從前小說在文藝上沒有地位,不過是好玩,不像現代蘇俄傳抄地下小說與詩,作者可以得到心靈上的安慰。曹雪芹在這苦悶的環境裏就靠自己家裏的二三知己給他打氣,他似乎是個溫暖的情感豐富的人,歌星芭芭拉史翠珊唱紅了的那支歌中所謂「人──需要人的人」,在心理上倚賴脂硯畸笏,也情有可原。近人竟有認為此書是集體創作的。集體創作只寫得出中共的劇本。
  他完全孤立。即使當時與海外有接觸,也沒有書可供參考。舊俄的小說還沒寫出來。中國長篇小說這樣「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是剛巧發展到頂巔的時候一受挫,就給攔了回去。潮流趨勢往往如此。清末民初的罵世小說還是繼承紅樓夢之前的《儒林外史》。紅樓夢未完還不要緊,壞在狗尾續貂成了附骨之疽──請原諒我這混雜的比喻。
  紅樓夢被庸俗化了,而家喻戶曉,與聖經在西方一樣普及,因此影響了小說的主流與閱讀趣味。一百年後的《海上花列傳》有三分神似,就兩次都見棄於讀者,包括本世紀三○年間的亞東版,一方面讀者已經在變,但那是受外來的影響,對於舊小說已經有了成見,而舊小說也多數就是這樣。
  在國外,對人說「中國古典小說跟中國畫──應當說『詩、畫』,但是能懂中國詩的人太少──與磁器一樣好,」這話實在說不出口。如果知道你本人也是寫小說的,更有「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之嫌。我在美國中西部一個大學城裏待過些時,知道紅樓夢的學生倒不少,都以為跟巴金的《家》相仿,都是舊家庭裏表兄妹的戀愛悲劇。男生就只關心寶玉這樣女性化,是否同性戀者。他們雖然程度不齊,也不是沒有鑒別力。有個女生長得不錯,個子不高,深褐色的頭髮做得很高,像個富農或是商家的濃妝少婦,告訴我說她看了《秧歌》,照例讚了兩句,然後遲疑了一下,有點困惑的說:「怎麼這些人都跟我們一樣?」我聽了一怔。《秧歌》裏的人物的確跟美國人或任何人都沒什麼不同,不是王龍阿蘭洗衣作老闆或是哲學家。我覺得被她一語道破了我用英文寫作的癥結,很有知己之感。
  程本紅樓夢一出,就有許多人說是拙劣的續書,但是到本世紀胡適等才開始找證據,洗出紅樓夢的本來面目。五六十年了,近來雜誌上介紹一本《紅樓夢研究集》:「本書是一群青年人的精心力作,一反前人著重考據的研究方式,……」拙作〈紅樓夢未完〉赫然在內,看了叫聲慚愧。也可見一般都厭聞考據。裏面大部份的文章仍舊視程本為原著,我在報紙副刊上也看到這一類的論文,可能是中文系大學生或研究生的課卷,那也反映教授的態度。──也許也是因為研究一個未完的著作,教學上有困難。──有一篇罵襲人誘惑寶玉,顯然還是看了程本竄改的第六回,原文寶玉「強襲人同領警幻所授雲雨之事」,程甲本改「強」為「與」,程乙本又改「與」為「強拉」,另加襲人「扭捏了半日」等兩句。我們自己這樣,就也不能怪人家──首次譯出全文的霍克斯英譯本也還是用程本。但是才出了第一冊,二十六回,後四十回的狐狸尾巴還沒露出來。彌羅島出土的斷臂維納斯裝了義肢,在國際藝壇上還有地位?
  我本來一直想著,至少金瓶梅是完整的。也是八九年前才聽見專研究中國小說的漢學家派屈克?韓南(Hanan)說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寫的。我非常震動。回想起來,也立刻記起當時看書的時候有那麼一塊灰色的一截,枯燥乏味而不大清楚──其實那就是驢頭不對馬嘴的地方使人迷惑。遊東京,送歌僮,送十五歲的歌女楚雲,結果都沒有戲,使人毫無印象,心裏想「怎麼回事?這書怎麼了?」正納悶,另一回開始了,忽然眼前一亮,像鑽出了隧道。
  我看見我捧著厚厚一大冊的小字石印本坐在那熟悉的房間裏。
  「喂,是假的。」我伸手去碰碰那十來歲的人的肩膀。
  這兩部書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紅樓夢。紅樓夢遺稿有「五六稿」被借閱者遺失,我一直恨不得坐時間機器飛了去,到那家人家去找出來搶回來。現在心平了些,因為多少滿足了一部份的好奇心。
  收在這集子裏的,除了〈三詳〉通篇改寫過,此外一路寫下去,有些今是昨非的地方也沒去改正前文,因為視作長途探險,讀者有興致的話可以從頭起同走一遭。我不過是用最基本的邏輯,但是一層套一層,有時候也會把人繞糊塗了。我自己是頭昏為度,可以一擱一兩年之久。像迷宮,像拼圖遊戲,又像推理偵探小說。早本各各不同的結局又有「羅生門」的情趣。偶遇拂逆,事無大小,只要「詳」一會紅樓夢就好了。
  我這人乏善足述,著重在「乏」字上,但是只要是真喜歡什麼,確實什麼都不管──也幸而我的興趣範圍不廣。在已經「去日苦多」的時候,十年的工夫就這樣摜了下去,不能不說是豪舉。正是:
  十年一覺迷考據,
  贏得紅樓夢魘名。
《海上花列傳》:民國風華中的綺夢與哀愁 作者: 張愛玲 譯注(根據韓邦慶原著) 版本特色: 紀念文學大師張愛玲誕辰百年,首次完整呈現其精妙譯注與獨到見解。 內容簡介: 《海上花列傳》是晚清小說家韓邦慶的傑作,以其細膩入微的筆觸,描繪了十九世紀末上海灘上層妓院中的眾生相。然而,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韓邦慶原著的忠實再版,更是文學巨匠張愛玲傾注心血、耗費數年時光,以其獨步文壇的語感和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深刻洞察力,所完成的一次白話文轉譯與精注。這不僅是一部小說的重現,更是一次文學視野的碰撞與融合。 本書收錄的內容,完整忠實於韓邦慶的章回體小說原貌,聚焦於被稱為「花界」的風月場所,講述了蘇杭籍的青樓女子如沈小紅、黃翠鳳、周雙芳等人的悲歡離合,她們在光怪陸離的脂粉堆中,掙扎於生存、愛情與尊嚴之間的故事。 一、 歷史背景與敘事格局 故事背景設定在清末上海,當時的上海正處於中西文化激烈交鋒的黃金時代,繁華的表象下,卻隱藏著傳統價值體系的崩潰與個體命運的無依。韓邦慶以其豐富的世情閱歷,構建了一個極為精密的社會網絡,妓院不僅是風流場所,更是當時社會權力結構、經濟流動和人際關係的縮影。書中人物關係盤根錯節,涉及各行各業的富商、官僚乃至江湖豪客,構成一幅宏大而又極度寫實的世情圖景。 小說的敘事手法極為高超,它摒棄了傳統才子佳人小說的浪漫化處理,轉而採用一種近乎冰冷的、旁觀者的視角,記錄下花界中發生的每一場情感交易、每一筆經濟往來,以及每一次權力遊戲。 二、 張愛玲的譯注:現代漢語的再生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無疑是張愛玲的譯注工作。韓邦慶的原著採用了高度文言化的吳語方言,對於現代讀者而言,閱讀門檻極高。張愛玲以其精湛的文字功力,將這部充滿古典韻味的方言小說,轉化為流暢、精準且充滿生命力的現代漢語。 她的譯注並非簡單的「翻譯」,而是一場「再創造」。她不僅保留了原著的地域風情和語氣的微妙層次,更以其特有的、略帶諷刺與疏離的筆觸,為古典人物注入了現代的心理深度。在關鍵情節和人物對話旁,張愛玲的註釋往往寥寥數語,卻能一針見血地揭示人物的隱藏動機、當時的社會習俗,或是語氣中潛藏的諷刺意味。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兩位大師跨越時空的對話——韓邦慶描繪的「舊夢」,在張愛玲的筆下,被重新審視和詮釋。 三、 浮華背後的生命悲劇 小說的核心,圍繞著幾位性格鮮明、命運曲折的女性展開。 沈小紅: 聰慧過人,精於算計,卻始終尋求一份超越交易的真情,她的聰穎最終也成為她悲劇的註腳。 黃翠鳳: 潑辣強悍,在風塵中展現出驚人的管理才能與生存意志,她代表了底層女性在極端環境下對尊嚴的捍衛。 周雙芳: 溫婉內斂,以退為進,她的隱忍與犧牲,揭示了舊時代女性「賢德」外衣下的無奈。 張愛玲在譯注中特別強調,這些女性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淫婦」,她們是特定社會結構下的專業從業者,她們的愛情、友誼乃至仇恨,都包裹在銅臭和權謀之中。她們試圖在一個不給予女性獨立地位的時代,利用自己僅有的籌碼——美貌與才情——來謀求一線生機。小說對她們的描寫,充滿了理解與同情,卻又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她們最終難逃的宿命:或逝去,或沉淪,或在無盡的周旋中耗盡青春。 四、 語言的藝術與世情的洞察 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場文學形式的饗宴。讀者可以從中領略到: 1. 對話的藝術: 妓院中的對話充滿了試探、暗示與雙關,張愛玲精準地捕捉了這些語言的張力,使得翻譯後的文字依然充滿張力,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2. 細節的逼真: 書中對服飾的描寫、宴席的排場、乃至於丫鬟僕役的言行舉止,都栩栩如生。張愛玲的註釋進一步解釋了清末江南士紳階層的消費文化和審美標準。 3. 情慾的克制: 與許多描寫風月場所的小說不同,《海上花列傳》的魅力在於「未盡之語」。情慾被隱藏在茶餘飯後、燈影交錯之間,張愛玲的翻譯完美傳達了這種「留白」的古典美學,讓讀者在想像中完成情感的張力建構。 總結: 《海上花列傳》(張愛玲典藏新版)不僅是一部描寫上海風月舊事的傑作,更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一次重要的譯介工程。它讓讀者得以跨越百年的語言鴻溝,直接領略韓邦慶「寫盡人情」的世情功力,同時浸淫於張愛玲那標誌性的、冷靜而又飽含穿透力的文字魅力之中。這是一部關於虛妄繁華、關於女性困境、關於人性複雜性的不朽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沉醉的书,但并非那种轻松愉快的沉醉。张爱玲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将读者轻易地卷入她构建的世界。而《紅樓夢魘》这个名字,本身就预示着一种不寻常的体验。我总觉得,她笔下的《紅樓夢》,不仅仅是那些关于青春、爱情、家族兴衰的故事,更是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思考。她用一种近乎冷酷的视角,审视着那些曾经辉煌的角色,那些在命运洪流中挣扎的身影。我尤其对她描写人物内心挣扎的部分印象深刻,那种细腻的心理活动,那种潜藏在表面平静下的暗流涌动,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心疼的“她”或“他”。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迷雾中前行,既渴望看到前方,又害怕那未知的一切。这种阅读的体验,是如此独特,如此令人难以忘怀,它挑战着我们对既定故事的认知,也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经典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悲剧。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紅樓夢魘》(張愛玲典藏新版)时,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张爱玲这位文学巨匠的解读,忐忑的是《紅樓夢》原作已经足够深刻,她还能从中挖掘出什么,又会以何种方式呈现?读完后,我才明白,这并非简单的“改编”或“续写”,而是一种灵魂的碰撞,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张爱玲的笔触,带着她独有的那种洞察世事的通透,和对人性深渊的直视。她没有回避那些丑陋和不堪,反而以一种近乎残忍的坦诚,将它们剥离开来,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坦诚,有时会让人感到心痛,甚至有些喘不过气,但正是这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才让《紅樓夢魘》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她像是那个在繁华落尽后,仍然在废墟中搜寻蛛丝马迹的考古学家,挖掘出那些被历史掩埋的真相,那些被光鲜外表所遮蔽的痛苦。这本书,更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那个时代,也照出了人性中永恒不变的弱点和悲哀。

评分

拿到《紅樓夢魘》(張愛玲典藏新版)的时候,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她会如何解读那个时代的女性命运?张爱玲的文字,本身就充满了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而《紅樓夢》,又是如此集中地描绘了众多女性的悲欢离合。我期待她能在原作的基础上,为这些鲜活的生命,增添更多的笔墨,让她们的痛苦、她们的挣扎、她们的无奈,被更清晰地呈现出来。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确实做到了。张爱玲的视角,是如此锐利,她仿佛能一眼看穿那些女性在那个男权至上社会中的处境,她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成为命运的转折点。我常常在阅读中,为书中那些女性的命运感到惋惜,她们的美丽、她们的才情,最终都被时代的洪流所吞噬。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种对那个时代女性群像的深刻写照,一种对她们悲剧命运的无声呐喊。它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妙,也能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评分

第一次读到《紅樓夢魘》这个名字,就觉得一种莫名的宿命感扑面而来。张爱玲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对世事人情冷暖的洞察,和对过往繁华的眷恋,再加上“魘”这个字,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挥之不去,却又真实的梦境,或是那些深藏心底,触碰即痛的记忆。我并不是一个对古典名著有过深入研究的读者,但张爱玲的版本,总能用她独特的笔触,将那些遥远的人物和故事,拉近到触手可及的距离。我总在想,她笔下的宝黛钗,会是怎样一番情状?是如同我脑海中无数次描摹的那般,带着一丝不甘和一丝无奈,还是有更深沉,更难以言说的悲伤?我想,张爱玲的《紅樓夢魘》并不仅仅是对曹雪芹原作的解读,更是一种她自己内心世界的回响,是对那个封建时代下,女性命运的悲叹,也是对人生虚无的深刻体悟。每次翻开,都能从中寻找到一丝共鸣,一种被理解的慰藉,即使故事的结局早已注定,但在张爱玲的笔下,那份宿命的沉重,也似乎被赋予了一种别样的美感,一种令人心碎的苍凉。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紅樓夢》的“新版”,不如说是一种全新的“閲讀體驗”。张爱玲的文字功底,自然不必多说,她对语言的驾驭,那种精准、那种韵味,简直如同雕塑家在打磨玉石,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每一个词都掷地有声。我尤其喜欢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细致入微,仿佛能穿透纸面,直接触碰到人物最真实的情感。她描写的那些少女的娇嗔,少年的痴情,老者的精明,太太们的算计,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读她的书,总觉得是在看一出精彩绝伦的戏剧,而她就是那个最懂得导演的导演,将每一个角色的人生轨迹,都安排得那么淋漓尽致。我常常在想,如果真的生活在那个时代,以张爱玲的视角,那些显赫的家族,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些错位的爱情,又会演绎出怎样一番惊心动魄的故事?《紅樓夢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压抑和窒息感,我好奇她会在原作的基础上,增添多少属于她自己的“魇”,让读者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也被一种全新的,或许更加沉重的,悲剧氛围所笼罩。

评分

竖版,纸张不错,整体看起来很好

评分

一套集齐太不容易了啊。希望全套要保持货全啊。买买买啊。

评分

好书没得说!价格太实惠!618又囤了很多书!期待1111继续特价!好书没得说!价格太实惠!618又囤了很多书!期待1111继续特价!好书没得说!价格太实惠!618又囤了很多书!期待1111继续特价!

评分

作为小说家的作者剖析另一位作者的写作顺序,并把各个版本的修改顺序和修改时的思路娓娓道来……而且她自己也出身于大家族,懂得当时的某些情况……我觉得别人写不出这本书。另外,特别感谢京东小哥在暴雨天气的晚上还加班把书送来,所以……打赏京豆的功能怎么没有了?

评分

书拿着很舒服,纸张印刷也很好,包装不错,没有压痕或损伤。很好。

评分

喜欢这种古典的风格,印刷一流,满意。

评分

京东活动囤货,还不错,慢慢看

评分

这个集子的装帧颇得我心,深底暗花,古朴而高贵,仿佛旧日箱底的旗袍缎子。信手翻开《华丽缘》,看到《公寓生活记趣》。从前读来不得其趣,如今住进逼仄的老公寓中,经了些柴米油盐,才品出其中的一些趣味。那因“失业”而肝火旺盛的水龙头,梅雨时节的水痕霉迹,还有那“仿佛就在耳根下”喧嚷嘈杂的市声人语。公寓生活琐碎磨人,她却说“许多身边杂事自有它们的愉快性质。看不到田园里的茄子,到菜场上去看看也好——那么复杂的,油涸的紫色;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一下子,买菜也成了乐事。那天大概她心情不错,连那些家长里短也都欣然笑纳了,“人类天生的是爱管闲事。为什么我们不向彼此的私生活里偷偷的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没有多大损失而看的人显然得到了片刻的愉悦?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临了还不忘卖弄一下,“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评分

皇冠版张爱玲装帧印刷纸张都很好,只是胶装未锁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