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后*想要的怀孕书》是日本分娩领域记者、高龄生育亲历者河合兰女士历时三年的经典之作,试图帮助30岁以上的准妈妈们解决从不孕治疗、产检到高龄分娩、育儿的各种烦恼。无论是备孕——“如何增加怀孕力”;产检、分娩——“如何应对各种高风险”;育儿——“困境和误区”等,作者都结合专业医生和助产师的看法,并转述了多位过来人的真实心声,给读者以真诚的介绍和建议,是一本以专业精神为指导,又饱含温暖、慈悲的大龄妈妈孕产指导书。
河合兰, 1959年出身于日本东京,曾从事摄影师工作,1986年起开始创作。东京医科牙科大学、圣路加看护大学研究生院、茨城县立医疗大学、日本红十字助产师学校的外聘讲师。积极举办演讲活动,翻译过多本著作。著有《未孕——无法决定是否“生”》(NHK出版)、《助产师与分娩》(岩波书店)、《安全的分娩、安心的分娩》(岩波书店)等。
**章 孕育生命的年龄上限
女性的平均初产年龄为30.1岁
将军后宫奉行“30岁以上女性不侍寝”的原则
曾经的“高”字图章已成为历史
“闭经前10年”是*后的怀孕机会
体外受精也无法阻止卵子老化
日本体外人工受精的受孕率在50个**中位列45
每天可以制造1亿个精子的男性与出生后不再产生新卵子的女性
700万个卵子在青春期时已锐减至20万个
*终没能入选的卵子
高龄女性的卵巢如同陈旧的橘子盒
如果卵子不再发育,激素将会失控
卵子老化与孩子的**与否没有关系
35岁以上女性的自然孕育力只有“20多岁女性的一半”
35岁以后结婚的女性,有3成“没孩子”
成功实现高龄分娩的众多明治女性
“孕妇很年轻”是昭和时代的特殊现象
多产时代的子宫,血液循环好
不趁年轻孕育生命的理由
49岁自然分娩的实例 白桦八青(分别在27岁、29岁、49岁分娩)
克服乳腺癌后成功怀孕的实例 渡部麻由(分别于36岁、47岁分娩)
第2章 备 孕
35岁以上高龄女性的怀孕方法
“精液变稀”是谎言
在医生指导下的时机法
比体外人工受精负担少的人工授精
每36人中有1人通过体外人工受精技术降临人世
体外人工受精的费用是1次30万~80万日元
用冻结的受精卵孕育弟弟或妹妹
什么时候去妇产科就诊为好
医院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未做任何检查就推荐体外人工受精的“名医”
体外人工受精儿的追踪调查
运用时机法让3成40多岁女性成功怀孕的医院
“自然周期”与“低刺激法”的陷阱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
有可能难以怀孕的情况
切勿在大脑中装满数字
怀孕力检查
“卵子库存量检查”的精神打击
擅长不孕治疗的夫妇们
高龄分娩才是抗老化的*佳措施?
“神秘流产”的悲哀
36岁的激素数值接近46岁的实例 匿名(36岁,怀孕中)
花费500万日元治疗不孕症的实例 门胁昌子(分别于39岁、44岁分娩)
因工作调动而耽误怀孕的实例 匿名(分别于39岁、43岁分娩)
第3章 高龄分娩
因年龄增长引发的染色体异常是先天异常的
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的高龄分娩
正确把握“个人面临的风险”
健康经产妇的分娩与年轻女性几乎相同
流产和染色体异常与年龄同步增长
怀孕是“老化的模拟训练”
高血压患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乳腺癌患者的高龄分娩
“出生前诊断”*前线
存在流产危险的羊水检查
被遗弃在新生儿集中治疗室的宝宝
“并没有那么痛苦”
大家都怎么做?怎么想?
被海啸冲走的患有13-三体综合征的孩子及其母亲
不接受出生前诊断的高龄孕妇没有责任?
用自己的意志决定,而非迫于社会以及祖父母的压力
什么是遗传咨询
胎儿检查的未来
选择适合高龄孕妇的产科医院
“高龄孕妇的就诊时间长”
热情饱满的40多岁产妇可以顺产?
没有自信是难产的原因之一
阵痛与登山类似
即使不是理想的分娩方式,也不要自责
高龄分娩者以努力者居多
助产院的产后护理
生下唐氏儿的实例 匿名(42岁分娩)
第4章 高龄母亲的育儿
高龄初产母亲容易患上产后抑郁症
育儿无法依靠老家的父母
产后的激素平衡与母乳喂养
追求**的高龄分娩母亲
被误认为是孩子的奶奶
未达到平均值的父母容易被孤立
职业女性容易陷入的误区
放弃晚年梦想的丈夫们
想再生一个宝宝
养育独生子的艰辛
高龄产妇孕育的孩子通常发育良好、身体健康
高龄分娩也有优点
“卵子的老化”是来自身体的反驳
想要二宝的实例 匿名(41岁分娩)
视工作不是**的一代人 匿名(分别于38岁、41岁分娩)
后 记
从内容深度上来看,这本书更侧重于“如何成功怀孕”,对于怀孕之后的“如何健康度过孕早期”和“孕中期的心理调适”,几乎是一笔带过。我知道书名是“怀孕书”,但对于很多过了三十岁才开始计划要孩子的女性,我们对“孕后生活”的衔接和准备同样充满问号。比如,如何处理职场上的“孕期歧视”或工作交接的困境?如何应对孕期荷尔蒙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尤其是已经习惯了独立掌控一切的职场女性?这本书似乎默认了只要成功受孕,后面的路就会自然而然地顺利。这种预设让我感到有点脱节。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在成功怀孕这件事上投入了90%的笔墨,却只留了10%来讨论“为人父母的旅程”的开始阶段。我期待的是一个从“备孕”到“初为人母”的完整过渡方案,而不仅仅是通往怀孕那扇门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怎么说呢,非常……朴实。我拿到实体书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它更像一本早期的科普手册,字体偏小,很多专业术语没有做足够的解释和引申。我本来以为一本针对“30岁以后”的孕育指南,会融入更多现代女性的审美和生活方式,比如如何优雅地进行孕前体检,或者如何挑选真正有益于备孕的营养品而非泛泛而谈。这本书更像是将市面上所有已有的孕期知识点进行了大而全的梳理,但缺乏一种清晰的逻辑主线和递进关系。读起来总感觉像在走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虽然出口总在那里,但过程相当耗费精力。尤其在关于“生活习惯调整”的部分,它的建议显得有些零散和碎片化,比如一会儿提倡冥想,一会儿又跳到维生素补充,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每日行动指南”。对于时间宝贵、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来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高效、精准、并且能立刻上手的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消化的百科全书。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观感是,它像是一部非常详尽的“技术规格说明书”,优点是信息准确、范围广博,但缺点在于缺乏针对性与共鸣感。它提供的信息是通用的,适用于绝大多数人,但对于我们这一特定群体——即那些带着工作经验、成熟心智,却又面临生理时间压力的30+女性——来说,它未能精准地“对症下药”。比如,书中对于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应对压力导致的内分泌失调的建议,显得有些理想化,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日常通勤、外卖文化以及高强度工作对实际执行的限制。我更需要的是那种“在碎片时间里,如何挤出时间做瑜伽”的实用技巧,而不是“每天坚持一小时的完美食谱”。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但缺少了一双能拉着读者走过这段崎岖旅程的、更具同理心的手。
评分这本《30岁以后想要的怀孕书》,坦白说,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它,毕竟过了三十岁,关于生育的焦虑感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然而,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探讨“备孕”这个主题时,似乎过于聚焦于医学和技术层面,少了一些与我们这些初次面对“高龄”生育挑战的女性的心灵对话。书里详细列举了各种激素指标、排卵周期监测的方法,图表多到让我感觉自己像在啃一本生殖医学教科书。我理解科学是基础,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面对备孕路上的反复失败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数据。我更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调整心态”的篇章,比如如何在高压的工作和家庭期望中找到平衡点,如何处理与伴侣之间因生育问题产生的摩擦,以及如何在漫长的等待中保持对生活的信心。这本书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化的建议略显不足,它像一个非常优秀的医生在给你开药方,却没能完全体会到病人坐在诊室里的那种忐忑与无助。希望后续的版本能多加入一些真实案例的分享,让文字更有温度,更贴近我们这些“正在路上”的人。
评分坦白说,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男性参与”的部分,希望能找到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引导我的伴侣共同投入到备孕的过程中。但非常遗憾,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非常单薄,基本就是用几句话概括了男性需要做些什么检查,然后就迅速回到了女性身体的讨论。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觉得它仍然是一本“女性专属”的指南,忽略了现代生育是一个夫妻双方共同的课题。我希望看到更具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如何和伴侣谈论彼此的生育观?如何共同制定生活计划以分担压力?或者,在男方精子质量出现波动时,我们该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让女性独自承担所有“努力”的压力。如果能增加一些夫妻沟通的脚本或者共同行动的计划表,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因为它真正触及了当代家庭在生育决策中的核心矛盾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