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文集(4)伦理学

斯宾诺莎文集(4)伦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斯宾诺莎
  • 西方哲学
  • 形而上学
  • 认识论
  • 理性主义
  • 古典哲学
  • 思想史
  • 政治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2780
商品编码:1397392495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无 著作 贺麟 译者 定  价:66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01日 页  数:269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0102780 部分 论神
第二部分 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
第三部分 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
第四部分 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第五部分 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
译后记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伦理学》一书是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表述在这本书中。他写这部著作花费了十多年的功夫,从1662年写起,到1675年才完成。全文共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论神、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论人的奴役和情感的力量、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 无 著作 贺麟 译者 斯宾诺莎 (1632~1677),荷兰哲学家。提出以实体、属性与样式为中心的自因论唯物主义世界观。强调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只有通过理性的直觉和推理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是唯物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理智改进论》等。
《伦理学》 内容梗概 《伦理学》(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是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最重要、最宏伟的哲学著作,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深刻、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部著作采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证明方法,力求以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推理,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哲学体系,涵盖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斯宾诺莎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神即自然”(Deus sive Natura)的革命性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对宇宙的本质、人的本质、自由的本质以及幸福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第一部分:论神 开篇,斯宾诺莎便以公理、定义和命题的形式,建立起他的形而上学基础。他首先定义了“实体”(Substantia),将其描述为“独立于他物而存在,并且其本质不能被思维,也不能被分解的事物”。他断言,只有一个实体,因为如果存在两个或多个实体,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区别,而区别只能源于属性或样式。唯一的实体就是神,亦即自然。神是无限的、永恒的、必然的、绝对自由的。 神拥有无限的属性,其中我们能够认识的只有“思想”(Thought)和“广延”(Extension)。这两个属性是神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平行且独立的关系,但都指向同一个实体。世界万物,包括我们所经验到的各种事物,都是神的样态(Modes),是神的属性在不同具体形式下的表现。因此,一切都是神,或者说,一切都通过神而存在。 斯宾诺莎驳斥了人格化的神、外在的目的论以及创世论等传统宗教观念。神不是一个像人一样具有情感和意志的主宰,而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法则和存在本身。万物并非被神创造,而是从神那里必然地流溢出来。这种观念颠覆了人与神、自然与超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将神性渗透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部分:论心灵及其肉体 在确立了神即自然的本体论之后,斯宾诺莎转向了认识论和心灵哲学。他认为,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的认识(如对神的认识)和通过观念的认识。思想的属性和广延的属性是神的两大领域,它们各自独立发展,却又以一种对称的方式反映着同一个现实。心灵(Mind)属于思想属性,而肉体(Body)属于广延属性。 心灵与肉体之间并非因果关系,而是同一种实在(即神)在不同属性下的表现。心灵的观念(Ideas)与肉体的样式(Modes)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以并行的方式发生,不存在相互影响。这种“平行论”(Parallelism)的观点,旨在避免身心二元论的困境。我们感知到心灵的活动,实际上是神在思想属性中的活动;我们感知到肉体的运动,实际上是神在广延属性中的活动。 斯宾诺莎强调了观念的清晰性和确定性是我们认识真理的标准。他提出了“恰当观念”(Adequate Ideas)的概念,认为只有那些清晰、鲜明地反映事物本质的观念,才是真理的观念。错误的观念(Inadequate Ideas)则源于想象和混乱的感知,它们是我们陷入迷茫和痛苦的根源。 第三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本质 斯宾诺莎在这一部分开始探讨人的情感,并将其置于他的哲学体系之中。他认为,情感并非突兀地出现,而是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本质的必然结果。他将情感定义为“身体的活动能力(power of augmenting its duration)的增减,或者说,是一种作用于身体的活动能力的冲动”。 他提出了“愉悦”(Joy)和“悲伤”(Sadness)这两种基本情感。当身体的活动能力增加时,我们体验到愉悦;当身体的活动能力减少时,我们体验到悲伤。所有的情感,如爱、恨、希望、恐惧、欲望等,都可以被归结为这两种基本情感的不同组合和变化。 例如,爱是一种“伴随着愉悦的观念,我们把其对象看作是应该被爱的”;恨是一种“伴随着悲伤的观念,我们把其对象看作是应该被回避的”。斯宾诺莎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情感的描述,更是对情感如何产生、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如何使我们陷入被动和痛苦的分析。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会受到情感的支配,是因为我们常常被外部事物所触动,而未能充分理解其内在的必然性。 第四部分:论人性的束缚,即情感的力量 在分析了情感的本质之后,斯宾诺莎深入探讨了情感对人类自由的束缚作用。他指出,人类的“被动状态”(Passivity)或“受奴役状态”(Servitude)源于我们未能清晰地认识到事物的原因,从而被不恰当的观念和强烈的情感所驱动。 他将人类的活动区分为“主动”(Action)和“被动”(Passion)。当我们根据理性的认识而行动时,我们是在主动;当我们被外部事物所触动,而产生不清晰的观念和强烈的情感时,我们是被动。那些由悲伤引起的情感,如仇恨、恐惧、绝望等,是束缚我们最深的枷锁,它们使我们无法清晰地思考,也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 斯宾诺莎强调,我们并非完全被情感所控制,而是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情感的必然性,从而逐渐摆脱其束缚。理解我们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必然性,是我们获得自由的起点。当我们将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的情感,如仇恨,转化为对事物必然性的理性认识时,这些情感的痛苦力量就会减弱。 第五部分:论自由,即理性的统治 这是《伦理学》的巅峰之作,斯宾诺莎在此阐述了他关于自由的深刻见解。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地行动,而是“由于被理性所引导而行动”。自由就是理解并接受事物的必然性,不再受不清晰的观念和原始情感的奴役。 斯宾诺莎将“认识”(Knowledge)视为获得自由的关键。他区分了三种认识: 1. 意见或想象的认识:这是最肤浅的认识,基于混乱的经验和不清晰的观念,容易被情感所左右。 2. 理性的认识:通过普遍的性质和确定的因果关系来理解事物。这种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摆脱部分的情感束缚。 3. 直观的认识:对事物本质的直接、清晰的领悟,是对神及其属性的直接认识。这是最高级的认识,也是通向真正自由的途径。 当人能够达到对事物,尤其是对神(自然)的理性或直观的认识时,他便不再被外部事物所奴役,而能够根据理性的判断来行动。这种状态是“德性”(Virtue)的体现,而德性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去做事”。 最高的幸福(Beatitude)就是对神的爱智(Amor Intellectualis Dei),即基于直观认识而产生的对神的爱。这种爱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理性的、永恒的、不受时间限制的对宇宙整体的深刻理解和接受。当我们能够认识到万物皆为神,我们自身也是神的一部分,并且一切都按照必然的法则运行,那么我们便会超越个体的得失、荣辱,达到一种宁静、超然的喜悦。 核心思想与贡献 神即自然 (Deus sive Natura):斯宾诺莎将神与自然等同起来,认为神不是超然于世界的造物主,而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法则。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泛神论色彩,挑战了传统的有神论和宗教观念。 实体、属性与样式理论:通过对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分析,斯宾诺莎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决定论的宇宙图景。一切存在都被视为这个唯一的实体(神)的不同表现。 身心平行论:斯宾诺莎拒绝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认为心灵和肉体是同一实体在不同属性下的并行表现,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是以一种对称的方式发生。 情感的理性分析:斯宾诺莎以科学的、几何学的方式分析人类情感,将其归结为愉悦和悲伤,并揭示了情感如何成为人类自由的束缚。 自由在于理性的认识:斯宾诺莎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通过理性认识事物的必然性,从而摆脱情感的奴役,达到“爱智”的最高境界。 《伦理学》的意义 《伦理学》以其独特的几何学证明方式、深刻的哲学洞见以及对人类生活境遇的深刻关怀,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挑战了形而上学的传统,为科学的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并为理解人类自由、道德和幸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斯宾诺莎的思想,至今仍是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去探索和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哲学气质,与我之前接触的许多哲学读物截然不同。它没有休谟式的怀疑论的冷峻,也没有康德式的任务感,它散发着一种近乎宗教的虔诚,但这种虔诚却是完全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上的。我常常被其中某些论断的简洁与力量所震撼,例如“万物皆在上帝之中,无物可以存在或被认识,除非在上帝之中”。这种对同一性的极致肯定,构建了一个无比稳定和连贯的实在观。它要求读者放下对“人”的中心地位的执着,将自身的存在视为整个自然界连续体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对于那些对西方古典哲学有一定了解,并希望深入探究其核心形而上学思想的读者,这本书是无法绕开的里程碑。它不是用来快速消化的零食,而是一顿需要细细品味的盛宴,每次咀嚼都能品出新的味道和深度。

评分

说实话,我读这本书更像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大扫除”。我过去对世界的看法,多少带有一点模糊的浪漫主义色彩,总觉得存在一些神秘的力量或不可知的领域。然而,斯宾诺莎在这部著作中,像一个耐心的几何学家,一步步地将所有现象都纳入必然性的体系之中。当我读到“关于理解的第三种认识”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这不仅仅是逻辑上的推导胜利,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解脱——当你理解万事万物都不过是永恒实体在不同样式下的展现时,那些日常的烦恼和情绪的起伏,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从“论神”到“论人”的层层递进,像一座精心建造的知识殿堂,每登上一个台阶,视野就开阔一分。对于那些总是在寻找生命意义,却又对传统宗教解释感到困惑的求索者,我强烈推荐你们来这里寻找答案,一个完全基于理性的、坚实的庇护所。

评分

这本《斯宾诺莎文集(4)伦理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堆砌着晦涩术语的哲学著作,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我一直对理性主义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很多经典著作在阐述“实体”、“属性”和“样式”时显得过于抽象,让人难以捉摸。然而,作者在构建其形而上学体系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数学般的严谨和清晰。他将上帝(或自然)视为唯一的、永恒的实体,并以此为基石,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推导出关于人类自由意志、情感本质的洞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mtext段落,尤其是在论述“情感的认识论”部分。他打破了传统上对激情的负面看法,将其视为一种认识不足的状态,并指引读者通过理性去理解和超越它们。这种从形而上学高度审视日常经验的做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何为真实生活”的理解。这本书对那些渴望系统、深入理解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

我是在一个相当不稳定的时期开始阅读《斯宾诺莎文集(4)伦理学》的。彼时,我的情绪起伏不定,对未来感到迷茫,感觉自己完全被各种外部事件所驱动。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风暴中心为我建造了一座灯塔。它没有给我廉价的安慰或空洞的希望,而是提供了一种处理痛苦和激情的方法论。作者对“悲伤”、“嫉妒”乃至“爱”的分析,细致入微,几乎可以看作是一部早期的认知心理学著作。他告诉我们,所有负面情感的根源,都是由于我们对事物原因的认识不足。通过学习和内化“上帝或自然之爱”(Amor Dei Intellectualis),读者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疗愈。这种疗愈不是通过逃避现实,而是通过更清晰、更理智地拥抱现实。这本书读起来慢,但每一次阅读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它帮助我将那些混乱的内心活动,归纳到清晰的理性框架中去,非常实用。

评分

初次捧读这本大部头,我原本是抱着“挑战自我”的心态。我以为它会像许多哲学经典一样,充斥着需要反复查阅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的论述。但出乎意料的是,虽然其深度毋庸置疑,但译者的处理却非常贴心。他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比如“潜能”(potentia)和“现实性”(actus),处理得既忠实于原文的精确性,又照顾到了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展示了一个宏大而自洽的宇宙观,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自身处境的全新视角——一种彻底的、非人格化的自然主义视角。这种视角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观念,比如“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认识到必然性后的自由。我尤其欣赏它在伦理部分对“德性”的界定,它与知识的增长紧密相关,知识即力量,认识即喜悦。这本书要求读者付出专注,但回报是精神上一次彻底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