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爱与寂寞
生而为人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
关系的真谛:做人 交友 处事
心灵自由之路
内容简介
《爱与寂寞》:
克里希那穆提带领我们深入探索了我们与自己、与别人、与团体的关系,指出只有认识自己,了解使个人与团体分化、孤立的制约因素,我们才会拥有“真正的关系”。
《唤醒能量》:
由一系列关于宗教和哲学话题的对话组成,探讨了对从灵性之殇中获得解放的追求、对精神道路和人生目标的看法等等。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这些信件中所表达的洞见,对于关心教育问题的家长、教育者、学习教育的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士都是很有价值的。如果你愿意读的话,就带着学习的态度去读。就像你要了解一朵花儿,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
《关系的真谛》:
我们生活在各种交往关系中,与他人、家人、世界、地球、宇宙都息息相关。因为世间万物皆离不开交往,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交往,交往的一切活动——与爱人、父母、朋友、老师和社会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意味着什么。
《静谧之心》:
由克里希那穆提两部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品《心灵的革命是**的出路》 (The Only Revolution)和《改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The Urgency ofChange)组成,它为我们指明了建立新秩序的必由之路——摒除内心的嫉妒与邪恶,放弃所有已知的事物。
《生命的完整:人生的转化》:
包含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中一些不同寻常的方面。第一部分探寻了人类数千年来都生活在混乱和痛苦之中的原因。第二部分包括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几次公开谈话,他在谈话中指出,心灵几乎永无休止地为思想所充斥,以至于它丧失掉了自己最初那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的状态。第三部分则是对如下问题的解答:如何能够探明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道出了事实的真相。
《生活的难题》:
(原书名《克里希那穆提选集》)是克里希那穆提生前友人玛丽·鲁坦斯(MaryLutyens)从他的各种著述中精心撷取编成。其教诲的主旨在于:希望将人们从所有的体系之中解放出来——从“自我”的窒息中,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从既定的观念以及组织化的宗教中,从施加于心灵和身体的专制中解放出来。通过绝对清晰地体察真实的自我,实现心灵的变革,达到彻底的理解与爱。
《关系之镜》:
为什么心念会去想“性”?为什么性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只要你还不了解思考这个问题的心念,性就会变成一个异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性行为本身不是问题,是对性的念想制造了问题。我们不可能逃脱关系。关系就如一面镜子,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自己,发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反应、偏见、恐惧、沮丧、焦虑、孤独、哀伤、痛苦、悲恸。我们还可以发现自己是否有爱,或是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叫做“爱”的东西。所以,我们将要探寻关系中的这些问题,因为这是爱的基础。
《生而为人》:
汇集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对于生命形式的主要言论和观点,他以深沉博大的智慧告诉心灵正日益困顿、迷惑、疲倦的人们:既然我们生而为人,就应该学会真正去观察、感受、理解、思考生命中的一切,从而还原真理的本性,回归真我与宁静。他用缓慢而清晰的话语,启发人们自我觉察和探索,放下自我、宗教与民族的局限和制约,通过个人的意识转化,获得单纯而开放的心灵。其中大量文献内容为首次出版。
克里希那穆提在本书中探讨了我们每天都须忙碌,却并不一定都肯投入的工作方式。置身于疯狂地生产、制造、消费和浪费的世界中时,我们很少有人花时间去想,我们的工作是否在扭曲自己?是否在危害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能否偶尔停下来,欣赏一下生活的美?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心灵导师,再次在谋生之道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上,让我们分享了他深具哲理的、感人的教诲。
《心灵自由之路》收集了克里肴那穆提在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及瑞士撒宁等地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他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恐惧的根源、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他的言论可谓在禅宗之外,另一种直指人心的言论,甚至比禅宗更直接透彻。
作者简介
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李赫楠
克里希那穆提,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美国《时代周刊》称之为“20世纪zui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他生于印度,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以后成为彻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著述是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讲话集结而成,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广泛深远的影响。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灵性导师”这类词汇抱有高度警惕心的人,总担心会遇到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的文字。然而,这位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透明度和直接性,它毫不留情地戳破了我们生活中构建的所有幻象——关于身份、关于成就、关于爱与拥有。比如,我一直以为“爱”意味着承诺、责任和排他性,是需要努力维护才能不失去的东西。但书中对“爱”的阐释,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强调爱不是一种情感的积累或交换,而是一种全然的、当下的状态,一种不依赖于对方的完整性。这对我冲击非常大。起初我感到一种失落,仿佛我过去所珍视的“爱情观”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但随着深入阅读,我体会到那份失落感背后蕴含的自由——当我不去“索取”爱,而是去“成为”爱本身时,那种关系反而变得更具韧性和真实性。这种对核心概念的剥离和重塑,是极其深刻的精神手术。
评分我最欣赏这套书的一点,是它对“关系”议题的解构。我们总以为关系是两个独立的圆圈之间的互动,是“我”与“你”的结合。但作者的视角是革命性的:关系是你自己内心投射的放大镜。你对伴侣的抱怨,往往是你内心未被接纳部分的呐喊;你对世界的愤怒,其实是你自身局限性的外化。这种对责任的全然承担,虽然听起来沉重,实则无比解放。因为这意味着,改变关系世界的唯一途径,不是去要求对方改变,而是彻底地改变自己内部的观看方式和存在状态。我不再把伴侣当作解决我孤独感的工具,而是把他视为一面清晰的镜子。这让我的交流变得更真诚,也更有勇气去揭示自己内心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因为我知道,真正的连接,不是建立在完美形象之上,而是建立在赤裸的、相互理解的脆弱之上的。
评分这套书的选篇,简直是为每一个在迷茫中摸索的人准备的航海图。我拿到这十册书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却又异常安宁的力量。它不是那种灌输教条的哲学著作,更像是智者坐在你身边,用一种近乎唠家常的口吻,探讨那些我们白天躲闪、夜晚却反复纠缠的心灵困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观察而不评判”的论述,那简直是解开我多年心结的钥匙。过去,我总以为看清问题就是要立刻下判断、寻找对错,结果只会把自己卷入无休止的自我批判和指责中。但读完这些篇章,我开始尝试仅仅“看”——看自己的愤怒、看自己的恐惧、看别人言语背后的投射,就像看着河水流淌,不试图去阻止或加速它。这种观察,带来了一种巨大的空间感,好像我不再是情绪的奴隶,而成为了它们的主人,虽然我可能不会立刻“解决”它们,但我已经学会了与它们共存而不被吞噬。这种从根源上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才是真正的解放。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心灵成长书籍是提供了一张地图,告诉你通往幸福的路径A、B、C,那么这套书更像是让你放下地图,直接去感受脚下土地的纹理。它不提供终极答案,因为它深知,真正的答案只能在“当下”被经验到,而非被“言语”传递。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时间感”的论述,我们被时钟和日程表奴役,活在对过去的怀旧和对未来的规划中,从未真正“在场”。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抗时间惯性的练习。每翻开一页,都仿佛时间被拉伸了,呼吸变得更深,感官也随之敏锐起来。我开始注意清晨阳光洒在木地板上的光影,注意到咖啡豆研磨时细微的声响。这种对“此时此刻”的全然沉浸,带来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满足感。这是一套需要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感悟的典藏,它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意识的深化。
评分这套书的节奏感和内蕴的张力,让我联想到交响乐的结构。它不是平铺直叙地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和深刻的反思,将你引向一个必须自己面对的寂静中心。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思考”其实只是思维的噪音,是过去经验和未来焦虑的反复播放。阅读这些文字,就像有人帮你按下了“静音”键。特别是探讨到“恐惧”的部分,作者没有提供任何安慰剂,而是引导你去直面恐惧的本质——它源于对未知的抗拒和对“自我”的固执。我尝试着将书中的观察方法应用到日常的压力情境中,比如工作中的关键会议。以往我会感到心跳加速、思维混乱,现在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那个“焦虑的自己”正在发生什么,而我,那个“观察者”,则能保持一份冷静的距离。这种内在的分离,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心智韧性,让我不再被情绪的浪潮席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