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 作者 | 【日】儿岛襄,周晓音,宫彬彬,张敬 |
| 定价 | 78.00元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 ISBN | 9787229092504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数 | 740000 | 页码 | 全2册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准确而翔实地记录了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破突三八线始至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议止的战争始末。以时间为线索,史料为依据,采访为支撑,客观展现了那段精彩的战争历史。 |
| 作者简介 | |
| 儿岛襄(1927-2001),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日本战史界权威。曾出版图书《太平洋战争》、《日俄战争》、《史说山下奉文》、《突击的将军》、《指挥官》、《日本占领》、《马来之虎——山下奉文》等三十余部。其立场中立、描写生动、文风严谨。1966年凭《太平洋战争》获得过每日新闻社主办的第二十界每日出版文化奖,1990年因常年在战史方面的成就获日本文学振兴会颁发的菊池宽奖,并于1993年被日本政府授予紫綬褒章。 |
| 目录 | |
| 第1章 六月二十五日 三八线、国境纠纷频发、失衡的力量、杜鲁门的乐观论、明太鱼事件、明洞的酒吧、金钟泌的报告、一触即发、前夜、北朝鲜军的编成、第一号作战令、暴风! 第2章 李承晚逃亡 突入开城、不知所踪的部队首脑、狼来了、麦克阿瑟元帅、总参谋长蔡秉德、北朝鲜飞机袭来、韩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谎报、连夜逃亡、保卫议政府、杜鲁门的决断、蔡秉德的疯狂、李承晚的威胁、逃亡地点、死守首都、告别会、美丽的国土 第3章 美军参与决定 仓洞防线、美军参战决定、妇女们的痛哭、停止播放录音、北朝鲜坦克、爆破汉江桥、汉城陷落、元帅的韩国行、半疯狂的李承晚、坚持三天、到达水原 第4章 大田攻防战 更换指挥官、蔡秉德解职、正式介入 、“我不逃!”、一等秘书诺贝尔、大田的要人、扫雷舰上的李承晚、釜山的美国地面部队、史密斯营的布防、乌山败退、惨败的初战、黑人士兵的骚乱、逃兵和宪兵、“金锡源在这里!”、渡过锦江、联合国旗帜升起、死守大田、夜行和包围、打坦克、大田陷落 第5章 洛东江防线 蔡秉德的状况、道路向导兼翻译、河东岭、蔡秉德战死、沃克中将、洛东江防线、英明的决定、师长的反对、汉江悲剧再现 、八月十五日、穆乔大使的提议、大邱的恐慌 第6章 仁川登陆作战计划 访日被拒、铁铬行动、史密斯师长、华盛顿的反对理由、麦克阿瑟的辩论、一赔五千的赌博、仁川谍报队、登陆用的梯子、釜山桥头堡、绝不动摇、仁川和釜山、台风“简”、魔鬼般的两天、撤离大邱、夏威夷撤退说、九月十五日 第7章 九月十五日 华盛顿的认可、作战准备完成、密探克拉克、“麦金利山”号、欺瞒与佯攻、世纪大戏、麦克阿瑟的独白、炮弹和火箭弹、焦土的月尾岛、洞穴阵地、日落前、第一波登陆、岸壁爆破、三千吨补给物资、元帅的褒奖 第8章 从仁川到汉城 铁砧和铁锤、麻烦的前线视察、麦克阿瑟的预言、陆战队渡不了江、没有地图的作战、明天到汉城 第9章 夺回汉城 万岁突击、攻略计划、汉城的西壁、向北方逃亡、北朝鲜军的反击、过早的占领声明、赏金3000万韩元、中央政厅的太极旗、李承晚的欢喜、市内大扫除 第10章 突破三八线 还都式、战祸的一夜、残留派和过江派、日本印制的韩国钞票、中国不会坐视、突破三八线、“三——八——线”、惨烈的北朝鲜军、周恩来的警告、北朝鲜境内的行动准则 第11章 攻陷平壤 争头功、金正日的抗战令、中国军队渡过鸭绿江、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威克岛会谈、目的不明的会谈、停止前进、出动日本扫雷艇、日本扫雷艇被炸沉、丧失时机、占领沙里院、奇事连发、最先进城、金中校的第12团、庆祝占领的香水、迪安少将的下落 第12章 鸭绿江 师长白善烨、空降作战、北朝鲜军的夜袭、新麦克阿瑟线、金正日的老巢、全军突进、司令员彭德怀、中国俘虏的证言、楚山和北镇、战场的喇叭声、漂浮作战、鸭绿江的水、中国军队否认论 第13章 中国军队总攻击 中国士兵俘虏十六名、阿尔蒙德的判断、继续北上、十一月一日、前进停止命令、云山被包围、全是中国人、后退命令、打开退路、军号和手榴弹、云山的悲剧、兵力过小推定、中国军队退却、“圣地”、轰炸鸭绿江 第14章 美军总反攻 华盛顿的认可、中国参战的意图、南下准备、北朝鲜的冬天、运送取暖炉、中国代表抵达联合国、到达鸭绿江、再反攻的前夜、确保制空权、鸭绿江上空的麦克阿瑟、人海战术、韩国师败退、铁壁连 第15章 后退命令 情报泄露、零下三十度、决定总撤退、新的战争、金块搬出、第8集团军的撤退之行、原子弹声明、重建战线、撤往三八线、渡过大同江、陆战1师的困境、粉红色作战、与中国“一战”、幽灵都市 第16章 冬天的撤退之行 史密斯的海军精神、三个设想、寒夜的行军、桥上悲剧再现、古土里的陆战队、水门桥、期待明天、美国史上最大的败北、力量下的和平、经由日本增兵、中国的强硬姿势、沃克之死、李奇微 第17章 李奇微到任 乐天派、一百万移民计划、拜访总司令部、第8集团军的战斗力、批评与呵斥、六处抵抗阵地 第18章 华盛顿和麦克阿瑟 正月攻势、李奇微的前线视察、再次放弃汉城、冰上的难民、原州的圆形阵地中国军队的意图、华盛顿的回复、战斗还是撤兵、一月十二日文书、猎狼犬作战、拒绝停战、伤寒情报、下令北进 第19章 北进开始 霹雳作战、双子隧道、米切尔分队的“覆灭”、确保修理山、止步汉江、麦克阿瑟的说辞、包围、到达汉江、麦克阿瑟的意图、中国军队的大逆转、砥平里、三个师的包围、六个火把、法国营的警报器、战壕、山丘、友军的射击、中国军队后退 第20章 和平问题 杀手、大雨中的战线、放射性废弃物、艾奇逊战略、三八线胜利说、再次夺回汉城、前进到哪里、国际军人、电报之谜 第21章 麦克阿瑟解任 包围战未实现、最后的声明、好尥蹶子的马、平静的麦克阿瑟、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报告、书信公开的影响、郑重的手续、凹凸作战、老爷子的回击、体面地解任、电报直达东京、解任通告、麦克阿瑟的不服、屈辱之日 第22章 四月攻势 苏联的动向、麦克阿瑟离日、两项职责、中国军队的四月攻势、消耗后撤作战、无名线 第23章 和平与北进 “9000号”电、东部山岳地带、战线的脆弱部分、下令退却、突击部队消失、溃走芳台山、北进准备、国家的疲劳、稳妥的停战、纽曼分队突进、中朝军队后撤的迹象、歼灭中国军队论、铁三角地带、停战线北移 第24章 停战谈判 马立克大使的提案、李奇微李承晚会谈、坚决反对停战、中朝方面的诚意、投降使节的印象、四英寸的差距、白善烨的辞意、维护国家利益、巧克力论争、“潘趣酒大碗”、达成一致、围绕停战线 第25章 板门店 以牙还牙、四项原则、潘趣酒大碗作战再开、北方代表的软化、联合国军轰炸机事件、血岭、谈判会场变更、相隔六十三天、韩国军队接替论、欧洲危机再现、围绕分界线、中国军队袭击的意图、日冕作战、三八线之歌、停火、履行、监督、李承晚的通告、中朝军队的阵地网 第26章 巨济岛暴动事件 延长十五天、俘虏数的分歧、巨济岛收容所、亲共俘虏与反共俘虏、俘虏的意愿审查、绑架收容所所长、营救多德行动、李奇微的严命、“再见,将军!”、俘虏方的四项要求、科尔森的答复、两位准将的“墓地” 第27章 戒严令和修改宪法 大军对峙、围绕修改宪法的斗争、枪击军人事件、发布戒严令、国家公器、内乱危机、李承晚暗杀计划、原义烈团成员的暗杀者、在野党罢会、宪法修正案通过 第28章 一九五三年前后 转入长期战、克拉克的提案、哈里森的通告、艾森豪威尔访韩、扩大战争不能解决问题、美军士兵的冬天、李承晚访日、“掌掴”作战、庞大的炸弹消耗、政府迁移要求、伤病俘虏交换、打到鸭绿江去、缓冲地带、未遣返的韩国俘虏 第29章 停战协定签字 李承晚的抵抗、俘虏交换协定签字、反对停战的示威游行、战后的保障、中国军队最后的攻势、联合国方面最后的让步、沉默的签字仪式、二百四十万的牺牲、“日本的战争”、两首歌谣 |
| 编辑推荐 | |
| 儿岛襄教授,日本战史界权威,精彩讲述: “为日本而战的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延续与终结 为废墟中的日本带来发展良机 两条战线博弈改变亚洲格局 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儿岛襄所著《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上下)》准确翔实地纪录了三年零一个月的战争始末, 客观展现了那段举世瞩目而又惨烈无比的战争。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对战争题材的书籍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不同视角的作品。《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这个书名立刻就吸引了我,因为它承诺了一种相对少见的研究视角。我一直认为,理解一场冲突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多地搜集和分析来自各个参与方、观察方甚至是旁观者的叙述和观点。朝鲜战争,作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冷战标志性事件,其复杂性不言而喻,而来自日本的视角,或许能揭示出一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和考量。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否在分析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氛围如何影响其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和反应方面,提供深入的洞察。战争的后果往往是长期的,日本作为邻国,其在战后的安全考量、外交政策乃至国内重建,都与这场战争紧密相连。因此,从日本的视角去解读这场战争,不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补充,更是对区域地缘政治格局形成过程的一种重要审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这段历史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能够提供“局外人”视角的历史著作,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在朝鲜战争这样一场涉及美苏中朝等大国的复杂博弈中,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虽然直接军事介入有限,但其地理位置、历史渊源以及战后在美国主导下的重建过程,都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观察者和受影响者。这本书的标题“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正击中了这一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在当时全球格局下,日本政府、民间舆论以及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是夹在中美两大阵营之间的无奈?还是怀有某种复杂的民族情感?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形成,以及其在冷战初期所采取的战略定位。此外,这本书的译者阵容也颇为强大,这似乎预示着其内容翻译的严谨性和文本的可读性,我对此表示期待。总而言之,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视角来审视这场决定世界格局的冲突。
评分作为一名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朝鲜战争,这场被誉为“最寒冷的冬天”的冲突,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朝鲜半岛本身,深刻地重塑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而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关于这场战争的论述,大多集中在参战国(如中国、美国、朝鲜)的视角,或者是由历史学家们进行的宏观分析。然而,对于日本这样地处东亚,与朝鲜半岛近在咫尺,并且当时正处于战后重建和接受美国影响的关键时期 Thus, the "Japanese perspective" offers a particularly valuable lens through which to examine this pivotal conflict. I'm eager to discover how Japan's geopolitical position, its uniqu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with Korea, and the specific dynamics of its post-war recovery influenced its understanding and reactions to the Korean War. It’s likely that this book will shed light on aspects such as the internal debates within Japan regarding neutrality,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war, and the subtle shifts in its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escalating conflict. This nuanced understanding promises to enrich my overall comprehension of the Korean War's complex legacy.
评分作为一位痴迷于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研究者,我一直深感于理解一场战争需要汇集尽可能多的声音和观点。朝鲜战争,这个在中国、美国、朝鲜等国家视角下被反复描绘的宏大叙事,其复杂性和影响至今仍值得深入挖掘。《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切入点。日本,这个在二战后迅速重塑自身国家定位的东亚强国,其对这场近在咫尺的冲突的看法,势必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印记和现实考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出,在当时的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日本的战略家、政治家以及普通民众,是如何解读这场战争的。是出于对区域稳定的忧虑,还是对自身国家安全的考量?亦或是战后日本如何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定位自身,这种定位如何影响了其对朝鲜战争的理解和反应?我相信,通过审视日本的视角,我们不仅能更全面地理解朝鲜战争本身,更能深入洞察战后东北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评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我始终相信,多角度的叙事才能构建出更接近真相的全貌。《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这个书名,立刻就抓住我的眼球,因为它承诺了一种不同于我们普遍熟知的叙事方式。朝鲜战争,这场冷战的“热点”之一,其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而在讨论这场战争时,日本的视角往往是被忽略的。然而,作为一个东亚国家,日本在地理上、文化上以及政治经济上都与朝鲜半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战后的日本,正处于其国家发展的关键转型期,这场战争的爆发,无疑会对日本的国内政治、经济走向,乃至其国际地位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当时日本社会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他们的担忧是什么?他们的立场又是如何形成的?是否能从中看到日本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期待能从中获得全新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