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13 书号:9781497927582
Author 作者:Tingley, Katherine
出版社:Literary Licensing, LLC
Publication Date 出版日期:2014-03-29
Shipping Weight 商品重量:1.85kg
Shipping Weight Language 语种:ENG
pages 页数:684
This Is A New Release Of The Original 1912 Edition.
我尤其欣赏它在“不符合项处理”和“返工要求”这部分的处理逻辑。很多标准只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但很少详细说明“做错了怎么办”。这本书在多个章节后面都附带了清晰的判定标准和整改流程,而不是简单地用一句“按规定处理”带过。比如,当发现保护层厚度偏差超标时,它不仅指出了验收等级,还明确了是需要局部凿除修复还是需要整体结构评估。这种“预设错误解决方案”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和纠偏的及时性。在压力巨大的工期面前,能够迅速找到符合规范的补救措施,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本书提供的这种前瞻性的指引,绝对是它区别于其他普通参考资料的核心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专业。我特别喜欢它封面设计的那种简约大气,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案,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一眼就知道这是本实打实的标准规范。内页的印刷清晰度也无可挑剔,字迹锐利,图表排版井井有条,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结构图示,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费力。作为一名常年与建筑施工打交道的工程师,我对工具书的“手感”是有一定要求的,这本书的开本拿在手上正好合适,无论是放在工地上随时查阅,还是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时翻阅,都非常方便。而且,它这种硬壳精装,估计能承受住工地环境的磨损,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长期使用的耐用性。说真的,比起那些软皮或者纸质较差的版本,这本的质感直接提升了学习和执行标准的体验,让人在使用过程中感到一种对质量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也从侧面反映了编制者在内容组织上的严谨态度,毕竟,规范这种东西,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安全和质量。
评分这次更新的内容,个人感觉在技术前沿和新型材料的应用方面做得相当与时俱进。我注意到其中增加了对一些新型外加剂应用条件和性能验证的明确要求,这在过去的标准中往往是缺失或描述模糊的。在现今,环保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确保这些新材料在现场的施工质量,是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这本书显然捕捉到了这一点,并提供了较为清晰的验收路径。同时,针对BIM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趋势,虽然没有直接描述软件操作,但其验收指标的量化程度,无疑为未来数字化质量记录和追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编制者在着眼于当前施工难点的同时,也对未来行业发展方向进行了预判和兼容性设计,体现了标准的生命力和前瞻性。
评分从学习和培训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保持了国家标准一贯的严谨性,但相比更早的版本,它在某些条款的表述上似乎更注重“可理解性”。一些复杂的验收条件被拆解成了更易于理解的步骤或列表形式,这对于新入行的技术人员来说,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我试着让一位刚毕业的同事去查找一个关于后植钢筋锚固的验收指标,他竟然能很快定位并理解了要求,这在以前的版本中是比较难实现的。当然,严谨性丝毫不减,关键术语的定义依然精确无误,确保了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无碍。这种在专业深度和易读性之间的巧妙平衡,使得这本书不仅是质检部门的案头必备,也成了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教材。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粗略地浏览了一下全书的章节结构,感觉它的逻辑组织非常符合实际工程的推进流程。从原材料的进场检验,到混凝土的拌合、运输、浇筑、养护,再到最后的结构实体检验和保护层的验收,整个体系的构建是环环相扣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不同部位、不同等级混凝土的施工控制点做了非常细致的区分和强调,不像有些旧标准那样一概而论。举个例子,在模板和钢筋安装验收部分,它对间距偏差、对齐度、保护层厚度的要求描述得极其具体,并且明确了不同偏差限值下的处理意见,这对于一线班组的指导作用是立竿见影的。这种“可操作性极强”的设计理念,大大减少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标准模糊而产生的争议和返工,让质量控制从“经验主义”向“科学量化”迈进了一大步。它不仅仅是一本验收标准,更像是一本高质量施工的“操作手册”,对于提升整个项目管理水平都有积极意义。
评分很适合初学者,很适合建筑专业的人
评分还好吧!
评分规范都是正版,而且有折扣,已经是第二次来买了,非常好。
评分2、看差评,差评里面可能会有差评师,这个时候要看店家的解释,如果店家有理有据而且不卑不亢,那基本可以认为这条差评有水分。但如果差评里面提到了相似的质量问题,基本就是真的。
评分专业必备、帮助很大、正版给力
评分不错,正版很好。
评分还行
评分还行
评分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